枕籍诗书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ěn jí shī shū成语简拼:ZJS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枕籍詩書
成语解释
籍:通『藉』,铺垫。以经书、史书作为枕头和铺垫。形容沉湎于图书资料中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枕籍诗书」是一个动宾式成语。
(2)嘉澍哥哥给芷凝和蕊窈讲了“枕籍诗书”的故事。
(3)克井镇二中的督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枕籍诗书”。
(4)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“枕籍诗书”几个大字。
(5)小逗写不出成语“枕籍诗书”,所以单元测试才99分。
(6)小朦不会写成语“枕籍诗书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殊路》:『夫重怀古道,枕籍诗书,危不能安,乱不能治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诗书诗书:[shī-shū] (1)指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;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,无奔走之劳矣。――明·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。(2)泛指一般书籍、诗文。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。――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;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――唐·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。
枕枕:zhěn<名>枕头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』zhèn 1、<动>将头放在枕头等物上。《赤壁赋》:『相与枕藉乎舟中。』2、<动>临近;挨着。《汉书·严助传》:『北枕大江。』
籍籍:jí 1、<名>名籍。写有朝臣姓名、年龄、身份、状貌特征,长二尺,挂在宫门上以备官员出入时查对的竹片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通籍后,俸去书来,落落大满。』2、<名>名册;登记簿。《复庵记》:『不税于官,不隶于宫观之籍。』3、<动>登记入册。《鸿门宴》:『籍吏民,封府库。』4、<名>书籍;书册。《活板》:『板印书籍,唐人尚未盛为之。』5、<名>籍贯。韩愈《寄崔立之》:『旧籍在东都。』6、<名>籍田。君王在京城附近占有的田地。《国语·周语》:『王治农于籍。』7、<动>通『藉』,践踏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:『兵相跆籍。』jiè 1、<动>通『藉』,凭借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。』2、<动意动>通『藉』,以……为垫。班固《答宾戏》:『徒乐枕经籍书,纡体衡门。』[辨] 籍,藉。见『藉』字。[籍田] (1)帝王在京城附近占有的田地。(2)帝王在春耕前到在京城附近所占的田中象征性耕作田地,以奉祀宗庙、鼓励农耕。[籍在] 顾赖;慰藉。
诗诗:shī 1、<名>一种文学体裁;诗歌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时人伤之,为诗云尔。』2、<名>指《诗经》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诗云:「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。」』[诗馀] 词的别称。
书书:shū 1、<动>写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乃丹书帛曰「陈胜王」。』2、<动>记录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余感焉,以杜君言泛讯之,众言同,于是乎书。』3、<名>文字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。』4、<名>书法。《墨池记》:『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。』5、<名>信。《春望》:『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』6、<名>文书;公文。《木兰诗》:『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』7、<名>书籍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大抵观书先须熟读。』8、<名>指《尚书》。9、<名>曲艺的一类。《柳敬亭传》:『之盱眙市中,为人说书。』
枕枕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章荏切,斟上声。《说文》卧荐首者。《释名》枕,检也,所以检项也。《诗·唐风》角枕粲兮。《礼·内则》敛枕簟。又《唐韵》之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职任切。义同。又车后横木也。《小尔雅》轸谓之枕。又鱼脑中骨曰枕。《尔雅·释虫》鱼枕谓之丁。又姓。《姓苑》出下邳。又《广韵》直深切《集韵》持林切,□音沈。系牛杙也。又木名。《释名》乌梓一名枕,一名豫。又《本草纲目》枕木即钓樟。又叶知险切,音展。《诗·陈风》有美一人,硕大且俨。寤寐无为,辗转伏枕。
