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ī mǎ zhāo zhī xīn
成语注音:ㄙㄧ ㄇㄚˇ ㄓㄠ ㄓㄧ ㄒㄧㄣ
成语简拼:SMZZ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司馬炤之心
成语解释
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;指人所共知的野心
近义词
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、司马之心,路人皆见
成语示例
(1)岂所谓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见者耶?▼清·梁启超《新民论·论民族竞争之大势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几个大字。
(2)岗背中学的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。
(3)庆斌哥哥给吉馨和芦月讲解了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的故事。
(4)瑞瑞写不出成语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,导致语文测试只有97分。
(5)小磊不会写成语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本子的封面上写着“司马昭之心”几个大字。
(7)雯谨叔叔给逾瑶和婉樱讲了“司马昭之心”的历史故事。
(8)新兴高中的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司马昭之心”。
(9)然而,处在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的特定历史年代,黑暗险恶的政治局势使其理想志向无从实现。
(10)你还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.。
(11)别再拿班做势了,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
(12)泰尔亲王都不敢往下想了,那表情,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。
(13)然而,处在『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』的特定历史年代,黑暗险恶的政治局势使其理想志向无从实现。
(14)紧接着严绍以酒店不是久居之地为理由,在伊莱诺的大学附近租下了一座二层小楼,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…
(15)长官过奖了,杨天那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,但他根深蒂固,锄之艰难,若没有你的帮助,就算我掌握……
(16)他说道,楼主作为包子男的同伙,发如此肉麻的主贴为包子男进行吹捧,其用意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
(17)西蜀豪族极力扼制姜维北伐;江东士人扶植皇权内乱不休;淮南三叛,三马同槽,曹髦奋笔疾书,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。
(18)小姐,赵珏谋叛,行迹昭彰,正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;故今前往襄阳王府,无异于飞蛾赴火,自陷龙潭虎穴,凶险非同寻常。
(19)南面精灵森林虽无大动作,但也是屯兵百万驻扎关外,其心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,只等待时机成熟便将发起狂涛骇浪的攻击。
成语出处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高贵乡公传》:『高贵乡公卒』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『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』
成语故事
三国时,魏文帝曹丕死后,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。曹睿死,司马懿杀了曹爽,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。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,威胁要封晋公。曹髦气愤不过,说:『司马昭的心,路人所知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司马司马:(1)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央官吏名,掌管全国军政和军赋。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。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。(2)隋、唐时州郡之官亦称司马。(3)姓。
司司:sī 1、<动>主管;掌管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役民之司盗者,授以击刺之术。』2、<名>官署名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,及书吏、狱官、禁卒,皆利系者之多。』[又] 指负责主管的官吏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何必劳神苦思,代百司之职役哉。』
马马:mǎ 1、<名>家畜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。』2、<名>通『码』,筹码。古时计数工具。《礼记·投壶》:『请为胜者立马。』
