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ì sì jiāo yí
成语简拼:TSJ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涕泗交頤
成语解释
眼泪鼻涕流满脸颊。形容哀恸哭泣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悲痛时
近义词
涕泗交下、涕泗流涟、涕泗纵横
成语示例
(1)虽祖涕泗交颐,再四苦留,亦不之顾。▼明·李贽《焚书·三判记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“涕泗交颐”几个大字。
(2)成语涕泗交颐和心情有关。
(3)格格写不出成语“涕泗交颐”的拼音。
(4)杰儒哥哥给泓艳和芩雨讲述了“涕泗交颐”的成语典故。
(5)濛濛不会写成语“涕泗交颐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原阳县官厂二中的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涕泗交颐”。
(7)虽祖涕泗交颐,再四苦留,亦不之顾。见明·李贽《焚书·三判记》。
(8)我愣在原地,听到游所为给我来这么一招,似被打入冷宫,顿时涕泗交颐。
(9)在去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的公车上,月花大哥哥给润玺和艺青讲述了『涕泗交颐』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宋·陈亮《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》:『男抛未下,女失所依。矧姑钟爱,涕泗交颐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涕泗涕泗:眼泪与鼻涕,形容悲痛之极。三国魏阮籍《咏怀》之六二:『齐景升丘山,涕泗纷交流。』汉扬雄《元后诔》:『新室文母太后崩,天下哀痛,号哭涕泗。』
涕涕:tì 1、<名>眼泪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蒋氏大戚,汪然出涕。』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。』2、<动>流眼泪;哭泣。《柳敬亭传》:『子之说,能使人慷慨涕泣矣。』3、<名>鼻涕。王褒《僮约》:『目泪下,鼻涕长一尺。』[辨] 涕、泗、泪。古代一般『涕』指眼泪,『泗』指鼻涕。后来『泪』代替了『涕』,『涕』代替了『泗』,而『泗』一般不用了。[涕零] 落泪。[涕泗] 眼泪与鼻涕,形容悲痛之极。
泗泗:sì 1、<名>鼻涕。《登岳阳楼》:『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』2、<名>河流名。在山东省。白居易《长相思》:『汴水流,泗水流,流到瓜州古渡头。』
交交:jiāo 1、<动>交叉;交错。《鸿门宴》:『交戟之士欲止不内。』2、<副>交互;交相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『疏条交映。』3、<动>交换;互换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『故周郑交质。』4、<动>交接;交合。《促织》:『自昏达曙,目不交睫。』5、<动>结交;交往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上不臣于王,下不治其家,中不索交诸侯。』6、<名>交情;交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卒相与欢,为刎刭之交。』7、<名>同盟;盟约。《谋攻》:『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』8、<名>时间或空间的交接处。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『其九月十月之交乎?』9、<动>接受。《水浒传》:『一手交钱,一手交货。』10、<副>全;都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闻者亦心计交赞之。』11、<名>交州的省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杂彩三百匹,交广市鲑珍。』[交和] (1)互相和好,和合。(2)两军对垒。[交交] (1)象声词,鸟鸣声。(2)鸟飞来飞去的样子。(3)交加错杂的样子。[交通] (1)空间上的彼此通达。(2)交往;交游。(3)暗中勾结。(4)情感上的沟通交流。[交游] (1)交际;交往。(2)有交往的朋友。[交子] 宋代发行的纸币。这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。
颐颐:yí 1、<名>面颊。《孙子·九地》:『偃卧者涕交颐。』2、<动>保养。嵇康《幽愤诗》:『颐性养寿。』3、<助>无意义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『客曰:「夥颐!涉之为王沈沈者!」』
涕涕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礼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土礼切,□音体。《说文》泣也。《玉篇》目汁出曰涕。《诗·邶风》泣涕如雨。又竹名。《东方朔·神异经》南方荒中有涕竹。又兆卦之名。《史记·宋世家》乃命卜筮曰涕。《索隐》涕音亦,尚书作驿。孔安国曰:气络绎连续。又《集韵》待礼切,音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计切,音替。义□同。
泗泗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息利切《正韵》息渍切,□音四。水名。《说文》水受泲水,东入淮。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青州,其川淮泗。《书·禹贡》导淮自桐柏,东会于泗沂。《正义》泗水出济阴乗[音chéng]氏县。《水经注》泗水,出鲁卞县故城东南,桃墟西北。又国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泗水国,故东海郡也。元鼎四年,别为泗水郡,郡有泗阳县。又州县名。《广舆记》泗州属江南凤阳府,春秋时徐子国,汉厹犹,晋宿预,魏东楚,陈安州,后周泗州。又泗水县,今属兖州府。又泗口,在宿迁县。《通典》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。又涕泗也。《诗·陈风》涕泗滂沱。〈传〉自鼻曰泗。
交交:《子集上·亠字部》《广韵》古肴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居肴切,□音郊。《小尔雅》俱也。《广韵》共也,合也。《易·泰卦》上下交,而其志同也。又友也。《易·系辞》上交不谄,下交不凟。《礼·郊特牲》为人臣者无外交,不敢贰君也。又交交,鸟飞貌。《诗·秦风》交交黄鸟。又交加,参错也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章交公车。又州名,南越地,汉置交州。《书·尧典》申命羲叔宅南交。《蔡传》南交,南方交趾地。又衣领也。《扬子·方言》衿谓之交。又同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则见交龙於上。《史记》作蛟。又同鵁。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交精旋目。即鵁鶄。考证:(《扬子·方言》衿之谓交。)谨照原文改衿谓之交。
颐颐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《唐韵》与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盈之切《正韵》延知切,□音移。《说文》顄也。《礼·玉藻》颐溜垂拱。〈疏〉溜,屋檐,身俯故头临前,垂颐如屋溜。〈又〉端行,颐溜如矢。《释文》颐音夷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颐指如意。〈注〉但动颐指麾,则所欲皆如意。又卦名。《易·颐卦》颐,贞吉,观颐,自求口实。〈疏〉颐,养也。〈又〉初九,观我朶[音duǒ,同朵]颐。〈注〉朶[音duǒ,同朵]颐者,嚼也。又期颐,老也。《礼·曲礼》百年曰期颐。〈注〉饮食居处皆待于养也。又《小尔雅》颐,深也。又语助声。《史记·□涉世家》夥颐,涉之为王沈沈者。〈注〉楚人谓多为夥。又言颐者,助声之辞也。又地名。《史记·灌婴传》与汉王会颐乡。〈注〉苦县有颐乡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《集韵》亦作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