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dào níng lùn
成语注音:ㄊㄧㄢ ㄉㄠˋ ㄋㄧㄥˊ ㄌㄨㄣˋ
成语简拼:TDNL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天道寍論
成语解释
指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天道宁论→论辩风生→生知安行→行动坐卧→卧虎藏龙→龙章麟角→角户分门→门户之见→见机而行→行思坐想→想方设法→法海无边→边尘不惊→惊魂失魄→魄荡魂飞→飞灾横祸→祸国殃民→民困国贫→贫不学俭→俭以养廉→廉远堂高→高步阔视→视丹如緑→緑林好汉→汉官威仪
2、天道宁论→论道经邦→邦家之光→光复旧物→物力维艰→艰深晦涩→涩于言论→论功行赏→赏一劝百→百喙如一→一塌胡涂→涂歌里咏→咏桑寓柳→柳眉星眼→眼意心期→期颐之寿→寿陵失步→步步登高→高不可登→登高自卑→卑鄙无耻→耻居人下→下车作威→威武不屈→屈蠖求伸
3、天道宁论→论甘忌辛→辛壬癸甲→甲冠天下→下气怡声→声气相求→求名夺利→利绾名牵→牵合傅会→会少离多→多藏厚亡→亡命之徒→徒劳无益→益谦亏盈→盈千累万→万家灯火→火烧眉毛→毛发丝粟→粟红贯朽→朽棘不雕→雕栏玉砌→砌词捏控→控名责实→实逼处此→此伏彼起
4、天道宁论→论今说古→古琴价高→高下在手→手高眼低→低头哈腰→腰金衣紫→紫气东来→来好息师→师出有名→名我固当→当面错过→过时黄花→花天锦地→地丑力敌→敌不可纵→纵横天下→下逐客令→令人捧腹→腹中兵甲→甲第连天→天女散花→花好月圆→圆顶方趾→趾踵相错
5、天道宁论→论今说古→古为今用→用之不竭→竭诚尽节→节衣缩食→食不重肉→肉山酒海→海北天南→南腔北调→调嘴学舌→舌敝唇焦→焦眉愁眼→眼中拔钉→钉嘴铁舌→舌桥不下→下笔有神→神摇目夺→夺胎换骨→骨瘦如柴→柴立不阿→阿时趋俗→俗不可医→医时救弊→弊衣疏食
成语示例
(1)予否运所丁,遭家不造,奸邪构乱,朋党横行,大臣冤枉以被诛,少主仓卒而及祸,人自作孽,天道宁论。▼《旧唐书·太祖纪》
成语造句
(1)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“天道宁论”几个大字。
(2)敏敏写不出成语“天道宁论”的拼音。
(3)南宫奶奶给她的孙女和小外甥女介绍了“天道宁论”的典故。
(4)西宁十一中的赵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道宁论”。
(5)小艾不会写成语“天道宁论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去叶县仙台镇第一初级中学的时候,宝利哥哥给董是和若蕴讲了『天道宁论』的故事。
(7)予否运所丁,遭家不造,奸邪构乱,朋党横行,大臣冤枉以被诛,少主仓卒而及祸,人自作孽,天道宁论。见《旧唐书·太祖纪》。
成语出处
南朝·梁·江淹《恨赋》:『试望平原,蔓草萦骨,拱木敛魂,人生到此,天道宁论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天道天道:1、自然规律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『夫春气发而百草生,正得秋而万宝成。夫春与秋,岂无得而然哉?天道已行矣。』2、天气。元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三折:『这等三伏天道,你便有冲天的怨气,也召不得一片雪来。』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道道:dào 1、<名>路;道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。』《陈涉世家》:『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』[又] <动>取道;道经。《鸿门宴》:『从郦山下,道芷阳间行。』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道海安,如皋,凡三百里。』2、<名>途径;方法;措施。《六国论》:『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』3、<名>规律;法则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』4、<名>道理;事理。《师说》:『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』5、<名>道德;道义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伐无道,诛暴秦。』6、<名>学说;主张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』7、<动>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好。』8、<动>通『导』,引导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』9、<动>通『导』。疏通。《尚书·禹贡》:『九河既道。』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』10、<名>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,道下辖州。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,道下辖府,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、道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。』11、<名>简称道家、道教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『道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。』12、<动>以为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,谁知这厮故意卖弄。』13、<介>从;由。《管子·禁藏》:『凡治乱之情,皆道上始。』14、<量>元稹。《望喜驿》:『一道月光横忱前。』[道心] (1)犹言道德观念。(2)悟道之心。[道学] (1)道家的学说。(2)指理学,即以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。[道眼]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。[道义] (1)道德和义理。(2)道德和正义。[道艺] 学问与技能。
宁宁:níng 1、<形>安宁;安定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虽鸡狗不得宁焉。』2、<动>探望;省视(父母)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吾妻归宁,述诸小妹语。』3、<动>安葬。《祭妹文》:『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,便祭扫地。』nìng 1、<副>岂;难道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』2、<副>宁可;宁愿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。』[宁帖] 心情平和安稳。[宁渠] 哪里;怎样,意犹『庸讵』。
