天下承平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xià chéng píng成语简拼:TXCP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天下承平
成语解释
国家持久太平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局面等
近义词
太平盛世、四海承平
反义词
天下大乱、天下鼎沸
成语示例
(1)…拘忌讳,朕将采择焉。钦此。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天下承平”几个大字。
(2)赫赫写不出成语“天下承平”,因此语文考试才考了98分。
(3)莉莉不会写成语“天下承平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青松中学的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下承平”。
(5)炜昊大哥哥给姝杞和莉茜讲述了“天下承平”的历史典故
(6)玄宗深居官中,日事声色,以为天下承平无事,那知道杨贵妃竟与安禄山私通。
(7)玄宗只道天下承平无事,又尝亲阅库藏,见财货充盈,一发志骄意满,视金帛如粪土,赏赐无限。
(8)自吾皇登基以来,诛熬拜,平三藩之乱,收海外失落之地归于版图,大败草原狼子葛尔丹于西北,方开创今之天下承平盛世。
成语出处
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81回:『玄宗只道天下承平无事,又尝亲阅库藏,见财货充盈,一发志骄意满,视金帛如粪土,赏赐无限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承平承平:太平,治平相承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『今累世承平,豪富吏民訾数钜万,而贫弱俞困。』
天下天下:(1)指中国或世界。(2)指国家的统治权:打天下;新中国是人民的天下。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下下:xià 1、<名>下面;位置较低的处所。《劝学》:『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』2、<形>低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。』3、<形>下等;次序在后的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闻寡之耳者,受下赏。』4、<名>地位低下的人;职务低的人;下级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』5、<动>从高处到低处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转入石门,越天都之胁而下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下去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元济于城上请罪,进城梯而下之。』6、<动>降下;落下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纷纷暮雪下辕门。』7、<动>下坠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泣数行下。』8、<动>到……去。多指从上游向下游、从北向南、从大城镇去乡村等。《谭嗣同》:『君乃自湖南溯江,下上海。』9、<动>下达;颁布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维扬帅下逐客之令。』10、<动>攻下;攻占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蕲下,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。』11、<动>少于;低于。《师说》:『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矣。』12、<动>谦下;降低身份去交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。』13、<量>表示动作的次数。《口技》:『忽然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。』14、<名>方面;方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『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,则合于礼矣。』[下车] 地方官员风到任。[下处] 临时居住的地方;寓所;客店。
承承:chéng 1、<动>捧着;托着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日上正赤如丹,下有红光动摇承之。』2、<动>承受;承接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临别赠言,幸承恩于伟饯。』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。』3、<动>承担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其乡人有杀人者,因代承之。』4、<动>继承;继续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说有兰家女,承籍有宦官。』5、<动>连接。《涉江》:『霰雪纷其无垠兮,云菲菲而承宇。』6、<名>接连的次第;位次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『及盟,子产争承。』7、<动>承认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拿到阶庭取下招承。』[承乏] 谦辞。表示所任职因没有适当人选,暂由自己充数。潘丘《秋兴赋》:『摄官承,猥厕朝列。』[承风] 接受教化。班固《汉书·王莽传》:『于是小大乡和,承从化。』[承欢] 1.