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n zhī zhě chāng,nì zhī zhě wáng
成语注音:ㄕㄨㄣˋ ㄓㄧ ㄓㄜˇ ㄔㄤ,ㄋㄧˋ ㄓㄧ ㄓㄜˇ ㄨㄤˊ
成语简拼:SZZCNZZW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复句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順之者昌,逆之者亡
成语解释
顺:顺从;昌:昌盛;逆:违背;亡:灭亡。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,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。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处事
近义词
顺之者兴,逆之者亡
成语示例
(1)吴玉章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:『我深深地感到群众力量的伟大,真是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』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」是一个复句式成语。
(2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几个大字。
(3)嘟嘟写不出成语“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,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。
(4)华丰初中的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。
(5)小瑞不会写成语“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裕婷叔叔给诩晴和佳岑讲了“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的历史故事。
(7)世界潮流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
(8)谨先遣书谕旨,惟我圣天子天所建立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
(9)以尔朱百万之众取之如拉朽,所谓『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』,此其人也。
(10)吴玉章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:『我深深地感到群众力量的伟大,真是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』。
成语出处
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『夫阴阳四时,八位,十二度,二十四节各有教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不死则亡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顺顺:shùn 1、<动>顺着。《劝学》:『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。』2、<动>沿着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。』3、<动>遵循。《叔向贺贫》:『宣其德行,顺其宪则。』4、<动>依顺;顺从。《陈情表》:『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』5、<形>顺利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日拒之,事更不顺。』6、<形>和顺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今天时顺正,死者尚稀。』7、<动>任随;放纵。《病梅馆记》:『纵之顺之,毁其盆,悉埋于地,解其棕缚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者者:zhě 1、<助>用动词、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、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,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,相当于『……的人(人、事、情况等)』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』2、<代>用在数词后面,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、事、物。翻译时在人、事、物名称前加『个』、『件』、『种』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此数者用兵之患也。』3、<代>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,起区别作用,可译作『这样的』、『这个』等,有时不必译出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王曰:「然,诚有百姓者。」』4、<助>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,表示停顿、判断,无实义。《师说》:『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』5、<助>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,提示原因或条件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』6、<助>用在疑问句全句末,表示疑问语气,相当于『呢』。《鸿门宴》:『客何为者?』7、<助>用在时间词后面,起语助作用,可不译。《鸿门宴》:『今者项庄舞剑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』8、<助>用某些比况、描写的词语后面,相当于『……的样子』。《黔之驴》:『然往来视之,觉无异能者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』9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。』
昌昌:chāng 1、<形>兴盛;强盛。《谭嗣同》:『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』2、<形>健壮;美好。《诗经·猗嗟》:『猗嗟昌兮,颀而长兮。』[昌言] 1.善言,正当的言论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『禹拜昌。』(大禹接受善言。)2.书名,全名是《仲长子昌》。东汉仲长统著。
逆逆:nì 1、<动>迎;迎接。《国语·晋语》:『吕甥逆君于泰。』[又] 迎敌;迎战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将兵与操并力逆操。』2、<动>预先;预料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恐不任我意,逆以煎我怀。』3、<动>不服从;违背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。』4、<名>叛逆;骚乱者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数吕师孟叔侄为逆。』[逆计] (1)谋反。(2)预测。[逆鳞] 古谓龙的喉下有逆鳞,如被触摸,则必杀人。后因谓臣下直谏触犯君主为『逆鳞』。[逆旅] 客舍;旅舍。[逆诈] 事先即猜疑别人存心欺诈。
