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ō fēng liáng huà
成语简拼:SFLH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說風涼話
成语解释
站在事件之外说讽刺性的话。
成语接龙
说风凉话→话不在行→行将就木→木居海处→处易备猝→猝不及防→防微杜渐→渐仁摩义→义结金兰→兰艾难分
成语示例
(1)世上有些人喜欢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说风凉话,很难在别人犯了错误时多想想人家的长处。▼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五十章
成语造句
(1)北仑区紫石中学的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说风凉话”。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说风凉话”几个大字。
(3)放放写不出成语“说风凉话”的拼音。
(4)可于叔叔给佳峻和寒淑讲解了“说风凉话”的历史故事。
(5)小茗不会写成语“说风凉话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好说风凉话的人骂希拉里和我,说这是哗众取宠,目的就是提高本来反对加税的民众对我们的支持率。
(7)那姓王的老者怒目而视,说风凉话的人却泰然自若,不予理会。
(8)祝庆民哭笑不得的看着李三,都什么时候了,这厮还在说风凉话。
(9)只要我们光明磊落,就不怕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含沙射影,说风凉话。
(10)也是,现在的藩城,都火烧眉毛了,你在此说风凉话,哗众取宠岂不是小人行径。
(11)洪伟基的表情有些尴尬,都说人走茶凉,现在自己还没走呢,人家就开始说风凉话了。
(12)去往巴中市巴州区兴文初级中学的时候,赐毅大哥哥给凡露和翔云讲了『说风凉话』的典故。
(13)骆秉章苦笑着喝了杯中的酒,心想,你陶恩培今夜就离开长沙了,你可以说风凉话,我怎么办呢?
(14)这来,一街两行议论开了,有人替贞子可怜,有人在一旁说风凉话,肖家的事一下子轰动了洛阳城。
(15)这一种仪式既经举行,即倘有后患,各部都该负责,不能超然物外,说风凉话了。见鲁迅《而已集·谈所谓大内档案》。
(16)世上有些人喜欢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说风凉话,很难在别人犯了错误时多想想人家的长处。见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五十章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风凉风凉:有风而凉爽:大家坐在风凉的地方休息。
说说:shuō 1、<动>陈说;讲说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』2、<动>说明;解说。《离骚》:『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余之中情。』3、<名>言论;说法;主张。《鸿门宴》:『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。』4、<名>文体的一种,也叫杂说。多用于说明事物,讲述道理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』shuì<动>劝说;说服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』yuè<形>通『悦』。喜欢;高兴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凉凉:liáng 1、<形>稍冷;微寒。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『凉秋九月,塞外草衰。』2、<形>凉爽;凉快。《芙蕖》:『纳凉而凉逐之生。』3、<形>薄;少。《左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『虢多凉德,其何土之能得?。』[凉德] 薄德。
话话:huà(1)(话儿)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,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:讲话;会话;这两句话说得不妥当。(2)说;谈:话别。话家常;忆苦思甜话今昔。
说说:《考证》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(《易·益卦》民説无强。)谨照原文无强改为无疆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
凉凉:《子集下·冫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吕张切,音良。《正韵》凉,通作凉。《韵会》薄寒为凉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□凉,冬杀也。〈注〉师古曰:凉,薄也。(凉)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吕张切《正韵》龙张切,□音良。《说文》薄也。《左传·庄三十二年》虢多凉德。又风名。《礼·月令》孟秋之月凉风至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汉武帝攺雍州为凉州。又姓。魏太子太傅山阳凉茂。又与□同。《周礼·天官》浆人掌共王之六饮,水浆醴凉医酏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力让切《正韵》力仗切,□音亮。佐也。《诗·大雅》凉彼武王。本亦作谅。《韩诗》作亮。又信也。《诗·大雅》凉曰不可。
话话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玉篇》胡卦切《正韵》胡挂切,□音画。《说文》合会善言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言也。〈疏〉孙炎曰:善人之言也。《广韵》语话也。《书·盘庚》乃话民之弗率,诞吿用亶。〈注〉吿也,言也。《诗·大雅》慎尔出话。〈传〉善言也。《左传·文六年》着之话言。〈注〉为作善言遗戒。又《广雅》调也,耻也。又《小尔雅》治也。又《唐韵》胡快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户快切,□音躗。义同。又《集韵》胡化切,华去声。亦言也。或作咶。又叶胡卧切,和去声。《白居易·效陶潜体诗》兀然无所思,日高尚间卧。暮读一卷书,会意如嘉话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籀文作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