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guān dì jù
成语注音:ㄊㄧㄢ ㄍㄨㄢ ㄉㄧˋ ㄐㄨˋ
成语简拼:TGDJ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天冠地屨
成语解释
比喻双方相差极大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双方相差极大
近义词
天壤之别、天差地别
成语接龙
1、天冠地屦→屦及剑及→及宾有鱼→鱼目混珍→珍馐美馔→馔玉炊金→金屋贮娇→娇皮嫩肉→肉眼愚眉→眉飞眼笑→笑处藏刀→刀枪剑戟→戟指怒目→目擩耳染→染翰成章→章甫荐履→履足差肩→肩劳任怨→怨气冲天→天空海阔→阔论高谈→谈笑自如→如蹈汤火→火然泉达→达人知命
2、天冠地屦→屦及剑及→及笄年华→华星秋月→月满则亏→亏心短行→行不贰过→过隙白驹→驹窗电逝→逝将去汝→汝南晨鸡→鸡犬不惊→惊心悼胆→胆裂魂飞→飞刍挽粟→粟陈贯朽→朽木难彫→彫虫篆刻→刻骨镂心→心瞻魏阙→阙一不可→可想而知→知荣守辱→辱国殃民→民膏民脂
3、天冠地屦→屦及剑及→及溺呼船→船坚炮利→利傍倚刀→刀枪不入→入国问俗→俗不可医→医时救弊→弊帚千金→金友玉昆→昆弟之好→好心好意→意惹情牵→牵合附会→会家不忙→忙忙碌碌→碌碌无能→能伸能屈→屈尊就卑→卑鄙无耻→耻居人下→下情上达→达官知命→命在旦夕
4、天冠地屦→屦及剑及→及溺呼船→船坚炮利→利喙赡辞→辞金蹈海→海底捞月→月中折桂→桂折兰摧→摧朽拉枯→枯骨之余→余腥残秽→秽德垢行→行号卧泣→泣血捶膺→膺箓受图→图作不轨→轨物范世→世态人情→情投意合→合衷共济→济世安人→人间地狱→狱货非宝→宝刀不老
5、天冠地屦→屦贱踊贵→贵耳贱目→目达耳通→通今达古→古肥今瘠→瘠牛偾豚→豚蹄穰田→田父之获→获陇望蜀→蜀犬吠日→日有万机→机不容发→发上冲冠→冠上加冠→冠盖相望→望风而逃→逃之夭夭→夭桃襛李→李郭仙舟→舟中敌国→国无宁日→日积月聚→聚萤积雪→雪天萤席
成语示例
(1)人之贤不肖,相去何止天冠地屦乎!▼宋·洪迈《容斋五笔·忠义出天资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“天冠地屦”几个大字。
(2)涵涵不会写成语“天冠地屦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红红写不出成语“天冠地屦”的拼音。
(4)潭州实验中学的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冠地屦”。
(5)正鑫大哥哥给邻年和绍焕讲述了“天冠地屦”的历史典故
(6)人之贤不肖,相去何止天冠地屦乎!见宋·洪迈《容斋五笔·忠义出天资》。
成语出处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:『夫卜而有不审,不见夺糈;为人主计而不审,身无所处。此相去远矣,犹天冠地屦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冠冠:guān 1、<名>帽子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新沐者必弹冠。』2、<名>鸟类头顶上突出的肉或翎毛。《促织》:『旋见鸡伸颈摆扑,临视,则虫集冠上,力叮不释。』[辨] 冠,冕,巾,弁,帽。『冠』是帽子总称。『冕』是帝王、诸侯、卿、大夫所戴的礼帽。『巾』是扎在头上的织物。『弁』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。『帽』是后起字。guàn 1、<动>戴帽子。《涉江》:『带长铗之陆离兮,冠切云之崔嵬。』2、<名>古代的一种礼仪,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,表示已成人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冠者五六人。』3、<动>位居第一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。』[冠盖] 官吏的衣着和车乘。引申指官吏。
地地:dì 1、<名>大地;地面。《赤壁赋》:『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』2、<名>土地;田地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人。』3、<名>领土;地域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。』4、<名>处所;地方。《琵琶行》:『浔阳地僻无音乐。』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『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』5、<名>处境;境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地。』