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bēng dì jiě
成语注音:ㄊㄧㄢ ㄅㄥ ㄉㄧˋ ㄐㄧㄝ ˇ
成语简拼:TBDJ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天崩地解
成语英文:natural disasters like giant earthquakes and landslides
成语解释
比喻重大的事变。也形容巨大的声响。同『天崩地坼』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声音巨大
近义词
天崩地坼、天崩地坍
成语接龙
1、天崩地解→解兵释甲→甲第连天→天花乱坠→坠溷飘茵→茵席之臣→臣门如市→市井小人→人之常情→情投意洽→洽博多闻→闻一知二→二惠竞爽→爽心豁目→目击道存→存亡继絶→絶圣弃智→智圆行方→方滋未艾→艾发衰容→容头过身→身遥心迩→迩安远至→至公无私→私心自用
2、天崩地解→解甲归田→田连阡陌→陌路相逢→逢恶导非→非意相干→干浄利落→落花流水→水阔山高→高谈大论→论功行赏→赏不踰日→日月经天→天下为公→公门桃李→李广难封→封己守残→残羹冷炙→炙鸡渍酒→酒馀茶后→后顾之忧→忧国忘家→家道小康→康庄大道→道貌岸然
3、天崩地解→解甲归田→田翁野老→老大帝国→国富民安→安分知足→足茧手胝→胝肩茧足→足智多谋→谋财害命→命若悬丝→丝析发解→解人难得→得失参半→半文不白→白眉赤眼→眼光如豆→豆萁燃豆→豆萁相煎→煎豆摘瓜→瓜李之嫌→嫌好道恶→恶衣恶食→食辨劳薪→薪尽火传
4、天崩地解→解甲休士→士农工商→商彝周鼎→鼎鱼幕燕→燕石妄珍→珍馐美馔→馔玉炊金→金镶玉裹→裹血力战→战火纷飞→飞沿走壁→壁垒森严→严家饿隶→隶首之学→学富才高→高情远致→致之度外→外方内圆→圆凿方枘→枘凿方圆→圆首方足→足食丰衣→衣绣夜行→行踪无定
5、天崩地解→解民倒悬→悬龟系鱼→鱼贯雁比→比肩系踵→踵事增华→华星秋月→月晕而风→风中秉烛→烛照数计→计功程劳→劳而无功→功标青史→史不絶书→书不释手→手疾眼快→快心满志→志满意得→得意忘象→象齿焚身→身不由己→己溺己饥→饥寒交切→切瑳琢磨→磨刀擦枪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“天崩地解”几个大字。
(2)丁丁写不出成语“天崩地解”的拼音。
(3)庆城中学的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崩地解”。
(4)锐博叔叔给海娇和诣琴介绍了“天崩地解”的成语故事。
(5)小含不会写成语“天崩地解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《战国策·赵策三》:『天崩地坼,天子下席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崩崩:bēng 1、<动>倒塌;崩裂。《口技》: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。』[又] 专指山坍塌。《列子·伯牙与钟子期》:『初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。』2、<动>用于抽象和比喻意义,表示崩溃;溃烂。《原君》:『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,曾不异夫腐鼠。』3、<动>古代称帝王之死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一旦山陵崩,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?』[辨] 崩,薨,卒,死,没。都是古代对死的称呼。《礼记·曲礼》:『天子死曰崩,诸候死曰薨,大夫死曰卒,士曰不禄,庶人曰死。』『没』等于说『去世』,后写作『殁』。
地地:dì 1、<名>大地;地面。《赤壁赋》:『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』2、<名>土地;田地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人。』3、<名>领土;地域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。』4、<名>处所;地方。《琵琶行》:『浔阳地僻无音乐。』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『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』5、<名>处境;境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地。』6、<名>路程。《红楼梦》:『那轿夫抬进去。走了一射之地。』(一射之地:即一箭之地,约一百五十步。)7、<名>底子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。』8、<助>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。杜甫《陪柏中丞观宴将士》:『几时束翠节,特地引红妆。』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忽地起一阵大风。』[地镜] (1)地面的积水。(2)传说中的宝镜。
