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ū chún yù miàn
成语注音:ㄓㄨ ㄔㄨㄣˊ ㄧㄩˋ ㄇㄧㄢˋ
成语简拼:ZCYM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朱脣玉靣
成语解释
指美女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女性
近义词
朱唇粉面
成语接龙
1、朱唇玉面→面北眉南→南枝北枝→枝布叶分→分毫不取→取民愈广→广开才路→路不拾遗→遗声余价→价值连城→城下之盟→盟山誓海→海涯天角→角户分门→门可罗雀→雀鼠之争→争风吃醋→醋海翻波→波谲云诡→诡诞不经→经纬万端→端本澄源→源源不绝→绝世佳人→人事不省
2、朱唇玉面→面壁功深→深仇宿怨→怨女旷夫→夫妻反目→目窕心与→与物无竞→竞短争长→长命百岁→岁时伏腊→腊尽春回→回肠九转→转海回天→天高地厚→厚古薄今→今昔之感→感戴二天→天下一家→家藏户有→有生之年→年头月尾→尾生之信→信以为真→真相大白→白雪难和
3、朱唇玉面→面从腹诽→诽谤之木→木公金母→母难之日→日堙月塞→塞翁失马→马放南山→山穷水尽→尽善尽美→美人香草→草庐三顾→顾虑重重→重义轻生→生拉硬扯→扯篷拉纤→纤介之祸→祸福由人→人所共知→知难而退→退避三舍→舍本求末→末大必折→折冲厌难→难如登天
4、朱唇玉面→面命耳提→提要钩玄→玄之又玄→玄妙入神→神仙中人→人己一视→视同路人→人不自安→安土重迁→迁延岁月→月没参横→横翔捷出→出言吐语→语出月胁→胁肩累足→足不逾户→户枢不蠹→蠹居棊处→处心积虑→虑周藻密→密不通风→风尘物表→表里不一→一字不苟
5、朱唇玉面→面如冠玉→玉碎香消→消息盈虚→虚心冷气→气骄志满→满腔热枕→枕经籍书→书不尽意→意懒心灰→灰头土脸→脸红耳热→热闹非凡→凡胎肉眼→眼中拔钉→钉嘴铁舌→舌敝唇焦→焦沙烂石→石烂江枯→枯株朽木→木人石心→心急如火→火耨刀耕→耕当问奴→奴颜婢色
成语造句
(1)艾艾写不出成语“朱唇玉面”,因此期中考试仅仅考了98分。
(2)打开笔记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朱唇玉面”几个大字。
(3)花花不会写成语“朱唇玉面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旧城山中学的止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朱唇玉面”。
(5)跃朋叔叔给朵滢和瑾坎讲述了“朱唇玉面”的成语故事。
(6)她一把拉下脸上的蒙布,一张娇艳的脸迎着徐东,即使有薄薄的夜雾罩着,他也看得清这女人朱唇玉面,一副沉鱼落雁的容貌。
成语出处
隋·江总《杂曲》之三:『宝钗翠鬓还相似,朱唇玉面非一行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朱朱:zhū 1、<名>大红色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『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』2、<动>涂成红色。《海瑞传》:『有势家丹朱其门。』3、<名>朱砂。矿物名,红色或棕红色,可入药,也可作颜料。白居易《白氏长庆集·自咏》:『朱砂贱如土,不解烧为丹。』[朱门] 古代王侯、权贵们大多用大红色涂染门户,因此,称豪门贵族为『朱门』。[朱颜] 青春红润的面容,泛指女子的美貌。
唇唇:chún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玉玉:yù 1、<名>美石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』2、<形>洁白;美丽;珍贵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出之烨然,玉质而金色。』3、<动>相爱;相助。《诗经·民劳》:『王欲玉女。』[玉成] 成全;促成。[玉人] (1)指仙女。(2)比喻貌美像玉人。[玉润] (1)比喻美德。(2)女婿的美称。
面面:miàn 1、<名>脸。《彭祖面长》:『不敢笑陛下,实笑彭祖面长。』2、<动>面向;面对着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』3、<副>当面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。』4、<名>方位;方面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闻汉军四面皆楚歌。』5、<名>平面;表面。《活板》:『药稍熔,则以一平板按其面,则字平如砥。』6、<量>《宋书·何承天传》:『上又赐银筝一面。』[面壁] (1)面对墙壁静坐,常表示不介意或无所用心。(2)佛教指修行。[面墙] 喻不学,如面向墙面而一无所见。[面首] 本指壮美的男子,引申为妇人的男妾、男宠。