论论:lùn 1、<动>讨论;议论。《出师表》:『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。』2、<动>评定赏罚;判定。《出师表》: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。』3、<动>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』4、<动>辩论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『今日廷论。』5、<动>研究;研讨。《五蠹》:『论世之事,因为之备。』6、<名>言论;主张;学说。《甘藷疏序》:『余不侫,独持迂论。』7、<名>文体的一种,即议论文。《文选序》:『论则析理精微,铭则序事清润。』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道道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衟《唐韵》徒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杜皓切,□陶上声。《说文》所行道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一达谓之道路。《诗·小雅》周道如砥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。又《广韵》理也,衆[音zhòng]妙皆道也,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。《易·系辞》一阴一阳之谓道。〈又〉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《书·大禹谟》道心惟微。又顺也。《书·禹贡》九河既道。〈注〉顺其道也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江黄道柏。〈注〉道国,在汝南安阳县南。又《韵会》州名。汉属零陵郡,唐营州,攺道州。又当道,草名。《博雅》当道,马舄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大到切《正韵》杜到切,□陶去声。《正韵》言也。《孝经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。《大学》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。又由也。《礼·礼器》苟无忠信之人,则理不虚道。《中庸》尊德性而道问学。又治也。与导同。《论语》道千乗[音chéng]之国。《史记·文帝纪》道民之略,在于务本。又引也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请君释憾于宋,敝邑为道。又从也。《前汉·淮南王传》诸使者道长安来。《山海经》风道北来。〈注〉道,从也。又《字汇补》动五切,音覩。《易林》冬薮枯腐,当风于道。蒙蔽尘埃,左氏劳苦。又叶徒厚切,头上声。《诗·卫风》墙有茨,不可道也。叶下丑。
宁宁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(古文)寍《唐韵》奴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囊丁切《正韵》奴经切,□佞平声。《说文》愿词也。从丂,寍声。又安也。《易·乾卦》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。《诗·大雅》文王有声,遹求厥宁。《书·康诰》裕乃以民宁。〈注〉行宽政,乃以安民也。又《书·洪范》五福,三曰康宁。〈注〉无疾病也。又女嫁归省父母曰宁。《诗·周南》归宁父母。又予宁居丧也。《前汉·哀帝纪》博士弟子父母丧,子宁三年。又无宁,宁也,愿辞也。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。又《襄二十六年》若不幸而过,宁僭无滥。《书·大禹谟》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。又丁宁,属付谆复也。《前汉·郞顗传》丁宁再三。俗作叮咛。又丁宁,钲也。《左传·宣四年》着於丁宁。《正义》言着於丁宁,则丁宁是器。《晋语》伐备钟鼓,声罪也。战以錞于丁宁,儆其民也。是丁宁,战之用也。又州名,秦北郡,魏置华州,西魏改宁州。又姓。又《集韵》乃定切,音佞。通甯。《前汉·郊祀歌》穰穰复正直往甯。《师古注》叶音平声。言获福既多,归於正道,克当往日所愿也。又叶乃挺切,佞上声。《张载·七命》王猷四塞,圅夏谧宁。丹冥投烽,青徼释警。又叶女良切,音娘。《苏轼·富郑公□》堂堂韩公,与莱相望。再聘於燕,四方以宁。望平声。《韵会》本作宁,经史作宁,俗作寜。宁从丂。
论论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卢昆切,音崘。《说文》议也。《广韵》说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·贾疏》直言曰论,答难曰语。论者,语中之别,与言不同。又《论语·序解正义》论者,纶也,轮也,理也,次也,撰也。以此书可经纶世务,故曰纶,圆转无穷故曰轮,蕴含万理故曰理,篇章有序故曰次,羣贤集定故曰撰。《文心雕龙》昔仲尼微言,门人追述,故仰其经目,称为论语,盖羣论立名,始于兹矣。又《释名》伦也,有伦理也。《玉篇》思理也。《诗·大雅》於论鼓钟。〈传〉思也。《郑笺》论之言伦也。《朱传》言得其伦理也。又《增韵》紬绎讨论也。《孔安国·尚书序》讨论典坟。又《正韵》决罪曰论。又官名。《金史·百官志》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,次曰国论、忽鲁、勃极烈。国论,言贵。忽鲁,犹总帅也。又诸羌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刃南道有论川州,开元后置。又姓。《唐书》论弓仁,本吐蕃族也。又三字姓。《金史·国语解·姓氏》乌古论曰商。又《广韵》力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龙春切,□音伦。言有理也。又《礼·王制》凡制五□,必即天论。〈注〉天论,天理也。与伦同。又《玉篇》力困切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卢困切,□崘去声。义同。又《正韵》辨论也。《书·周官》论道经邦。〈传〉论者,讲明之谓。《礼·王制》凡官民材,必先论之。〈注〉谓考评其行艺之详也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论功行封。又叶卢健切,音练。《前汉·叙传》兵家之策,惟在不战。营平皤皤,立功立论。又叶圣闰切,音舜。《冯衍·显志赋》澄德化之陵迟兮,烈□罚之峭峻。燔[音fán]商鞅之法术兮,烧韩非之说论。又叶闾员切,音挛。《曹植·文帝诔》考诸先纪,寻之哲言。生若浮寄,惟德可论。《字汇补》伪作□,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