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ǔn mò shì háo
成语简拼:SMSH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吮墨舐毫
成语解释
吮墨:以口吮吸毛笔上的墨;舐毫:以舌舔毛笔的笔尖。指写诗作文或绘画等。
成语示例
(1)笔墨业也只好主张吮墨舐毫,以免国粹渐就沦丧。▼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编·论毛笔之类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吮墨舐毫”几个大字。
(2)凌北中学的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吮墨舐毫”。
(3)秋萌大哥哥给庭绸和凯孀讲述了“吮墨舐毫”的历史典故
(4)小丁不会写成语“吮墨舐毫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小赫写不出成语“吮墨舐毫”,因此语文考试仅98分。
成语出处
唐·李商隐《太尉公会昌一品制集序》:『吮墨摛词,咏日月之光华。』《旧唐书·张志和传》:『善图山水,酒酣,或击鼓吹笛,舐笔辄成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吮吮:shǔn <动>聚拢嘴唇而吸,嘬。李白《蜀道难》:『磨牙吮血,杀菌如麻。』
墨墨:mò 1、<名>写字用的墨;黑颜料。沈括《石油》:『试扫其煤以为墨,黑光如漆。』成语有『近墨者黑』[又] <动>沾黑。《石油》:『石炭烟亦大,墨人衣。』[又] <动>用墨染黑。《殽之战》:『子墨衰经。』[又] <动>穿上黑色丧服。《殽之战》:『遂墨以葬文公。』[又] <动>用黑色衣服作为丧服。《殽之战》:『晋于是始墨。』2、<名>黑色。《核舟记》:『钩画了了,其色墨。』3、<名>绳墨,木工用来校正曲直的墨斗线。[引] 准则;法度。扬雄《太玄经·法》:『物仰其墨,莫不被则。』4、<名>文字的代称,如『文墨』,又指文章学识。吴子良《荆溪林下偶谈》:『俚俗谓不能文者为胸中无墨。』5、<名>古代刑罚之一。在受刑人额上刺字,并染上墨。《尚书·伊训》:『臣下不匡,其刑墨。』6、<名>古代计量单位,五尺为墨。《国语·周语》:『其察色也,不过墨丈寻常之间。』7、<名>墨家的省称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『天下之言,不归杨则归墨。』[墨车] 古代大夫所乘的车子,车身墨漆,无彩绘。[墨妙] 指精妙的文章、书法、绘画。[墨绶] 黑色的印带。县令,县长的代称。
舐舐:shì<书>舔:老牛舐犊;舐犊情深(比喻对子女的慈爱)。
毫毫:háo 1、<名>长而尖的细毛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』2、<名>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。《老子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》:『合之木,生于毫末。』《赤壁赋》:『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』3、<名>毛笔。袁宏道《答王百谷》:『方且挥毫命楮,恣意著述。』4、<量>长度单位。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厘。[毫光] 光线四射如毫毛。
吮吮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徂兖切《集韵》粗兖切,□音隽。《说文》敕也。《史记·吴起传》卒有病疽者,起为吮之。又《玉篇》食允切《广韵》食尹切,□音盾。《广韵》舐也。又《集韵》竖兖切,音歂。义同。又以转切,音兖。嗍也。
墨墨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《唐韵》莫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密北切,□音默。《说文》书墨也。《西京亲记》汉尚书令,仆承郞,月给隃糜墨。魏晋间以黍烧烟,和松煤为之。唐初高丽岁贡松烟墨。宋熙宁间,张遇供御墨,始用油烟入麝,谓之龙剂。《李坚墨评》古有李廷珪墨为第一,张遇墨次之,兖州□朗墨又次之。又《礼·玉藻》卜人定龟,史定墨。〈注〉凡卜,必以墨画龟,乃钻之,观所坼以占吉凶。又度名。《小尔雅》五尺为墨,倍墨为丈。《周语》不过墨丈寻常之间。又五□之一,凿其额,涅以墨书。《书·伊训》臣下不匡其□墨。又哀容。《孟子》歠粥面深墨。又气色下也。《左传·哀十三年》晋定公,吴夫差,会于黄池。司马寅曰:肉食者无墨。又闇昧也。《刘向·新序》师旷对晋平公曰:国有墨。墨而不危者,未之有也。又墨灰。《西京亲记》武帝凿昆明池,悉灰墨,无复块土。西域人曰:大刼将尽,则有刼烧。灰墨,其余烬也。又与默通。《史记·商君传》武王谔谔以兴,纣墨墨以亡。《前汉·窦婴传》婴墨墨不得志。又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旨,墨家俭而难遵,然其强本节用,不可废也。六家: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也。又地名。即墨,故齐地。《史记·齐世家》乐毅下齐七十余城,惟即墨不下。今即墨乃汉之不其县。又墨山,在即墨东北,墨水发源于此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帝以方士言祀太室于即墨,即此山也,一在卫辉县西北。《九州要记》墨子居墨山,采茯苓饵之,五百岁不死。又姑墨,国名。南与于阗接,又康居国有附墨城。□见《前汉·西域传》。又姓。禹师墨如。见《王符潜夫论》。周墨翟,明墨麟。《姓纂》墨氏即墨胎氏,孤竹君后。又老马腹中有物曰墨,犹狗宝也,见《本草纲目》。又《集韵》旻悲切,音眉。墨杘,默诈貌。又软弱貌。又《集韵》莫佩切,音昧。諡法,贪以败官,谗言败善,□曰墨。考证:(《礼·玉藻》卜人定龟,史定墨。〈注〉凡卜,必以墨画龟,乃钻之,观所拆以占吉凶。)谨照原文拆改坼。(又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旨,墨家俭而难遵,然其疆本节用,不可废也。)谨照汉书司马迁传疆本改强本。
舐舐:《未集下·舌字部》《广韵》俗舓字。《庄子·列御□》秦王有病,召医。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乗[音chéng],舐之者得车五乗[音chéng]。
毫毫:《辰集下·毛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胡刀切,音豪。长锐毛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。《前汉·鲍宣传》有益毫毛。又言物细曰秋毫,言毫至秋极纤细也。《孟子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秋毫为小,待之成体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沛公入关,秋毫无犯。又《谢察微·算经》十丝曰毫,十毫曰厘。《礼·经解》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。《晋书·虞预传》毫厘之失。又笔谓之毫。《陆机·文赋》或含毫而邈然。《唐书·刘知几传》每记事载言,则阁笔相视,含毫不断。又蘸笔曰濡毫,落笔曰挥毫。又姓。汉毫康,封安阳侯。又修毫,狗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李亨好驰骏狗,有修毫、厘睫、白望、青曹之名。《说文》作豪。籀文作毫。《正字通》毫、豪虽通,然《山海经》豪猪可借毫,孟子《豪杰》之士,《淮南子》智过百人谓之豪,当用豪,俗溷为一,非。又《姓谱》毫、豪分二姓。考证:(《陆机·文赋》或含毫而渺然。)谨照原文渺改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