朱朱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章俱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钟输切《正韵》专於切,□音珠。《说文》赤心木,松柏之属。从木,一在其中。一者记其心。徐曰:木之为物,含阳於内,南方之火所自藏也。又《山海·西荒经》盖山之国有树,赤皮,名朱木。又朱赤,深纁也。《诗·豳风》我朱孔阳。〈注〉谓朱色光明也,寄位於南方。又朱儒,短小之称。《左传·襄四年》臧武仲败於邾。国人诵之曰:朱儒,朱儒,使我败於邾。或作侏儒。又姓。《统谱》颛顼之后封邾,后为楚灭,子孙去邑为朱。又望出吴郡。又《集韵》慵朱切,音殊。朱提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属犍为郡。考证:(国人歌之曰,朱儒朱儒,使我败於邾。)谨照左传原文 歌改诵。”
唇唇:《未集下·肉字部》《唐韵》食伦切《韵会》船伦切《正韵》殊伦切,□音漘。《说文》口端也。《玉篇》口唇也。《释名》唇,缘也,口之缘也。《春秋·元命包》唇者,齿之垣。《谷梁传·僖三年》语曰:唇亡则齿寒。又牛唇,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蕒,牛唇。〈注〉水蕮也。又《类篇》弥尽切,音泯。□合无波际貌。《集韵》或作□脗。《韵会》亦书作脤。脗原字从豕,不从勿作。
玉玉:《午集上·玉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鱼欲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虞欲切,□音狱。《说文》石之美者。玉有五德,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。□理自外,可以知中,义之方也。其声舒杨,专以远闻,智之方也。不挠而折,勇之方也。锐廉而不技,絜之方也。《五音集韵》烈火烧之不热者,真玉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玉铉。〈疏〉正义曰:玉者,坚刚而有润者也。又《说卦》乾为玉为金。〈疏〉为玉为金,取其刚之清明也。《诗·大雅》金玉其相。《礼·聘义》君子比德於玉焉。温润而泽,仁也。缜密以栗,知也。廉而不刿,义也。垂之如队,礼也。叩之其声清越以长,其终诎然,乐也。瑕不掩瑜,瑜不掩瑕,忠也。孚尹旁达,信也。气如白虹,天也。精神见于山川,地也。圭璋特达,德也。天下莫不贵者,道也。《管子·侈靡篇》玉者,阴之阴也。《白虎通》玉者,象君子之德,燥不轻,温不重,是以君子宝之。又水玉,水精也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水玉磊砢。〈注〉水玉,水精也。又美貌也。《公羊传·宣十二年》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,而微至乎此。〈疏〉言玉面者,亦美言之也。《史记·□丞相世家》如冠玉耳。又珍食曰玉食。《书·洪范》惟辟玉食。《释文》汉书云:玉食,珍食也。又时和曰玉烛。《尔雅·释天》四时和谓之玉烛。〈疏〉言四时和气,温润明照,故曰玉烛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哀十二年》宋郑之间有□地焉,曰:弥作,顷丘,玉畅,岩,戈,鍚。〈注〉凡六邑。又河名。《正字通》后晋天福中,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,着行程记。言玉河在于阗城外,其源出昆山,西流一千三百里,至于阗界,疏为三河,一白玉河,二绿玉河,三黑玉河。五六月水涨,玉随流而至,多寡视水小大。七八月水退可取,彼人谓之捞玉。又关名。《前汉·张骞传》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。〈注〉玉门关在龙勒界。又星名。《后汉·郞顗传》从西方天苑趋,左足入玉井。〈注〉参星下四小星为玉井。又木名。《山海经》开明北有文玉树。〈注〉五釆玉树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蒙,玉女。