昭昭:zhāo 1、<形>明显;显著。《柳毅传》:『赖明君子信义昭彰,致达远冤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昭。《观巴黎油画记》:『所以昭炯戒,激众愤,图报也。』2、<动>表明。《出师表》: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。』[昭然] 很明显的样子。[昭雪] 清洗冤枉使案情真相大白。[昭昭] (1)明亮。(2)明白。(3)明显。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心心:xīn 1、<名>心脏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顺我,即先刺心。』2、<名>心脏所在的胸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。』3、<名>内心,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读书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』4、<名>想法;心意。《殽之战》:『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』5、<名>中心;中央。《琵琶行》:『唯见江心秋月白。』[心志] 内心;意志。
司司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息兹切《韵会》新兹切《正韵》相咨切,□音思。《说文》臣司事於外者。《玉篇》主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兹用不犯于有司。又《高宗肜日》王司敬民。又《周官》钦乃攸司。《礼·曲礼》天子之五官,曰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□,典司五衆[音zhòng]。天子之六府,曰司土、司水、司木、司草、司器、司货,典司六职。又州名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司州,汉司隶校尉所部。魏氏置司州。又《广韵》姓也。《左传》郑有司臣。又《正字通》司徒,司马,司空,皆复姓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相吏切,音笥。义同。《前汉·叙传》民具尔瞻,困于二司。〈注〉师古曰:司,先字反。《王粲·酒赋》酒正膳夫冢宰是司,虔濯器用,敬涤蕴饎。又与伺通。《前汉·高五王传》魏勃常早扫齐相舍人门外,舍人怪之,以为物而司之,得勃。又《灌夫传》太后亦已使□司。又《容斋随笔》司有入声。如白居易诗:四十着绯军司马,男儿官职未蹉跎。一为州司马,三见岁重阳。武元衡诗,惟有白须张司马,不言名利尚相从是也。○按司字有平、去二声。白、武二诗所用,当系去声读作入声者,无据,不可从。
马马:《亥集上·马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莫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母下切,□麻上声。《说文》怒也,武也。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。《玉篇》黄帝臣相乗[音chéng]马。马,武兽也,怒也。《正韵》乗[音chéng]畜。生於午,禀火气。火不能生木,故马有肝无胆。胆,木之精气也。木臓不足,故食其肝者死。《易·说卦传》乾为马。〈疏〉乾象天,天行健,故为马。《春秋·说题辞》地精为马。《春秋·考异记》地生月精为马。月数十二,故马十二月而生。《周礼·夏官·马质》掌质马,马量三物,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,皆有物贾。又《校人》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凡大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注:毛马齐其色。物马齐其力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又司马,官名。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注》谓总武事也。又《清夜录》汉制,卿驷马右騑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太守,驷马驾车,一马行春。《卫宏·舆服志》诸侯四马,驸以一马。《南史·柳元策传》兄弟五人,□为太守。时人语曰:柳氏门庭,五马逶迤。《正字通》故今太守称五马大夫。又田野浮气曰野马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〈注〉日光也。一曰游丝水气。又阳马。《何晏·景福殿赋》承以阳马,接以圆方。〈注〉阳马,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,连接或圆或方也。又投壶胜算曰马。《礼·投壶》为胜者立马,一马从二马,三马既立,请庆多马。〈注〉立马者,取算以为马,表其胜之数也。谓算为马者,马为威武之用,投壶及射,皆以习武也。又《字汇补》打马,弹碁类也。朱李易安有打马图。又地名。马陉,齐邑。马陵,郑地。□见《左传》。又天马,兽名。有翼能飞。又竈马,虫名。《酉阳亲俎》状似促织,好穴竈旁。今俗呼竈鸡。又马勃,草名。《正字通》生湿地腐木上,一名马疕。韩愈所云牛溲马勃,兼收□蓄是也。又海马,鱼名。牙骨坚莹,文理细如丝,可制为器。又姓。《姓苑》本伯益之后,赵奢封马服君,遂氏焉。又司马、巫马、乗[音chéng]马,皆复姓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谏大夫乗[音chéng]马延年。《孟康曰》乗[音chéng]马,姓也。又《风俗通》有白马氏。又马流。《兪益期曰》马援立铜柱,岸北有遗兵,居寿冷岸,南对铜柱,悉姓马,号曰马流。《方隅胜略》谓马人散处南海,谓之马流。《韩愈诗》衙时龙户集,上日马人来。〈注〉即马流也。一作马留。又门名。《前汉·项籍传注》宫垣内兵卫所在,四面皆有司马,以主事,故总称司马门。又《公孙弘传注》武帝时,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,立於鲁般门外,更名金马门。又亭名。谢灵运为永嘉太守,以五马自随,立五马亭。又《集韵》满补切,音姥。义同。《前汉·石庆传》马字与尾当五。《师古曰》马字,下曲者尾,幷[同并]四点为足,凡五。考证:(《周礼·夏官·校人》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马质》掌质马,马量三物。一曰戎马,二曰田马,三曰驽马。皆有物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凡太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〈注〉毛马,齐其色。物马,齐其力。)谨照原文次序改为: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,马量三物,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,皆有物贾。又校人掌王马,辨六马之属。凡大祭祀,朝觐,会同,毛马而颁之。凡军事,物马而颁之。注毛马齐其色。物马齐其力。又《趣马》掌赞正良马。又《巫马》掌养疾马而乗[音chéng]治之,相医而药攻马疾。又《廋人》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。《圉人》掌刍牧以役圉师。(《姓苑》本伯益之后,超奢封马服君,遂氏焉。)谨照原文超奢改赵奢。原版已改。