迎合别人的意旨,博取欢心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『承侍宴无闲暇,春从春游夜专夜。』2.指侍奉父母。骆宾王《上廉使启》:『承膝下,驭潘舆于家园。』[承教] 受教,接受教令。[承接] 应酬,交际。[承藉] 1.凭藉。《隋书·长孙晟传》:『今若得尚公主,承威灵。』2.继承先人的仕籍。藉,通『籍』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『王东亭为桓宣武主簿,既承,有美誉。』[承平] 太平,治平相承。[承前] 1.继承前者,如前。2.以前。[承祀] 承奉祭祀,指继帝位。《汉书·韦贤传》:『世世承,传之无穷。』[承袭] 继承;沿袭。[承颜] 1.顺从他人的脸色。多指侍奉尊长。2.言幸得见面。[承运] 秉承王命。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,因用为称颂帝王的套语。明清诏书前头均称『奉天承皇帝诏曰。』[承旨] 1.逢迎意旨。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:『由是朝臣震慑,望风承。』2.接受圣旨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二》:『命起居郎、舍人对仗承,仗下,与百官皆出。』3.官名。其一属翰林院,其位置高于翰林学士;其二属枢密院。[承制] 1.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。《晋书·宣帝纪》:『申仪久在魏兴,专威疆埸,辄承刻印,多所假授。』2.官名。苏舜钦《庆州败》:『国家防塞今有谁?官为承乳臭儿。』
平平:píng 1、<形>平坦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』2、<形>公平;公正。《出师表》: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。』3、<形>太平;安定。《张衡传》:『时天下承平日久,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。』4、<形>平常;普通;一般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如使平民皆习於兵,彼知有所敌,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。』5、<动>削平;铲平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』6、<动>平定;平息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』7、<动>和解;讲和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『宋及楚平。』8、<动>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。《雁荡山》:『从上观之适与地平。』9、<形>平静;宁静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取下招承,偿俺残生,苦恨才平。』[平旦] 清早。[平明] (1)天亮的时候。(2)公正严明。[平文] 散文。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下下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丅《广韵》胡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亥雅切,□遐上声。在下之下,对上之称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亲下。又《说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后也。又贱也。又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始见于君,执挚至下。《郑注》下谓君所。《贾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视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亥驾切,遐去声。《正韵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贵下贱。《诗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士》岁登,下其损益之数。又《韵补》叶后五切,音户。《诗·召南》于以奠之,宗室牖下。与女叶。《吴棫曰》毛诗下字一十有七,陆德明皆此读。《□第·古音考》与吴同。又叶胡佐切,音贺。《曹丕·寡妇赋》风至兮清厉,阴云曀兮雨未下。伏枕兮忘寐,逮乎朝兮起坐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训》下,落也。)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。
承承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署陵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辰陵切,□音丞。《说文》奉也。《书·说命》后克圣,臣不命其承。《诗·小雅》承筐是将。又受也。《礼·礼运》是谓承天之祜。〈疏〉受天之福也。又《增韵》下载上也。《易·坤彖》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《尚书·大传》庶人有石承。〈注〉屋柱下石也。又《广韵》次也。《左传·昭十三年》同盟于平丘,子产争承。〈注〉承贡赋之次也。又继也。《诗·小雅》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〈疏〉新故相承,无雕落也。又止也。《诗·鲁颂》则莫我敢承。〈疏〉无有於我敢御止之者。又通丞。《左传·哀十八年》楚右司马子国帅师而行,请承。〈注〉承,佐也。又州名。汉牂柯郡地,宋置承州。又姓。《后汉·承宫传注》承姓,卫大夫成叔承之后。