籍籍:《未集上·竹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秦昔切《正韵》前正切,□音踖。《玉篇》书籍。《尚书·序疏》籍者,借也。借此□书以记录政事,故曰籍。《左传·昭十五年》王谓籍谈曰:昔而高祖,司晋之典籍。又户籍。《史记·萧何世家》高祖入关,何独先走丞相府,收图籍,以是具知天下户口厄塞。又尺籍,所以书军令。又门籍。置牒于门,以案出入。《前汉·元帝纪》令从官给事宫司马门中者,得为父母兄弟通籍。〈注〉籍者,为尺二竹牒,记其年纪、名字、物色,挂之宫中,案省相应,乃得入也。又租籍。《管子·国蓄篇》租籍者,所以强求也。〈注〉在工商曰租籍。又籍田。《礼·祭义》天子为籍千亩,诸侯为籍百亩。《诗疏》籍之言借也。借民力治之,故谓之籍田。《五经要义》天子籍田以供上帝之粢盛,所以先百姓而致孝享也。籍,蹈也。言亲自蹈履于田而耕之也。又籍籍,语声也。《前汉·江都易王传》国中口语籍籍。又狼籍。《史记·蒙恬传》此四君者皆为大失,以是籍于诸侯。〈注〉言恶声狼籍,布于诸国。又姓。晋籍谈,汉籍福。又《正韵》词夜切,音谢。《前汉·义纵传》治敢往少温籍。〈注〉言无所含容也。又地名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灵公十年城籍姑。《括地志》籍姑,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。又叶樯龠切《左思·咏史诗》陈平无产业,归来翳负郭。长卿还成都,壁立何廖廓。四贤岂不伟,遗烈光篇籍。考证:(《管子·国蓄篇》租籍者,所以疆求也。)谨照原文疆求改强求。
诗诗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书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申之切,□始平声。《说文》志也。《释名》之也,志之所之也。《书·舜典》诗言志。〈传〉心之所之谓之志。心有所之,必形于言,故曰诗言志。《诗·国风·关雎序》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诵其言,谓之诗。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诗以纪兴衰诵欢。又六诗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敎六诗。〈疏〉按诗上下惟有风雅颂是诗之名也。三者之中有比赋兴,故总谓之六诗。《郑康成·六艺论》诗,弦歌讽谕之声也。朱子曰:风雅颂,声乐部分之名。赋比兴,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。又乐章也。《荀子·劝学篇》诗者,中声之所止也。〈注〉诗谓乐章,所以节声音,至乎中而止,不使流淫也。又《类篇》承也,持也。《礼·内则》国君世子生三日,卜士负之,吉者宿齐,朝服寝门外,诗负之。〈注〉诗之言承也。〈疏〉《诗含神雾》云:诗者,持也。以手维持,则承奉之义,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。又姓。《后汉·南蛮传》诗索,交址朱□人。又《字汇补》读作诛。《荀子·王制篇》修宪令,审诗商。〈注〉诗商,当为诛赏。《乐论篇》作审诛赏。
书书:《辰集上·曰字部》《广韵》伤鱼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商居切,□音舒。《说文》作□,着也。从聿从者。隷省作书。《易·系辞》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。〈注〉书契,所以决断万事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〈注〉书,六书之品。又《地官·保氏》乃敎之六艺,五曰六书。〈注〉六书:象形、会意、转注、处事、假借、谐声。《许慎·说文序》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,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,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着於竹帛谓之书。书者,如也。又书有六体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六体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隷书、缪篆、虫书。又《说文》书有八体:一曰大篆,二曰小篆,三曰刻符,四曰虫书,五曰摹印,六曰署书,七曰殳书,八曰隷书。又《尙书序疏》诸经史因物立名,物有本形,形从事着,圣贤阐敎,事显於言,言惬羣心,书而示法,既书有法,因号曰书。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。《史记·礼书注》书者,五经六籍总名也。《释名》书,庶也。纪庶物也。又《诗·小雅》畏此□书。〈传〉□书,戒命也。〈疏〉古者无纸,有事书之於□,故曰□书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司书注》主计会之簿书。又《左传·昭六年》郑人铸□书。〈注〉铸□书於鼎。又《左传·昭六年》叔向使诒子产书。○按即书牍也。又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对亡应书者。〈注〉书,谓诏书也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初置尙书,员五人。又《百官公卿表》中书谒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