亡亡:wáng 1、<动>逃跑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。』2、<动>丢失;失掉。《智子疑邻》:『暮而果大亡其财。』《六国论》:『诸侯之所亡,与战败而亡者,其实亦百倍。』3、<动>灭亡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』《过秦论》:『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』4、<动>死亡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刘表新亡,二子不协。』5、<动>通『忘』。忘记。《韩非子·说林》:『人不能自止于足,而亡其富之涯矣。』wú 1、通『无』。一指『没有』,一指『不』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河曲智叟亡以应。』《报刘一丈书》:『他日来,幸亡阻我也。』[亡命] 逃亡(在外)。又指逃亡在外的人。不要命的人,同『亡命之徒』。
顺顺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巡《唐韵》《正韵》□食闰切,盾去声。《说文》理也。从页从巛,会意。川流也。《玉篇》从也。《诗·大雅》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〈笺〉有大德行,则天下顺从其政。《释名》顺,循也,循其理也。又放之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大射正执弓,以袂顺左右隈。〈疏〉以袂向下,於弓隈顺放之。又山名,水名。《山海经》有顺山,顺水出焉。又《释名》凤皇五色,心文曰德,翼文曰顺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目好谓之顺。〈注〉言流泽也。又《增韵》和也。《易·豫卦》豫顺以动,故天地如之。〈疏〉圣人和顺而动,合天地之德,故天地亦如圣人而为之。《礼·乐记》和顺积中,而英华发外。又《增韵》不逆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舒业顺,叙也。〈疏〉顺者不逆有叙也。又《諡法》慈惠徧服曰顺。又《小尔雅》顺,退也。考证:(《逸雅》顺,循也)谨按语出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释名。(《尔雅·释诂》舒业顺,叙也。〈疏〉顺本不逆有叙也。)谨照原文顺本改顺者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者者:《未集中·老字部》《广韵》章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止野切,□音赭。《说文》别事词也。从白□声。□,古文旅字。《韵会》今作者。《玉篇》语助也。《增韵》又即物之辞,如彼者,如此者。《易·乾卦》元者,善之长也。又《增韵》又此也。凡称此个为者个是也。今俗多用这字,这乃鱼战切,迎也。又《韵补》叶掌与切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人迹所至,无不臣者。〈注〉索隐曰:者,协音渚。《楚辞·九歌》搴芳洲兮杜若,将以遗乎远者。时不可以骤得,聊逍遥兮容与。《韵会》者,古文渚字,故从旅声。后人以者添水作渚,以别者也之者,故者但为语助。又叶阻可切。《缪袭·挽歌》形容稍销歇,齿发行当堕。自古皆有然,谁能离此者。又叶之戈切。《韩愈·卢氏墓铭》命不侔身,兹其奈何。刻名墓石,以告观者。又《韵会》说文从白,当作者,今作者。◎按说文在白部,今从正字通倂入。者或从白□声。□,古文困字。
昌昌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《广韵》尺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蚩良切《正韵》齿良切,□音倡。《说文》美言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昌,当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禹拜昌言曰。〈传〉昌,当也。又《博雅》盛也。《书·仲虺之诰》邦乃其昌。〈传〉国乃昌盛。又《诗·郑风》子之昌兮。〈传〉昌,盛壮貌。又《诗·齐风》猗嗟昌兮。〈笺〉昌,狡好貌。又《说文》一曰日光也。诗曰:东方昌矣。○按《诗·齐风·鸡鸣》作东方明矣,朝既昌矣。与《说文》所引不同。又物也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今夫百昌,皆生於土而反於土。〈注〉司马云:百昌犹百物也。又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昌本。〈注〉昌,蒲。本,菹也。又《史记·天官书》斗魁戴匡六星,曰文昌宫。〈注〉文者,精所聚。昌者,扬天纪,辅拂□居,以成天象。又《集韵》尺亮切,音唱。倡,或作昌。
逆逆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宜戟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仡戟切,□凝入声。《增韵》迕也,拂也,不顺也。《释名》逆,遌也。不从其理,则逆遌不顺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从逆凶。〈注〉言悖善从恶也。又《太甲》有言逆于汝心。〈注〉人以言拂逆也。又《广韵》乱也。《礼·孔子燕居》勇而不中礼,谓之逆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大逆不道。又《说文》迎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中春》龡豳诗以逆暑。《书·吕□》尔尚敬逆天命。《春秋·桓八年》祭公来,遂逆王后于纪。又《玉篇》度也,谓先事预度之也。《论语》不逆诈。《易·说卦》知来者逆,是故易逆数也。又奏事上书曰逆。《周礼·天官》宰夫掌叙羣吏之治,以待诸臣之复,万民之逆。《夏官·太仆》掌诸侯之复逆。〈注〉复,谓奏事。逆,谓自下而上曰逆。又受也。《仪礼·聘礼》衆[音zhòng]介皆逆命不辞。〈注〉逆犹受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司书》以逆羣吏之徵令。〈注〉逆受而钩考之。又河名。《书·禹贡》同为逆河,入于海。〈注〉言九河合为一,大河逆之而入海也。又曲逆,地名。《史记·□平传》封平为曲逆侯。又叶宜脚切,音虐。《诗·鲁颂》孔淑不逆,淮夷卒获。获叶音霍。
亡亡:《子集上·亠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武方切,音忘。失也。《孟子》乐酒无厌谓之亡。〈注〉谓废时失事也。《家语》楚人亡弓,楚人得之。又灭也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楚王与凡君坐。少焉,楚左右曰:凡亡者三。凡君曰:凡之亡也,不足以丧,吾存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以丧礼哀死亡。又逃也。《大学》舅犯曰:亡人无以为宝。又《前汉·韩信传》萧何闻信亡,自追之。又与忘同。《诗·邶风》心之忧矣,曷维其亡。又《正韵》同无。《诗·邶风》何有何亡,黾勉求之。《毛传》亡谓贫也。《说文》从入从□。《徐曰》□音隐,隶作亡。《艺苑雌黄》古惟用兦字,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兦之兦,今又变林为四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