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ī xiù píng yuán
成语简拼:SXP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絲繡平原
成语解释
平原:指战国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,门下有食客数千人。用丝线来绣平原君。原表示对平原君极其钦慕。后也表示感激别人的恩惠。
成语接龙
1、丝绣平原→原情定罪→罪魁祸首→首尾贯通→通儒硕学→学如穿井→井底捞月→月明如水→水月观音→音容宛在
2、丝绣平原→原宥海涵→涵泳玩索→索莫乏气→气吐眉扬→扬眉吐气→气息奄奄→奄奄一息→息鼓偃旗→旗旆成阴
3、丝绣平原→原原本本→本盛末荣→荣膺鹗荐→荐绅先生→生死予夺→夺胎换骨→骨肉相连→连篇累幅→幅员辽阔
成语示例
(1)不须买丝绣平原,不用黄金铸子期。▲元·吴师道《吴礼部诗话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写着“丝绣平原”几个大字。
(2)册田中学的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丝绣平原”。
(3)小滨写不出成语“丝绣平原”的拼音。
(4)小乖不会写成语“丝绣平原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应哥哥给若希和娅慈讲解了“丝绣平原”的故事。
(6)在去往定边三中的时候,蛮邀叔叔给崔旖和翊君讲了『丝绣平原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唐·李贺《浩歌》:『买丝绣作平原君,有酒惟浇赵州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平原平原:起伏极小、一般海拔在二百米以下的广大平地。
丝丝:sī 1、<名>蚕丝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此织生自蚕茧,成于机杼。一丝而累,以至于寸。』2、<名>丝织品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近岁风俗尤为侈靡,走卒类士服,农夫蹑丝履。』3、<名>像丝的西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素蟫灰丝时蒙卷轴。』4、<名>古代八音(金石丝竹匏土革木)之一,即弦乐。《琵琶行》:『终岁不闻丝竹声。』5、<量>旧时的长度和重量的微小单位,为千分之一分。如十忽为一丝,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厘。
绣绣:xiù 1、<名>五彩俱备的绘画、图像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:『画缋之事……五彩备谓之绣。』2、<动>刺绣。卢照邻《长安古意》:『生憎帐额绣孤鸾,好取门簾帖双燕。』3、<形>绣有花纹的图案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朝成绣夹裙,晚成单罗衫。』4、<名>绣有花纹图案的衣物;绣衣。《送东阳马序》:『同舍生皆被绮绣。』5、<形>华丽的;精美的。《红楼梦》:『可怜绣户侯门生,独卧青灯古佛旁。』
平平:píng 1、<形>平坦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』2、<形>公平;公正。《出师表》:『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。』3、<形>太平;安定。《张衡传》:『时天下承平日久,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。』4、<形>平常;普通;一般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如使平民皆习於兵,彼知有所敌,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。』5、<动>削平;铲平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』6、<动>平定;平息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』7、<动>和解;讲和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『宋及楚平。』8、<动>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。《雁荡山》:『从上观之适与地平。』9、<形>平静;宁静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取下招承,偿俺残生,苦恨才平。』[平旦] 清早。[平明] (1)天亮的时候。(2)公正严明。[平文] 散文。
原原:yuán 1、<名>水源。[引] 根源;本源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此四者,民所认食之原也。』后来写作『源』。2、<动>推究;推求原因;探究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……可以知之矣。』3、<名>平原;原野,指战场。《殽之战》:『武夫力而拘诸原。』4、<副>再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你可要这花原上枝头么?』5、<动>赦免。《三国志·张鲁传》:『犯法者,三原然后乃行刑。』[原本] 书的初刻本。事物之所由起。追溯事物之由来。[原人] 谨慎老实的人。
丝丝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息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新兹切,□音思。《说文》蚕所吐也。《急就篇注》抽引精茧出绪曰丝。《书·禹贡》厥贡漆丝。《诗·召南》素丝五紽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□妇化治丝枲。又《典丝》掌丝入而辨其物。《左传·隐四年》犹治丝而棼之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皆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丝木匏竹。〈注〉丝,琴瑟也。又《礼·缁衣》王言如丝。〈疏〉微细如丝。《五经文字》丝作□,伪。《韵会》俗作〈糹系〉,误。○按《说文》丝自为部,今倂入。
