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gāo tīng xià
成语注音:ㄊㄧㄢ ㄍㄠ ㄊㄧㄥ ㄒㄧㄚˋ
成语简拼:TGT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紧缩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天高 下
成语解释
指天子圣明,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。
成语用法
作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天高听卑
成语接龙
1、天高听下→下坂走丸→丸泥封关→关门闭户→户枢不蝼→蝼蚁贪生→生死不易→易辙改弦→弦外之响→响答影随→随方就圆→圆木警枕→枕山襟海→海纳百川→川流不息→息事宁人→人不聊生→生功止过→过目不忘→忘形之交→交臂相失→失道寡助→助画方略→略见一斑→斑斑点点
2、天高听下→下坂走丸→丸泥封关→关门大吉→吉祥止止→止于至善→善眉善眼→眼明手捷→捷足先登→登山小鲁→鲁殿灵光→光焰万丈→丈二和尚→尚虚中馈→馈贫之粮→粮多草广→广开言路→路绝人稀→稀奇古怪→怪声怪气→气吞湖海→海怀霞想→想望丰采→采风问俗→俗不可耐
3、天高听下→下坂走丸→丸泥封关→关门落闩→闩门闭户→户告人晓→晓风残月→月盈则食→食不暇饱→饱经忧患→患至呼天→天下为公→公私交困→困兽犹斗→斗艳争芳→芳兰竟体→体贴入微→微显阐幽→幽期密约→约法三章→章父荐屦→屦贱踊贵→贵耳贱目→目击道存→存亡续絶
4、天高听下→下不为例→例直禁简→简切了当→当家作主→主守自盗→盗钟掩耳→耳目闭塞→塞北江南→南冠楚囚→囚首丧面→面有菜色→色胆如天→天高云淡→淡然处之→之死靡二→二惠竞爽→爽然自失→失精落彩→彩凤随鸦→鸦默雀静→静言令色→色若死灰→灰心丧意→意气相得
5、天高听下→下不为例→例直禁简→简贤任能→能不称官→官运亨通→通首至尾→尾大不掉→掉三寸舌→舌尖口快→快心遂意→意气洋洋→洋洋大观→观者如织→织楚成门→门可张罗→罗雀掘鼠→鼠穴寻羊→羊落虎口→口不二价→价廉物美→美女破舌→舌锋如火→火灭烟消→消极怠工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天高听下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豆豆写不出成语“天高听下”,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。
(3)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天高听下”几个大字。
(4)明含哥哥给月铭和贞彤讲解了“天高听下”的故事。
(5)歙县二中的姓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高听下”。
(6)小卡不会写成语“天高听下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南齐书·王融传》:『皇鉴烛幽,天高听下,赏片言之或善,矜一物之失时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高高:gāo 1、<形>高,与『低』、『矮』、『下』相对。《涉江》:『山峻高而蔽日兮,下幽晦以多雨。』《滕王阁序》:『天高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。』2、<动>加高;抬高。《促织》:『欲居之以为利,而高其直,亦无售者。』3、<动>重;推崇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『夫迷途知返,往哲是与;不远而复,先典攸高。』4、<名>高度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。』《核舟记》: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』5、<名>高处。《劝学》:『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』《滕王阁序》:『登高作赋,是所望于群公。』6、<形>指品级地位高;尊贵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』《滕阁王序》:『千里逢迎,高朋满座。』7、<形>高明;高尚。《五蠹》:『轻辞天子,非高也,势薄也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』8、<副>高度。《东方朔》:『朔文辞不逊,高自称誉,上伟之。』9、<形>大。《鸿门宴》:『劳苦而功高如此。』又专指大年龄《醉翁亭记》:『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』10、<形>高亢;响亮。鲍照《代堂上歌行》:『筝笛更弹吹,高唱相追和。』11、<形>热烈;盛大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『饮酒高会。』12、<动>高出;超出。《张衡传》:『虽才高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。』13、<形>敬辞,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素不相识,去问官人高姓大名。』
听听:tīng 1、<动>耳听。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:『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马河入梦来。』2、<动>听从;接受。《陈情表》:『愿陛下矜悯愚诚,听臣微志。』3、<动>听信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怀王竟听郑袖,复释去张仪。』4、<动>听凭;听任。《王冕读书》:『儿痴如此,曷不听其所为。』5、<名>听力;听闻。《出师表》:『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。』6、<动>治理;处理。《论语·颜渊》:『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。』7、<名>通『厅』,厅堂。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:『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。』[听事] 处理政事。厅堂;官府办公的地方。[听讼] 审理诉讼;判案。[听政] 处理政务。