解解:jiě 1、<动>解剖;分割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。』2、<动>解开;解下。《公输》:『子墨子解带为城。』3、<动>解除;消除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今有一言,可以解燕国之患。』4、<动>溶解;溶化。《满井游记》:『于时冰皮始解,波色乍明。』5、<动>排解;化解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』6、<动>解围;撤围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秦军解去,遂救邯郸。』7、<动>解脱。道家称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升天成仙。《梅花岭记》:『谓颜太师以兵解。』8、<动>缓解;和解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太后之色少解。』9、<动>解释;解说。《隆中对》:『关羽、张飞等不悦,先主解之。』10、<动>理解;懂得。《与妻书》:『家中诸母皆通文,有不解处,望请其指教。』11、<动>能;合。罗隐《西施》:『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。』12、<名>见解;见识。《南史·张邵传》:『融玄义无师法,而神解过人。』13、<动>解便;解手。戚继光《练兵实记》:『遇夜即于厕中大小解。』14、<名>文体的一种,用于释疑。如韩愈的《进学解》。jiè 1、<动>遣;发遣。《宋史·举志》:『天下之士屏居山林,令监司守臣解送。』2、<动>解送;押送。《水浒传》:『开封府公文只叫解活的去,却不曾教结果了他。』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崩崩:《寅集中·山字部》《广韵》北滕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悲朋切,□音绷。《说文》山坏也,从山朋声。《玉篇》毁也。《礼·曲礼·注》郉昺曰:自上坠下曰崩。《诗·小雅》如南山之寿,不骞不崩。《春秋·僖十四年》秋八月辛卯,沙鹿崩。〈注〉沙鹿,山名。又殂落也。《谷梁传·隐三年》高曰崩,厚曰崩,尊曰崩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正德中崩愈坚,固始县丞,潜山人。《集韵》作□。亦作□。
地地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“(古文)埊□埅□嶳《广韵》徒四切《集韵》大计切《韵会》徒二切《正韵》徒利切,□音弟。《说文》元气初分,重浊阴为地,万物所□列也。《白虎通》地者,易也。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。《释名》地,底也,其体底下,载万物也。《易·说卦传》坤为地。《内经》岐伯曰: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:冯乎。曰:大气举之。《周礼·地官》土训掌道地图,以诏地事,道地慝,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,以诏地求。《博物志》地以名山为辅佐,石为之骨,川为之脉,草木为之毛,土为之肉。又第也,但也。《前汉·丙吉传》西曹地忍之。又叶徒何切,音沱。《屈原·橘颂》闭目自慎,终不失过兮。秉德无私,参天地兮。《扬雄·羽猎赋》鸟不及飞,兽不得过,军惊师骇,刮野埽地。○按吴棫收地入个韵,音隋,则过可如字读,沱隋亦平去间耳。本作坔。考证:(《内经》岐伯曰,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,何凭。曰,大气举之。)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。”
解解:《酉集上·角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佳买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举嶰切,□皆上声。《说文》判也。从刀判牛角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庖丁解牛。《左传·宣四年》宰夫解鼋。《前汉·□汤传》支解人民。〈注〉谓解□其四支也。又《博雅》散也。《玉篇》缓也。《易·解卦注》解,难之散也。《正义》解有两音,一古买反,谓解难之初。一谐买反,谓既解之后。故序卦云:解者,缓也。险难解释,物情舒缓,故为解也。《前汉·张耳□余传》今独王□,恐天下解也。〈注〉谓离散其心也。又《玉篇》释也。《仪礼·大射礼·解纲注》解,犹释也。《文心雕龙》百官询事,则有关刺解谍。解者,释也。解释结滞,徵事以对也。又《广韵》脱也。《礼·曲礼》解履不敢当阶。又《博雅》说也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船交海中,皆以风为解。〈注〉皆自解说,遇风不至也。又《广韵》讲也。一曰释诂也。《礼·经解疏》解者,分析之名。