〈注〉女萝别名。又《正字通》寒玉,竹别名。亦曰绿玉。又鸟名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鴐鵞属玉。《郭注》属玉似鸭而大,长颈,赤目,紫绀色。又观名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行幸萯阳宫属玉观。〈注〉晋灼曰:属玉,水鸟,以名观也。又蚌名。《尔雅·释鱼·蜃小者珧注》珧,玉珧,即小蚌。又姓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济南人公玉带。〈注〉公玉,姓。带,名。《风俗通》齐濬王臣有公玉冉。又爱也,成也。《诗·大雅》王欲玉女,是作大谏。〈注〉玉,宝爱之意。《张载·西铭》贫贱忧戚,庸玉女于成也。又《广韵》息逐切。《集韵》息六切,□音肃。《广韵》朽玉。又琢玉工。《集韵》或作□璛。又姓。《史记·封禅书公玉带注》索隐曰:玉又音肃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□留太守玉况为大司徒。〈注〉玉,音肃,京兆人。又《广韵》相玉切《集韵》须玉切,□音粟。西戎国名。亦姓。又《五音集韵》许救切,音齅。篆玉工也。又《韵补》叶音域。《汉费凤□》体履柔和,温其如玉,修孝友于闺门,执忠謇于王室。《易林》鈆刀攻玉,坚不可得。尽我筋力,胝茧为疾。又叶音龠。《易林》桑华腐蠹,衣敝如络。女工不成,丝帛为玉。又叶音迂。《洞□颂》韫产宝玉,叶含耀明珠。《说文》王象三王之连,丨其贯也。〈注〉徐曰:王中画近上,王三画均。李阳冰曰:三画正均,如贯王也。《类篇》隶始加点,以别帝王字。《六书精蕴》帝王之王,一贯三为义。三者,天,地,人也。中画近上,王者法天也。珠王之王,三画相均,象连贯形。俗书不知帝王字中画近上之义,加点于旁以别之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天》时和谓之玉烛。)谨照原文时字上增四字。(《左传·哀十二年》宋郑之间有□地焉,曰弥作,顷丘,玉畅,岩,戈,锡。)谨照原文锡改鍚。(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玉蛈蜴。〈注〉即螲蟷,似□鼄,在穴中,有盖。今河北人呼蛈蜴。)谨按尔雅原文作王蛈蜴,误引入玉字下。谨将又虫名三字省去。以尔雅释虫至呼蛈蜴二十六字移入下条王字注又虫名下。
面面:《戌集中·面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弥箭切,音偭。《说文》本作□,颜前也。从□,象人面形。《书·益稷》汝无面从,退有后言。又见也。《礼·曲礼》夫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。〈注〉反言面者,从外来,宜知亲之颜色安否。《仪礼·聘礼》□者出请事,賔面如觌币。〈注〉面,亦见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仪》私面。〈注〉私觌也。又向也。《书·周官》不学墙面。〈疏〉人而不学,如面向墙。《礼·曲礼》天子当依而立,诸侯北面而见天子,曰觐。又《玉藻》唯君面尊。〈注〉面,犹乡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匠人》面朝后市。又《广韵》前也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覆之面叶。〈注〉面,前也。又《韵会》方面,当四方之一面也。《书·顾命》大辂在賔阶面,缀辂在阼阶面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或审曲面势。〈注〉审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势之宜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独韩信可属大事,当一面。又《韵会》相背曰面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马童面之。〈注〉如淳曰:面,不正视也。《前汉·项羽传注》师古曰:如淳说非也。面谓背之,不面向也。面缚亦谓反背而缚之,杜元凯以为但见其面,非也。又《前汉·张敞传》自以便面拊马。〈注〉师古曰:便面,扇之类也。亦曰屛面。考证:(《说文》本作□,颜前也。从自)谨照原文自改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