下下:xià 1、<名>下面;位置较低的处所。《劝学》:『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』2、<形>低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。』3、<形>下等;次序在后的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闻寡之耳者,受下赏。』4、<名>地位低下的人;职务低的人;下级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』5、<动>从高处到低处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转入石门,越天都之胁而下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下去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元济于城上请罪,进城梯而下之。』6、<动>降下;落下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纷纷暮雪下辕门。』7、<动>下坠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泣数行下。』8、<动>到……去。多指从上游向下游、从北向南、从大城镇去乡村等。《谭嗣同》:『君乃自湖南溯江,下上海。』9、<动>下达;颁布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维扬帅下逐客之令。』10、<动>攻下;攻占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蕲下,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。』11、<动>少于;低于。《师说》:『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矣。』12、<动>谦下;降低身份去交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。』13、<量>表示动作的次数。《口技》:『忽然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。』14、<名>方面;方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『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,则合于礼矣。』[下车] 地方官员风到任。[下处] 临时居住的地方;寓所;客店。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高高:《亥集上·高字部》《广韵》古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劳切,□音羔。《说文》崇也。象台观高之形。从冂口。与仓舍同意。《易·系辞》□高以□,贵贱位矣。〈注〉高谓天体也。〈又〉崇高莫大乎富贵。又《史记·高祖纪注》张晏曰:礼諡法,无高以为功,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,故特起名焉。又地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沛郡高县。又姓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传》高柴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居号切,音诰。度高曰高。《左传·隐元年·都城过百雉注》一雉之墙,长三丈,高一丈。《释文》高,古报反。又如字。又叶居侯切,音钩。《柳宗元·柳评事墓铭》柳侯之分,在北为高,充于史氏,世相重侯。又叶居何切。《苏黄门·严颜□》相传昔者严太守,刻石千岁字已伪。严颜生平吾不记,独忆城破节最高。《韵会》俗作髙。
听听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宜引切《集韵》拟引切,□音齗。《说文》笑貌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亾是公听然而笑。《杨慎曰》听,古哂字。又《广韵》口大貌。《集韵》大口谓之听。又《广韵》牛谨切《集韵》语近切,□音□。亦笑貌。又《集韵》口谨切,音赾。又鱼斤切,音□。又逆乙切,音聉。义□同。又鱼其切,音疑。听嗞,口开貌。又鱼衣切,音沂。与□同。□嗞,媿貌。又《正字通》俗借为听字省文。(听)(古文)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定切,音侹。《说文》聆也。《释名》听,静也。静,然后所闻审也。《书·太甲》听德惟聪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命之曰:敬恭听,宗尔父母之言。又《广韵》待也。又受也。《左传·成十一年》郑伯如晋听成。〈注〉听,犹受也。又从也。《易·艮卦》不拯其随未退听也。〈疏〉听,从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姑慈妇听。又断也。《礼·王制》司寇正□明辟,以听狱讼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凡邦之小治,则冢宰听之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一曰辞听,二曰色听,三曰气听,四曰耳听,五曰目听。又任也。《前汉·景帝纪》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,听之。又□也。《战国策》请为王听东方之处。〈注〉听,侦□之。又《唐韵》他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汤丁切《正韵》他经切,□音□。《集韵》聆也,听受也。中庭曰听事,言受事察讼於是。俗作□。毛氏曰:汉晋皆作听,六朝以来始加厂。又《韵补》叶傥阳切,音堂。《苏辙·读道藏诗》昔者惠子死,庄子笑自伤。微言不复知,言之使谁听。
下下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丅《广韵》胡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亥雅切,□遐上声。在下之下,对上之称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亲下。又《说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后也。又贱也。又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始见于君,执挚至下。《郑注》下谓君所。《贾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视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亥驾切,遐去声。《正韵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贵下贱。《诗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士》岁登,下其损益之数。又《韵补》叶后五切,音户。《诗·召南》于以奠之,宗室牖下。与女叶。《吴棫曰》毛诗下字一十有七,陆德明皆此读。《□第·古音考》与吴同。又叶胡佐切,音贺。《曹丕·寡妇赋》风至兮清厉,阴云曀兮雨未下。伏枕兮忘寐,逮乎朝兮起坐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训》下,落也。)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