6、<名>路程。《红楼梦》:『那轿夫抬进去。走了一射之地。』(一射之地:即一箭之地,约一百五十步。)7、<名>底子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。』8、<助>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。杜甫《陪柏中丞观宴将士》:『几时束翠节,特地引红妆。』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忽地起一阵大风。』[地镜] (1)地面的积水。(2)传说中的宝镜。
屦屦:jù 1、<名>用麻、葛等制成的鞋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:『列子提屦,跣而走。』2、<动>践踏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『屦般首。』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冠冠:《子集下·冖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古丸切《正韵》沽欢切,□音官。《说文》絭也,所以絭发。从冖,元。冠有法制,故从寸。《徐曰》取其在首,故从元。古亦谓冠为元服。《白虎通》冠者,卷也。卷持其发也。《释名》冠,贯也,所以贯韬发也。《后汉·舆服志》上古穴居野处,衣毛冒皮。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□胡,遂制冠冕缨緌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古者鶡冠子之后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玩切,官去声。《礼·曲礼》二十曰弱冠。《冠仪》冠者,礼之始也。故圣王重冠。《白虎通》男子幼,娶必冠。《韵会》男子二十加冠曰冠。又为衆[音zhòng]之首曰冠。《前汉·魏相丙吉传赞》高祖开基,萧曹为冠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夫名冠三军。又姓。《韵会》列仙传有仙人冠先。又叶俱伦切,音麇。《张紘枕箴》瓌材允丽,惟淑惟珍。安安文枕,式彼弁冠。又《韵补》叶居员切,眷平声。《刘歆·孟母赞》子学不进,断机示焉。子遂成德,为当世冠。又叶扃县切,音睊。《苏辙·燕山诗》丹子号无策,亦数游侠冠。玉帛非足云:女子罹蹈践。
地地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“(古文)埊□埅□嶳《广韵》徒四切《集韵》大计切《韵会》徒二切《正韵》徒利切,□音弟。《说文》元气初分,重浊阴为地,万物所□列也。《白虎通》地者,易也。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。《释名》地,底也,其体底下,载万物也。《易·说卦传》坤为地。《内经》岐伯曰: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:冯乎。曰:大气举之。《周礼·地官》土训掌道地图,以诏地事,道地慝,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,以诏地求。《博物志》地以名山为辅佐,石为之骨,川为之脉,草木为之毛,土为之肉。又第也,但也。《前汉·丙吉传》西曹地忍之。又叶徒何切,音沱。《屈原·橘颂》闭目自慎,终不失过兮。秉德无私,参天地兮。《扬雄·羽猎赋》鸟不及飞,兽不得过,军惊师骇,刮野埽地。○按吴棫收地入个韵,音隋,则过可如字读,沱隋亦平去间耳。本作坔。考证:(《内经》岐伯曰,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,何凭。曰,大气举之。)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。”
屦屦:《寅集上·尸字部》《唐韵》九遇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俱遇切《正韵》居御切,□音句。《说文》履也。从履省,娄声。又鞮也。《徐曰》鞮,革履也。《释名》履,拘也,所以拘足也。《周礼·天官》履人掌王及后之服履。〈注〉复下曰舄,禅下曰履。〈疏〉复下谓重底,禅下谓禅底也。《仪礼·士丧礼》夏葛履,冬白履。《礼·曲礼》侍坐於长者,履不上於堂。又《增韵》同鞻。《周礼》有鞮鞻氏。考证:(《仪礼·士冠礼》夏葛履,冬皮履。)谨按士冠礼无此文,查系士丧礼云夏葛履,冬白履。谨将冠改丧。皮改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