又乐曲解。《古今乐录》伧歌以一句为一解,中国以一章为一解。王僧□启云:古曰章,今曰解。解有多少,当是先诗而后声也。又《字汇补》削也。《鲁语》晋文公解曹地,以分诸侯。又止也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归狱不解,兹谓追非。又开也。《后汉·耿纯传赞》严城解扉。又达也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无南无北,奭然四解。又解构,犹间构也。《后汉·隗嚣传》勿用傍人解构之言。又犹会合烦辱也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孰肯解构人间之事,以物烦其性命乎。又道家有尸解术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为方僊道,形解销化。《集解》尸解也。《问奇集》《金壷字考》攺音假,非。又梵言目帝罗,此云解脱。荆溪净名记,若正用功,解可作古买切。功成日,解应作户买切。强分二音,亦非。又解解,戟多之貌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次七:何戟解解遘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下买切《正韵》胡买切,□音蟹。义同。又《增韵》物自解散也。《孔安国·尚书序》逃难解散。〈注〉解音蟹。又《广韵》晓也。《礼·学记》相说以解。〈注〉解物为解,自解释为解,是相证而晓解也。《魏志·贾诩传》太祖与韩遂、马超战渭南,问计於诩。对曰:离之而已。太祖曰:解。〈注〉谓晓悟也。又《博雅》迹也。《尔雅·释兽》□,其迹解。〈注〉其迹名解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昭二十二年》王师军於解。〈注〉洛阳西南有大解、小解。又《史记·甘茂传》今公与楚解口地。《索隐》秦地名。《正义》解口,犹开口也。又州县名。《一统志》春秋为晋之解梁城,战国属魏,汉为解县,属河东郡,五代汉始置解州,治解县,元属平阳路,明因之。又姓。《广韵》自唐叔虞食邑于解,后因氏。又复姓。《姓苑》北魏有解枇氏,后攺为解氏。又《说文》解廌,兽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弄解豸。〈注〉解豸,似鹿,一角,一名神羊。古者决讼,令触不直者。唐御史法冠,一名解廌冠,取其能触邪也。《晋书·舆服志》作獬豸。《王充·论衡》作觟□。又与嶰通。嶰谷,谷名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取竹之解谷。《孟康曰》解,脱也。一说昆仑之北谷名也。又与澥通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江湖之雀,勃解之鸟。又与蟹同。《吕览·恃君篇》大解、陵鱼,大人之居。《山海经》作大蟹。又《唐韵》尸卖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下解切,□蟹去声。亦判也,散也,晓也,兽也,地名也。又《玉篇》接中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弓人为弓,茭解中有变焉,故挍。〈注〉茭,弓檠也。茭解,谓接中也。又支节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所排击剥割,皆衆[音zhòng]理解也。《师古注》解,支节也。又与懈同。《诗·大雅》不解于位。〈注〉解,怠惰也。《礼·月令》民气解惰。又与邂同。《正字通》解后,即邂逅,言彼此不期而遇也。《六书正伪》别作邂,非。又《广韵》古隘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隘切《正韵》居拜切,□皆去声。《类篇》除也。一曰闻上也。《韵会》发也。《唐制》进士由乡而贡曰解额。又《国史补》外府不试而贡者,谓之拔解。《宋史·选举志》天下之士,屛处山林,令监司守臣解送。又《职官志》入额人一任实满四年,与解发赴铨。《正字通》凡官司解报、杻解,皆此音。《韵会》读若懈,非。又与廨同。《玉篇》署也。《商子·垦令篇》高其解舍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解署棊布。〈注〉言非一也。又《集韵》口卖切,楷去声。解垢,诡曲之辞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解垢同异。《音义》又音楷。又叶举履切,音几。《古诗》着以长相思,缘以结不解。以胶投漆中,谁能别离此。又叶居缢切,音记。《楚辞·九章》愁郁郁之无快兮,居戚戚而不解。心鞿羁而不开兮,气缭转而自缔。又叶讫力切,音棘。《诗·鲁颂》春秋匪解,享祀不忒。皇皇后帝,皇祖后稷。又叶举下切,嘉上声。《僧皎然·题毗沙天王像》忆昔胡兵围未解,感得此神天之下。《俗书正误》解从刀、牛。俗从羊作觧,非。廨字原从厂作。考证:(《史记·封禅书》燕人方僊道,形解销化。〈注〉尸解也。)谨照原文燕人改为字。注字改集解。(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弄解豸。〈注〉解似鹿,一角,一名神羊。)谨照原文注解下增豸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