又《正韵》时征切,音成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诸仍切,音蒸。水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长沙国承阳县。〈注〉承水,出零陵永昌县界,东流注湘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持陵切,音惩。《左传·哀四年》蔡昭侯如吴,诸大夫恐其又迁也,承。〈注〉承,盖楚言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蒸上声,与抍通。《列子·黄帝篇》孔子观於吕梁,见一丈夫游之,使弟子□流而承之。〈注〉出溺为承。直作拯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昨亘切,音赠。犹送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賵赙承含,皆有正焉。〈注〉承读为赠,声之误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诸应切,音证。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东海郡承县。〈注〉应劭读。又叶辰羊切,音常。《班固·高祖泗水亭□》休勳显祚,永永无疆。於皇旧亭,苗嗣是承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又作氶。
平平:《寅集下·干字部》《唐韵》符兵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蒲兵切《正韵》蒲明切,□音苹。《说文》平,语平舒也。《广韵》平,正也。《增韵》平,坦也。《易·泰卦》无平不陂。又《广韵》平,和也。《书·尧典》平章百姓。〈传〉平和章明。〈疏〉和协显明於百官之族姓。又成也。谓解恕和好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平,成也。《春秋·宣十五年》宋人及楚人平。《谷梁传》平者,成也。善其量力而反义也。〈注〉各自知其力,不能相制,反共和之义。《左传疏》平者,和也。言其先不平,而今始平。又治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地平天成。〈传〉水土治曰平。《诗·小雅》原隰既平。又治之也。《诗·大雅》修之平之,其灌其栵。〈疏〉修理之平治之者,其为灌木其为栵木之处也。又平服也。《诗·大雅》四方既平,王国庶定。〈疏〉四方既已平服,王国之内幸应安定。又《玉篇》平,齐等也。《增韵》平,均也。《易·乾卦》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〈疏〉言天下普得其利,而均平,不偏陂。《书·君奭》天寿平格。〈疏〉正义曰:平谓政敎均平也。又《广雅》平,均赋。《史记·平准书注》索隐曰: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,以钧天下郡国输敛,贵则粜之,贱则贵之。平赋以相准,输赋於京都,故命曰平准。又乐声不相踰越也。《周语》乐从和,和从平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平,易也。〈疏〉易者,不难也。《后汉·班超传》任尚曰:我以班君当有奇策,今所言平平耳。又岁稔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再登曰平,三登曰太平。又《諡法》执事有制曰平,治而无眚曰平,布纲治纪曰平。又《尔雅·释地》大野曰平。〈疏〉大野之泽。一名平。《韩愈·城南聮[音lián,古同联]句》沙篆印回平。〈注〉洪庆善曰:华山有青柯平、种药平,因地之平处也。又腊月曰嘉平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更名腊曰嘉平。〈注〉茅盈内纪曰:盈曾祖父蒙於华山白日升天。其邑谣歌曰:神仙得者茅初成,驾龙上升入泰清,时下□洲戏赤城,继世而往在我盈,帝若学之腊嘉平。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,父老具对,因改腊曰嘉平。索隐曰:广雅云,夏曰清祀,殷曰嘉平,周曰大蜡,亦曰腊,秦更曰嘉平。盖因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。又华平,瑞木名。《宋书·符瑞志》华平,其枝正平。王者有德则生,德刚则仰,德弱则俯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植华平於春圃。〈注〉天下平,其华则平。又廷尉平,官名。《史记·张释之传》廷尉。天下之平也。《前汉·百官表》宣帝地节三年,置廷尉左右平,秩六百石。又平原,太平,平陆,□地名。《尔雅·释地》广平曰原,高平曰陆。〈疏〉广平曰原者,谓泽之广平者亦曰原。汉以平原为郡名。高平曰陆者,谓土地丰,正名为陆。〈又〉东至日所出,为太平,太平之人仁。《孟子》孟子之平陆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平州北平郡。《广韵》古山戎孤竹,白狄□子二国之地,秦为辽西郡,隋为北平郡,唐为平州。又姓。《广韵》齐相晏平仲之后。《前汉·平当传》当哀帝时为丞相,子晏正位大司徒。又复姓。《何氏姓苑》有平陵,平宁二氏。《姓谱》平陵氏,史记平陵老之后。又《广韵》房连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毗连切《正韵》蒲眠切,□音□。《广韵》平平,辨治也。《书·洪范》王道平平。《诗·小雅》平平左右。又《韵会》均也。又《韵会》皮命切,音病。平物贾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质剂注》市中平贾,今时月平是也。又《地官·质人注》质平也。主平定物贾。《扬子·方言》一哄之市,必立之平。《后汉·五行志》桓帝初,京都童谣曰:游平买印自有平,不避豪贤及大姓。又古与便辩通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便章百姓。〈注〉索隐曰:古文尚书作平,平既训便。因作便章。其今文作辩章。古文平字亦作便,便则训辩,遂为辩章。又叶皮阳切,音龎。《张籍·祭韩愈诗》北台临稻畴,茂野多阴凉。板亭坐垂钓,烦苦稍巳平。又《集韵》拼古作平。注详手部八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