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ò xué tōng rú
成语简拼:SXTR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碩壆通儒
成语解释
儒:指读书人。学问渊博,通达事理的学者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近义词
宿学旧儒
成语造句
(1)贝贝写不出成语“硕学通儒”的拼音。
(2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硕学通儒”几个大字。
(3)倩倩不会写成语“硕学通儒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依格孜亚乡中学的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硕学通儒”。
(5)兆旭大哥哥给荻茗和文宝讲了“硕学通儒”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后汉书·杜林传》:『博洽多闻,时称通儒。』《南史·顾越传》:『弱冠游学都下,通儒硕学,必造门质疑,讨论无倦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硕学硕学:[shuòxué] 知识渊博,亦指这样的人。
硕硕:shuō 1、<形>大;高大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。』2、<形>德高望重;学识渊博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』
学学:xué 1、<动>学习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』2、<名>学问;知识。《为学》: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。』3、<名>学校。《送东阳生序》:『今诸生学于太学。』[学宫] 学校。[学馆] (1)太学的学舍。(2)私塾。[学涉] 学识修养。
通通:tōng 1、<动>通达;通过;通行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。』2、<动>贯通;沟通。《谭嗣同》:『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,锐意欲行大改革矣。』3、<形>畅通;没有阻隔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政治未必通也,远方之能疑者,并举而争起矣。』4、<动>通报;转达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遣丞为媒人,主簿通语言。』5、<动>交往;来往;结交。《汉书·季布传》:『吾闻曹丘生非长者,勿与通。』6、<动>流通;交换。韩愈《原道》:『为之贾以通其有无。』7、<动>交流;交谈。《君子国》:『唐敖见言可通,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,好让不争之故。』8、<动>通晓;精通。《张衡传》:『遂通五经,贯六艺。』9、<副>全部;普遍。《核舟记》:『通计一舟,为人五,为窗八……』《师说》: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。』10、<量>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著我绣夹裙,事事四五通。』[通籍] 籍是二尺长的竹片,上写姓名、年龄、身份等,挂在宫门处以备出入时查对。『通籍』指记名在门籍,可以进入宫门。后称进士刚及第或刚做官叫『通籍』。[通家] (1)世交。(2)姻亲;结为姻亲。
儒儒:rú 1、<名>古代从巫、史、祝、卜中分化出来,专门担任礼仪、教育等职务的知识分子。《论语·雍也》:『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』2、<名>儒家。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,其为子必孝。』3、<名>泛称读书人;知识分子;学者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及至后世,用迂儒之议,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。』4、<形>通『懦』。《荀子·修身》:『偷儒惮事,无廉耻而,则嗜乎饮食。』[儒将] 有文人风度的将领;文官出身的将领。[儒吏] 儒生出身的官吏。[儒生] 信奉儒家学说的人;读书人。[儒素] 儒者的品德操行。[儒雅] 博学的儒生。指儒家的思想。风度温文尔雅。兼比喻富有学问之意。
硕硕:《午集下·石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常只切《韵会》常亦切,□音石。《尔雅·释诂》大也。《易·蹇卦》往蹇来硕。《诗·卫风》硕人其颀。又《□风》硕大且卷。《左传·桓六年》博硕,肥腯,皆训大也。又《增韵》充实也。又与石通。又叶常灼切,音杓。《诗·秦风》辰牡孔硕。叶下舍拔则获。《小雅》既庭且硕,曾孙是若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我心孔硕,乃后有铄。
学学:《寅集上·子字部》《唐韵》胡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辖觉切,□音鷽。《说文》觉悟也,本作斆,篆作学。《增韵》受敎传业曰学。朱子曰:学之为言效也。《诗·周颂》日就月将,学有缉熙于光明。《书·说命》王人求多闻,时惟建事。学于古训,乃有获。《礼·学记》君子之於学也,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,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,乐其友而信其道。又学校,庠序总名。《礼·王制》天子命之敎,然后为学。小学在公宫南之左,大学在郊,天子曰辟雍,诸侯曰頖宫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叶许既切,音戏。《前汉·匡张孔马叙传》乐安裒裒,古之文学。叶下司,司音细。又叶后敎切,音效。《傅毅·廸志诗》训我嘉务,惠我博学。叶上诰。《正字通》与斆别。○按《书·说命》惟斆学半。学与斆别。诸家泥经传,斆或作学,合学斆为一,非。今斆音效,而学校字但作学,互详攴部斆字注。
通通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东切,□统平声。《说文》达也。《正韵》彻也。《易·系辞》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。《礼·学记》知类通达。又亨也,顺也。《礼·儒行》上通而不困。〈注〉谓仕则上达乎君,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。《易·节卦》不出户庭,知通塞也。又畅也。《尔雅》四时和为通正。〈注〉通,平畅也。又总也。《礼·王制》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。〈注〉通计三十年所入之数,使有十年之余也。又开也。《前汉·何武传》通三公官。〈注〉谓更开置之也。又□也。《前汉·夏侯胜传》先生通正言。〈注〉谓□道之也。又凡人往来交好曰通。《前汉·季布传》非长者勿与通。又《陆贾传》剖符通使。又书名。《白虎通》班固着。《风俗通》应劭着。又书首末全曰通。《后汉·崔实传》宜写一通。又凡物色纯者谓之通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通帛为旃。〈注〉通帛,无他物之饰也。又通鼓。《周礼·地官·鼓人》以金铎通鼓。〈疏〉司马振铎,将军以下即击鼓,故云通鼓。又井地名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方里为井,井十为通。又《广韵》州名。又《韵会》马矢曰通。《后汉·戴就传》以马通薰之。又《左传·杜预注》旁淫曰通。又叶他郞切,音汤。《东方朔·七谏》身寝疾而日愁兮,情沈抑而不扬。衆[音zhòng]人莫可与论道兮,悲精神之不通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岁》四时通政。)谨按原文作四时和为通正和为二字不可删,今改尔雅四时和为通正。又尔雅无释岁今省。(《白虎通》班彪着。)谨照原书班彪改班固。(又书首末全曰通。《后汉·崔实传》政论一通。)谨照原书政论一通改宜写一通。(《前汉·地理志》方里为井,井十为通。)谨按语出□法志不出地理志,今改□法志。(又马矢曰通。《后汉·戴就传》傅以马通。)谨照原传改以马通薰之。
儒儒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人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汝朱切,□音襦。学者之称。《扬子·法言》通天地人曰儒。《周礼·天官》四曰儒,以道得民。又侏儒,短人也。又侏儒,柱名,与株檽同。《韩愈·进学解》欂栌侏儒。又与偄同。《隶释鲁峻孟郁□》儒作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