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bēng dì xiàn
成语注音:ㄊㄧㄢ ㄅㄥ ㄉㄧˋ ㄒㄧㄢˋ
成语简拼:TBD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天崩地陷
成语解释
比喻重大的事变。也形容巨大的声响。同『天崩地坼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天崩地坍、天塌地裂
成语接龙
1、天崩地陷→陷落计中→中立不倚→倚闾望切→切理会心→心如悬旌→旌旗蔽日→日新月盛→盛气凌人→人急偎亲→亲上成亲→亲疏贵贱→贱买贵卖→卖国求利→利喙赡辞→辞严谊正→正本澄源→源源本本→本固邦宁→宁折不弯→弯腰捧腹→腹心之患→患难之交→交臂失之→之死靡他
2、天崩地陷→陷落计中→中立不倚→倚门窥户→户枢不蠹→蠹政病民→民胞物与→与民除害→害羣之马→马耳春风→风平波息→息交绝游→游心寓目→目濡耳染→染风习俗→俗不可耐→耐人咀嚼→嚼腭搥床→床上迭床→床上施床→床下牛斗→斗鸡走马→马首是瞻→瞻情顾意→意前笔后
3、天崩地陷→陷落计中→中外合璧→璧坐玑驰→驰名当世→世风日下→下马看花→花街柳陌→陌路相逢→逢山开路→路不拾遗→遗簪脱舄→舄乌虎帝→帝王将相→相与一口→口呆目钝→钝学累功→功薄蝉翼→翼翼飞鸾→鸾只凤单→单鎗匹马→马去马归→归心如箭→箭不虚发→发蒙振槁
4、天崩地陷→陷入僵局→局地扣天→天授地设→设心积虑→虑周藻密→密云不雨→雨栋风帘→帘窥壁听→听之任之→之死靡他→他山攻错→错节盘根→根椽片瓦→瓦灶绳床→床上叠床→床笫之私→私淑弟子→子曰诗云→云开见日→日月丽天→天不作美→美玉无瑕→瑕不掩瑜→瑜不揜瑕
5、天崩地陷→陷入僵局→局地吁天→天姿国色→色如死灰→灰容土貌→貌离神合→合眼摸象→象齿焚身→身远心近→近交远攻→攻守同盟→盟山誓海→海不波溢→溢美之言→言不及义→义不生财→财不露白→白饭青刍→刍荛之言→言行相顾→顾而言他→他乡故知→知人则哲→哲人其萎
成语示例
(1)石炮落处,天崩地陷,山倒石裂。▼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五十五回
成语造句
(1)奔奔写不出成语“天崩地陷”的拼音。
(2)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天崩地陷”几个大字。
(3)沙文中学的徭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崩地陷”。
(4)稳臣哥哥给允艳和芸同讲解了“天崩地陷”的故事。
(5)小方不会写成语“天崩地陷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尽管天崩地陷,国民党的头头们仍然本性难移,一心想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家产。
(7)石炮落处,天崩地陷,山倒石裂。见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五十五回。
(8)去往宁明县亭亮中学的巴士上,肩佻叔叔给彩颖和缮莹讲了『天崩地陷』的历史故事。
(9)久闻东京有个炮手凌振,名号轰天雷,此人善造火炮,能去十四五里远近,石炮落处,天崩地陷,山倒石裂。
成语出处
宋·陆游《望永阜陵》:『宁知齿豁头童后,更遇天崩地陷时!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崩崩:bēng 1、<动>倒塌;崩裂。《口技》: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。』[又] 专指山坍塌。《列子·伯牙与钟子期》:『初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。』2、<动>用于抽象和比喻意义,表示崩溃;溃烂。《原君》:『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,曾不异夫腐鼠。』3、<动>古代称帝王之死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一旦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?』[辨] 崩,薨,卒,死,没。都是古代对死的称呼。《礼记·曲礼》:『天子死曰崩,诸候死曰薨,大夫死曰卒,士曰不禄,庶人曰死。』『没』等于说『去世』,后写作『殁』。
地地:dì 1、<名>大地;地面。《赤壁赋》:『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』2、<名>土地;田地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人。』3、<名>领土;地域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。』4、<名>处所;地方。《琵琶行》:『浔阳地僻无音乐。』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『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』5、<名>处境;境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地。』6、<名>路程。《红楼梦》:『那轿夫抬进去。走了一射之地。』(一射之地:即一箭之地,约一百五十步。)7、<名>底子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。』8、<助>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。杜甫《陪柏中丞观宴将士》:『几时束翠节,特地引红妆。』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忽地起一阵大风。』[地镜] (1)地面的积水。(2)传说中的宝镜。
陷陷:xiàn 1、<名>陷阱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:『凡坑陷井穴,皆有标。』2、<动>陷入;陷没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仁陷于愚,固君子之所不与也。』3、<动>攻陷;沦陷。《梅花岭记》:『二十五日,城陷,忠烈拔刀自裁。』4、<动>陷害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不速去,无俟奸人构陷,吾今即扑杀汝。』5、<形>缺陷;欠缺。《淮南子·缪称》:『满如陷,实如虚。』[陷溺] 喻处于困境,堕落不能自拔。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崩崩:《寅集中·山字部》《广韵》北滕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悲朋切,□音绷。《说文》山坏也,从山朋声。《玉篇》毁也。《礼·曲礼·注》郉昺曰:自上坠下曰崩。《诗·小雅》如南山之寿,不骞不崩。《春秋·僖十四年》秋八月辛卯,沙鹿崩。〈注〉沙鹿,山名。又殂落也。《谷梁传·隐三年》高曰崩,厚曰崩,尊曰崩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正德中崩愈坚,固始县丞,潜山人。《集韵》作□。亦作□。
地地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“(古文)埊□埅□嶳《广韵》徒四切《集韵》大计切《韵会》徒二切《正韵》徒利切,□音弟。《说文》元气初分,重浊阴为地,万物所□列也。《白虎通》地者,易也。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。《释名》地,底也,其体底下,载万物也。《易·说卦传》坤为地。《内经》岐伯曰: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:冯乎。曰:大气举之。《周礼·地官》土训掌道地图,以诏地事,道地慝,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,以诏地求。《博物志》地以名山为辅佐,石为之骨,川为之脉,草木为之毛,土为之肉。又第也,但也。《前汉·丙吉传》西曹地忍之。又叶徒何切,音沱。《屈原·橘颂》闭目自慎,终不失过兮。秉德无私,参天地兮。《扬雄·羽猎赋》鸟不及飞,兽不得过,军惊师骇,刮野埽地。○按吴棫收地入个韵,音隋,则过可如字读,沱隋亦平去间耳。本作坔。考证:(《内经》岐伯曰,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,何凭。曰,大气举之。)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。”
陷陷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《唐韵》户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乎韽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高下也。一曰陊也。《玉篇》坠入地也,没也,隤也。《易·需彖》刚健而不陷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战常陷坚。又《鲁语》子服景伯戒宰人曰:陷而入於恭。〈注〉犹失过也。《玉篇》亦作錎。《集韵》同埳。《篇海》亦作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