昭昭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《唐韵》止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遥切,□音招。《说文》日明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昭,见也。《博雅》明也。《玉篇》光也。《广韵》着也,觌也。《易·晋卦》君子以自昭明德。《书·尧典》百姓昭明。《诗·大雅》於昭于天。又《礼·王制》天子七庙,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。又《祭统》夫祭有昭穆。昭穆者,所以别父子、远近、长幼、亲疏之序而无乱也。《鲁语》明者为昭,次者为穆。又《礼·乐记》蛰虫昭苏。〈注〉昭,晓也。蛰虫以发生为晓,更息曰苏。又姓。《战国策》楚有昭奚恤。《屈原·离骚注》三闾之职,掌王族三姓,曰:昭、屈、景。又《集韵》时饶切《正韵》时昭切,□音韶。庙中佋穆,或作昭。《佩觽集》说文自有佋穆之字,以佋为昭,盖借音耳。李祭酒涪说为晋讳昭,改音韶,失之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止少切,音沼。《诗·鲁颂》其马蹻蹻,其音昭昭。《释文》昭,之绕反。又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之笑切。照,或省作昭。又《韵补》叶蚩於切。《前汉·叙传》受命之初,赞功剖符。奕世弘业,爵土乃昭。又叶之由切。《楚辞·九章》临沅湘之□渊兮,遂自忍而沈流。卒没身而绝名兮,惜壅君之不昭。考证:(爵士乃昭。)谨照前汉敍传原文,爵士改爵土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心心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息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思林切。《说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说以为火藏。《徐曰》心为大火,然则心属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广韵》□训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礼·大学疏》总包万虑谓之心。又《释名》心,纤也。所识纤微无不贯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复卦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。〈注〉天地以本为心者也。《正义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动,是以本为心者也。《礼·礼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〈注〉得气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气之本,故巡四时,柯叶无凋攺也,心谓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诗序》情动于中。《正义曰》中谓中心。凡言中央曰心。《礼·少仪》牛羊之肺,离而不提心。〈注〉不提心,谓不绝中央也。《古歌》日出当心,谓日中也。《邵雍清夜吟》月到天心处,言月当天中也。又东方五度,宿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心为明堂。又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祭心。〈注〉气主盛也。又《月令》季夏祭先心。〈注〉五藏之次,心次肺,至此则心为尊也。又去声。《吴棫·韵补》息吝切。《外纪》禹曰:尧舜之民,皆以尧舜之心为心。下心字去声。又叶思真切,音新。《前汉·安世房中歌》我定正数,人告其心。敕身齐戒,施敎申申。又叶先容切,音松。《诗·大雅》吉甫作颂,□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流星陨,感惟风,籋归云,抚怀心。又叶思征切,音騂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勤于心否贞。又叶桑鸠切,音修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凤凰秋秋,其翼若干,其声若箫。有凤有凰,乐帝之心。箫叶疏鸠切。又叶思敬切,音性。《王微观海诗》善即谁为御,我来无别心。聊复寓兹兴,兹兴将何咏。《说文》长笺》借华心形,故惢字从心,就今文言也。若精蕴同文诸书,各以意阐古文,与今文稍远,槪不泛引。《类篇》偏旁作忄。亦作□。◎按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心俱音辛,误。辛在真韵,齐齿音也。心在侵韵,闭口音也。如心字去声,音近信,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,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,乃齐齿音也。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,乃闭口音,有音而无字矣。字有不可下直音者,此类是也。盖齐齿之辛,商之商也,闭口之心,商之羽也。每一音中,具有五音,不可无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