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ǎn chuān xīn sǐ
成语简拼:YCX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眼穿心死
成语解释
眼穿:望眼欲穿;心死:心如死灰。眼睛望穿,心也死了。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极度失望。
成语用法
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眼穿心死→死灰复然→然糠自照→照功行赏→赏不逾日→日试万言→言出祸随→随遇而安→安贫乐贱→贱敛贵出→出头之日→日月重光→光采夺目→目不邪视→视同陌路→路人皆知→知往鉴今→今是昔非→非意相干→干卿底事→事齐事楚→楚尾吴头→头梢自领→领异标新→新陈代谢
2、眼穿心死→死灰槁木→木石心肠→肠肥脑满→满面春风→风行雨散→散伤丑害→害人不浅→浅斟低唱→唱沙作米→米珠薪桂→桂枝片玉→玉昆金友→友风子雨→雨打风吹→吹弹歌舞→舞词弄札→札手舞脚→脚忙手乱→乱臣贼子→子为父隐→隐忍不言→言行计从→从宽发落→落阱下石
3、眼穿心死→死里求生→生面别开→开门见山→山长水远→远谋深算→算尽锱铢→铢分毫析→析骸易子→子子孙孙→孙庞斗智→智勇兼全→全能全智→智周万物→物换星移→移气养体→体规画圆→圆凿方枘→枘圆凿方→方寸万重→重操旧业→业峻鸿绩→绩学之士→士农工商→商彝周鼎
4、眼穿心死→死亡无日→日暮途穷→穷阎漏屋→屋下架屋→屋乌推爱→爱手反裘→裘弊金尽→尽态极妍→妍姿艳质→质疑问难→难进易退→退食从容→容头过身→身遥心迩→迩安远至→至圣至明→明镜高悬→悬驼就石→石烂江枯→枯骨之余→余妙绕梁→梁上君子→子虚乌有→有胆有识
5、眼穿心死→死有余责→责备求全→全神关注→注玄尚白→白面儒冠→冠盖相望→望屋以食→食不果腹→腹热心煎→煎胶续弦→弦外有音→音信杳无→无论如何→何德堪之→之死靡二→二八佳人→人急偎亲→亲如手足→足食足兵→兵凶战危→危机四伏→伏龙凤雏→雏凤清声→声价十倍
成语示例
(1)职无任眼穿心死之至。▲明·袁宏道《去吴七牍·乞改稿二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眼穿心死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2)淙淙不会写成语“眼穿心死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含含写不出成语“眼穿心死”,因此语文考试仅98分。
(4)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眼穿心死”几个大字。
(5)马佳叔叔给源源和他的同学讲述了“眼穿心死”的故事。
(6)石南农场学校的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眼穿心死”。
成语出处
唐·杜甫《喜达行在所三首》诗:『西忆岐阳信,无人遂却回。眼穿当落日,心死着寒灰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穿心穿心:[chuānxīn] 指极为强烈的痛苦等感觉。
眼眼:yǎn 1、<名>眼珠。《庄子·盗跖》:『比干剖心,子胥抉眼,忠之祸也。』《晋书·阮籍传》:『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。』[引] 眼睛。辛弃疾《清平乐·独宿博山王氏菴》:『眼前万里江山。』2、<名>孔洞;窟窿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一○:『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。』3、<量>用于井、泉水。白居易《钱塘湖石记》: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。』
穿穿:chuān 1、<动>穿透,突破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此所谓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」者也。』2、<动>凿,掘。《察传》:『及其家穿井,告人曰:「吾穿井得一人。」』3、<动>通过,经过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穿泰山西北谷,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』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『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』4、<动>贯串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赍钱三百万,皆用青丝穿。』5、<形>破,破损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『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。』6、<动>穿戴。《[般涉调] 哨遍·高祖还乡》:『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,穿着些大作怪衣服。』7、<名>洞,孔。《宋书·刘秀之传》:『柱有一穿。』[穿鼻] 1.听命于人,如牛鼻之穿绳而不能自主。2.古代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。《梁书·武帝纪上》:『徐孝嗣才非柱石,听人穿。』[穿穴] 1.洞穴。2.强求其通。[穿杨] 《战国策·西周策》载:『楚国的养由基善于射箭,能够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。后人以『穿杨』比喻文章技艺能够得到世人的承认。唐彦谦《送樊琯司业还朝》:『惬心频拾芥,应手屡穿。』[穿逾] 穿壁翻墙。[穿凿] 1.凿通。王充《论衡·答佞》:『穿垣墙,狸步鼠窃,莫知谓谁。』2.牵强附会。任意牵合意义,强求其通。《论衡·奇怪》:『儒生穿,因造禹、契逆生之说。』
心心:xīn 1、<名>心脏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顺我,即先刺心。』2、<名>心脏所在的胸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。』3、<名>内心,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读书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』4、<名>想法;心意。《殽之战》:『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』5、<名>中心;中央。《琵琶行》:『唯见江心秋月白。』[心志] 内心;意志。
死死:sǐ 1、<动>死亡;失去生命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。』[又] <动为动>为……而死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?』2、<名>死去的人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先生之恩,生死而骨肉也。』3、<形>坏死的;失去知觉的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去死肌,杀三虫。』4、<形>拼死;竭尽全力的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『越使死士挑战。』5、<动>丧失;消失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『流言止焉,恶言死焉。』6、<名>通『尸』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『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。』
