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ò yàn míng rú
成语简拼:SYMR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碩彥名儒
成语解释
硕:大;彦:有才学的人;名:有名声的;儒:读书人。指非常有名气的大学者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…』只因遇著这个人,有分教:「公子好客,结多少硕彦名儒;相符开筵,常聚些布衣韦带。」…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硕彦名儒”几个大字。
(2)韶华哥哥给柳琦和一程介绍了“硕彦名儒”的成语典故。
(3)小爱写不出成语“硕彦名儒”,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。
(4)小茗不会写成语“硕彦名儒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朱河镇李庙中学的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硕彦名儒”。
(6)只因遇着这个人,有分教:公子好客,结多少硕彦名儒;相符开筵,常聚些布衣韦带。
(7)在前往富平县王寮镇初级中学的出租车上,小棵哥哥给毅语和思茱讲解了『硕彦名儒』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:『公子好客,结多少硕彦名儒;相府开筵,常聚些布衣韦带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硕硕:shuō 1、<形>大;高大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。』2、<形>德高望重;学识渊博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』
彦彦:yàn <名>指有才学的人。《诗经·郑风·羔裘》:『彼其之子,邦之彦兮。』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『张凭举孝廉,出都,负其才气,谓必参时彦。』
名名:míng 1、<名>名字;名称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』2、<动>取名;命名。《离骚》:『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』3、<动>说出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。』4、<名>名义;名分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。』5、<名>名声;名望。《陈情表》:『不图宦达,不矜名节。』6、<动>有名;闻名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『凡江中独山,如金山、焦山、落星之类,皆名天下。』7、<形>有名的;著名的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』[名场] 科举考试的考场,意为举子们扬名之处。[名刺] 又称『名帖』,拜访时通姓名的名片。[名士] (1)知名而做官的人。(2)泛指知名人士。(3)特指恃才放达、不拘礼法的人
儒儒:rú 1、<名>古代从巫、史、祝、卜中分化出来,专门担任礼仪、教育等职务的知识分子。《论语·雍也》:『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』2、<名>儒家。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,其为子必孝。』3、<名>泛称读书人;知识分子;学者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及至后世,用迂儒之议,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。』4、<形>通『懦』。《荀子·修身》:『偷儒惮事,无廉耻而,则嗜乎饮食。』[儒将] 有文人风度的将领;文官出身的将领。[儒吏] 儒生出身的官吏。[儒生] 信奉儒家学说的人;读书人。[儒素] 儒者的品德操行。[儒雅] 博学的儒生。指儒家的思想。风度温文尔雅。兼比喻富有学问之意。
硕硕:《午集下·石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常只切《韵会》常亦切,□音石。《尔雅·释诂》大也。《易·蹇卦》往蹇来硕。《诗·卫风》硕人其颀。又《□风》硕大且卷。《左传·桓六年》博硕,肥腯,皆训大也。又《增韵》充实也。又与石通。又叶常灼切,音杓。《诗·秦风》辰牡孔硕。叶下舍拔则获。《小雅》既庭且硕,曾孙是若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我心孔硕,乃后有铄。
彦彦:《寅集下·彡字部》《唐韵》鱼变切《集韵》鱼战切《韵会》疑战切《正韵》倪甸切,□音谚。《说文》美士有文,人所言也。《尔雅·释训》美士为彦。〈注〉人所彦咏。〈疏〉国有美士,为人所言道。《书·太甲》旁求俊彦。《诗·郑风》邦之彦兮。又叶倪坚切,谚平声。《陆云·陆公诔》和音嗣世,不替硕彦。明鉴在下。隆命上□。
名名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武幷[同并]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弥幷[同并]切《正韵》眉兵切,□音詺。《说文》自命也。从口从夕。夕者,冥也。冥不相见,故以口自名。《玉篇》号也。《广韵》名字也。《春秋·说题》名,成也。《左传·桓六年》九月丁卯,子同生,公问名于申繻。对曰:名有五,有信,有义,有象,有假,有类。又自呼名也。《礼·曲礼》父前子名,君前臣名。又呼人之名也。《礼·曲礼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。又名誉也。《易·乾卦》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。又《春秋·说题》名,大也。《书·武成》告于皇天后土,所过名山大川。〈疏〉山川大,乃有名,名大互言之耳。又名号也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请问名。〈疏〉问名,问姓氏也。名有二种,一是名字之名,一是名号之名。孔安国注尚书,以舜为名。郑君目录,以曾子为姓名,亦据子为名,皆是名号为名者也。今以姓氏为名,亦名号之类。《周语》有不贡,则修名。〈注〉名谓尊□职贡之名号。又号令也。《周语》言以信名。〈注〉信,审也。名,号令也。又文字也。《仪礼·聘礼》不及百名书于方。〈注〉名书,文也,今谓之字。〈疏〉名者,即今之文字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大行人》谕书名。〈注〉书名,书之字也,古曰名。又《春秋·解题》名,功也。《周语》勤百姓以为己名。〈注〉功也。又《释名》名,明也,明实事使分明也。又《尔雅·释训》目上为名。〈注〉眉眼之间。《说文》引《诗·齐风》作猗嗟□兮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左传楚大夫彭名之后,唐名初撰公侯政术十卷。又与命通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免七命。〈注〉免星有七名。又《张耳传》亾命游外黄。〈注〉脱名逃籍也。又《集韵》忙经切,音冥。与铭同。志也。详金部铭字注。又《集韵》弥正切,洺去声。与詺同。目诸物也。详言部詺字注。又叶弥延切,音绵。《道藏歌》□挺自嘉会,金书东华名。贤安密所戒,相期阳洛汧。又叶莫阳切,音□。《韩愈·曹成王□辞》子父易封,三王守名。延延百载,以有成王。又叶必仞切,音傧。《张华鲍元泰诔》烈考中丞,妙世显名。峩峩先生,诞资英俊。考证:(《周语》有不贡,则修名。〈注〉名为尊□职贡之名号。)谨照原文为改谓。
儒儒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人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汝朱切,□音襦。学者之称。《扬子·法言》通天地人曰儒。《周礼·天官》四曰儒,以道得民。又侏儒,短人也。又侏儒,柱名,与株檽同。《韩愈·进学解》欂栌侏儒。又与偄同。《隶释鲁峻孟郁□》儒作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