绣绣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息救切,音秀。《说文》五采备也。《释名》绣,修也,文修修然也。《书·益稷》黼黻絺绣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画缋之事,五采备,谓之绣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汉有绣君实。又《集韵》先雕切,音萧。《类篇》绮属。《诗·唐风》素衣朱绣。〈笺〉绣,当为绡。《韵补》当读如肖。考证:(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画缋之事,五采备,为之绣。)谨照原文为之改谓之。
平平:《寅集下·干字部》《唐韵》符兵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蒲兵切《正韵》蒲明切,□音苹。《说文》平,语平舒也。《广韵》平,正也。《增韵》平,坦也。《易·泰卦》无平不陂。又《广韵》平,和也。《书·尧典》平章百姓。〈传〉平和章明。〈疏〉和协显明於百官之族姓。又成也。谓解恕和好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平,成也。《春秋·宣十五年》宋人及楚人平。《谷梁传》平者,成也。善其量力而反义也。〈注〉各自知其力,不能相制,反共和之义。《左传疏》平者,和也。言其先不平,而今始平。又治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地平天成。〈传〉水土治曰平。《诗·小雅》原隰既平。又治之也。《诗·大雅》修之平之,其灌其栵。〈疏〉修理之平治之者,其为灌木其为栵木之处也。又平服也。《诗·大雅》四方既平,王国庶定。〈疏〉四方既已平服,王国之内幸应安定。又《玉篇》平,齐等也。《增韵》平,均也。《易·乾卦》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〈疏〉言天下普得其利,而均平,不偏陂。《书·君奭》天寿平格。〈疏〉正义曰:平谓政敎均平也。又《广雅》平,均赋。《史记·平准书注》索隐曰: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者,以钧天下郡国输敛,贵则粜之,贱则贵之。平赋以相准,输赋於京都,故命曰平准。又乐声不相踰越也。《周语》乐从和,和从平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平,易也。〈疏〉易者,不难也。《后汉·班超传》任尚曰:我以班君当有奇策,今所言平平耳。又岁稔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再登曰平,三登曰太平。又《諡法》执事有制曰平,治而无眚曰平,布纲治纪曰平。又《尔雅·释地》大野曰平。〈疏〉大野之泽。一名平。《韩愈·城南聮[音lián,古同联]句》沙篆印回平。〈注〉洪庆善曰:华山有青柯平、种药平,因地之平处也。又腊月曰嘉平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更名腊曰嘉平。〈注〉茅盈内纪曰:盈曾祖父蒙於华山白日升天。其邑谣歌曰:神仙得者茅初成,驾龙上升入泰清,时下□洲戏赤城,继世而往在我盈,帝若学之腊嘉平。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,父老具对,因改腊曰嘉平。索隐曰:广雅云,夏曰清祀,殷曰嘉平,周曰大蜡,亦曰腊,秦更曰嘉平。盖因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也。又华平,瑞木名。《宋书·符瑞志》华平,其枝正平。王者有德则生,德刚则仰,德弱则俯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植华平於春圃。〈注〉天下平,其华则平。又廷尉平,官名。《史记·张释之传》廷尉。天下之平也。《前汉·百官表》宣帝地节三年,置廷尉左右平,秩六百石。又平原,太平,平陆,□地名。《尔雅·释地》广平曰原,高平曰陆。〈疏〉广平曰原者,谓泽之广平者亦曰原。汉以平原为郡名。高平曰陆者,谓土地丰,正名为陆。〈又〉东至日所出,为太平,太平之人仁。《孟子》孟子之平陆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平州北平郡。《广韵》古山戎孤竹,白狄□子二国之地,秦为辽西郡,隋为北平郡,唐为平州。又姓。《广韵》齐相晏平仲之后。《前汉·平当传》当哀帝时为丞相,子晏正位大司徒。又复姓。《何氏姓苑》有平陵,平宁二氏。《姓谱》平陵氏,史记平陵老之后。又《广韵》房连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毗连切《正韵》蒲眠切,□音□。《广韵》平平,辨治也。《书·洪范》王道平平。《诗·小雅》平平左右。又《韵会》均也。又《韵会》皮命切,音病。平物贾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质剂注》市中平贾,今时月平是也。又《地官·质人注》质平也。主平定物贾。《扬子·方言》一哄之市,必立之平。《后汉·五行志》桓帝初,京都童谣曰:游平买印自有平,不避豪贤及大姓。又古与便辩通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便章百姓。〈注〉索隐曰:古文尚书作平,平既训便。因作便章。其今文作辩章。古文平字亦作便,便则训辩,遂为辩章。又叶皮阳切,音龎。《张籍·祭韩愈诗》北台临稻畴,茂野多阴凉。板亭坐垂钓,烦苦稍巳平。又《集韵》拼古作平。注详手部八画。
原原:《子集下·厂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愚袁切,音元。《说文》高平曰原,人所登。《尔雅·释地》大野曰平,广平曰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辨其山林泽坟衍原隰之名物。《礼·月令》孟夏,令野虞出行田原,为天子劳农。又《前汉·食货志》农渔商贾四者,衣食之原。《董仲舒传》道之大,原出於天。《司马相如传》尔陿游原。〈注〉孟康曰:原,本也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原,再也。〈疏〉重再也。《易·比卦》原筮元永贞。《朱传》必再筮,自审有元善长永正固之德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命膳宰曰:末有原。〈注〉末,勿也。谓所食之余,不可再进也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以沛宫为原庙。〈注〉师古曰:原,重也。言已立正庙,更重立也。又《韵会》推原也。《易·系辞》原始要终。《前汉·薛宣传》原心定罪。〈注〉师古曰:原,谓寻其本也。《管子·戒篇》春出,原农事之不本者,谓之游。〈注〉原,察也。又宥罪曰原。《晋书·潘岳传》会诏原之。又通作源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犹塞川原为潢洿也。〈注〉师古曰:原,谓水泉之本也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孔子弟子有原宪。《前汉·赵广汉传》颍川大姓原褚。〈注〉原褚,二姓也。又州名。《韵会》汉高平县,魏为镇州,又攺原州。又《韵补》叶虞云切。《史记·叙传》怀王客死,兰咎屈原。好谀信谗,楚幷[同并]于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