眼眼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五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语限切,□颜上声。《说文》目也。《灵枢经·大惑论》五藏六府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,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童子,筋之精为黑眼,气之精为白眼,故童子黑眼法于阴,白眼赤衇法于阳。《释名》限也。瞳子限限而出也。《易·说卦》巽其於人也,为多白眼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眼如望羊。《晋书·阮籍传》籍能为青白眼。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仙书云:眼方者寿千岁。弘景末年,一眼有时而方。又马有夜眼。《本草纲目》马夜眼在马足膝上,有此能夜行。又果名。《嵆含·草木状》南方之果,珍异者有龙眼。又香名。《洪刍香谱》白眼,香黄熟之别名。又彪眼泉,地名。见《北史·常景传》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鱼恳切,垠上声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轮人》望其毂欲其眼也。〈注〉眼出大貌。一曰突出貌。郑康成读。又叶五建切,言去声。《谢灵运·斤竹□诗》企石挹飞泉,攀林摘叶卷。想见山阿人,薜萝若在眼。又叶伊甸切,音宴。《苏辙·雪诗》终胜溪嶂长熏眼,典衣共子成高讌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
穿穿:《午集下·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昌缘切,音川。《说文》通也,穴也。《诗·召南》谁谓□无牙,何以穿我屋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彭吴穿秽貊,朝鲜置沧海郡。〈注〉本皆荒梗,始开通之,故言穿。又《增韵》委曲入也,钻也,凿也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穿渠漑田。又《广韵》孔也。《史记·邓通传》孝文梦欲上天,有一黄头郞从后推之,上顾见其衣裻带后穿。《后汉·耿恭传》衣履穿决。又国名。《尔雅·释地八狄疏》六曰穿胷。又《本草》百穿,蜂房也。又《拾遗记》江东谓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,用红缕系饼置屋上,谓之补天穿。又《广韵》尺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枢绢切,□音钏。贯也。《前汉·司马迁传》贯穿经传。又叶枢伦切,音春。《扬雄·长杨赋》逮至圣文,随风乗[音chéng]流,方垂意於至宁,躬服节俭,绨衣不敝,革鞜不穿,大厦不居,木器无文。〈注〉宁,读近寅。穿,枢伦切。又《韵会小补》於权切,音渊。火起貌。
心心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息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思林切。《说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说以为火藏。《徐曰》心为大火,然则心属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广韵》□训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礼·大学疏》总包万虑谓之心。又《释名》心,纤也。所识纤微无不贯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复卦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。〈注〉天地以本为心者也。《正义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动,是以本为心者也。《礼·礼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〈注〉得气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气之本,故巡四时,柯叶无凋攺也,心谓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诗序》情动于中。《正义曰》中谓中心。凡言中央曰心。《礼·少仪》牛羊之肺,离而不提心。〈注〉不提心,谓不绝中央也。《古歌》日出当心,谓日中也。《邵雍清夜吟》月到天心处,言月当天中也。又东方五度,宿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心为明堂。又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祭心。〈注〉气主盛也。又《月令》季夏祭先心。〈注〉五藏之次,心次肺,至此则心为尊也。又去声。《吴棫·韵补》息吝切。《外纪》禹曰:尧舜之民,皆以尧舜之心为心。下心字去声。又叶思真切,音新。《前汉·安世房中歌》我定正数,人告其心。敕身齐戒,施敎申申。又叶先容切,音松。《诗·大雅》吉甫作颂,□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流星陨,感惟风,籋归云,抚怀心。又叶思征切,音騂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勤于心否贞。又叶桑鸠切,音修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凤凰秋秋,其翼若干,其声若箫。有凤有凰,乐帝之心。箫叶疏鸠切。又叶思敬切,音性。《王微观海诗》善即谁为御,我来无别心。聊复寓兹兴,兹兴将何咏。《说文》长笺》借华心形,故惢字从心,就今文言也。若精蕴同文诸书,各以意阐古文,与今文稍远,槪不泛引。《类篇》偏旁作忄。亦作□。◎按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心俱音辛,误。辛在真韵,齐齿音也。心在侵韵,闭口音也。如心字去声,音近信,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,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,乃齐齿音也。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,乃闭口音,有音而无字矣。字有不可下直音者,此类是也。盖齐齿之辛,商之商也,闭口之心,商之羽也。每一音中,具有五音,不可无别。
死死:《辰集下·歹字部》《广韵》息姊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想姊切,□斯上声。《白虎通》死之言澌,精气穷也。《释名》死者,澌也,若冰释澌然尽也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。《关尹子·四符篇》生死者,一气聚散耳。《礼·曲礼》庶人曰死。《礼·檀弓》君子曰终,小人曰死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疾医注》少曰死,老曰终。又《山海经》有不死国,在南海大荒中。《郭璞赞》赤泉驻年,神木养命。禀此遐龄,悠悠无竟。又圆丘山有不死树。《郭璞赞》万物暂见,人生如寄。不死之树,寿蔽天地。又《山海经》流沙之东,黑水之间,有不死山。又《刘孟会云》祖州海岛产不死草,一株可活一人。又姓。自、死、独、膊,代北四姓也。见《氏族略》。又叶息利切,音四。《宋玉·九辩》愿徼□而有待兮,泊莽莽与埜草同死。叶上至。《说文》从人作□。又□,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