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垂海立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ún chuí hǎi lì成语简拼:YCHL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雲垂海立
成语解释
使云端下垂,使海水立起。比喻文辞雄伟,有压倒一切的气势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云垂海立→立地成佛→佛口蛇心→心粗胆壮→壮气吞牛→牛黄狗宝→宝马雕车→车轨共文→文弛武玩→玩兵黩武
成语示例
(1)这一来,就是那石破天惊,云垂海立,也没有这样的惊奇。(清·张春帆《九尾龟》第四十六回)
成语造句
(1)冰姿哥哥给梓汐和梁祁介绍了“云垂海立”的成语典故。
(2)成语云垂海立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3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云垂海立”几个大字。
(4)东源县漳溪中学的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云垂海立”。
(5)佳佳写不出成语“云垂海立”的拼音。
(6)睿睿不会写成语“云垂海立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成语出处
唐·杜甫《朝献太清宫赋》:『九天之云下垂,四海之水皆立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云云:yún 1、<动>说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古人云:「死生亦大矣。」』2、<动>有。《荀子·法行》:『其云益乎。』3、<代>如此;这样。《师说》:『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』4、<助>用于句首、句中、句末,无意义。《诗经·卷耳》:『云何吁矣』《左传·成公十二年》:『日云莫矣。』《核舟记》:『盖大苏泛赤壁云。』5、<名>话。《苏武传》:『勿复有云。』6、<名>云彩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云无心以出岫。』7、<形>盛多的样子。《过秦论》:『天下云集响应。』[云云] (1)众多,又作『芸芸』。(2)如此如此。
垂垂:chuí 1、<名>边疆,边境。又写作『陲』。曹植《白马篇》:『少小去乡邑,扬声沙漠垂。』2、<动>垂挂。《促织》:『入其舍,则密室垂帘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红罗复斗帐,四角垂香囊。』3、<动>垂落,落下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士皆垂泪涕泣。』《行路难》:『闲来垂犯钓碧溪上。』4、<动>流传。《荀子·王霸》:『名垂乎后世。』成语有『永垂不朽。』5、<动>临近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:『以大杖击二十,垂死。』6、<副>敬词。表示对方高于自己。白居易《答崔侍郎书》:『垂问以鄙况。』《中山狼传》:『请诉之,愿丈人垂听。』[垂成] 1.接近完成。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薛综传》:『实欲使卒垂之功,编于前史之末。』2.指庄稼将近成熟。苏轼《祈睛吴山祝文》:『岁既大熟,惟神之赐;害于垂,匪神之意。』[垂垂] 1.渐渐。2.表下落。3.低垂。4.延伸。[垂拱] 1.垂衣拱手,言不亲理事务。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文武并用,垂而治。』后多用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。吴兢《贞观政要·君道》:『鸣琴垂,不言而化。』2.犹『袖手』。形容置身事外。司马迁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『大王抚万人之众,无一人渡淮者,垂而观其孰胜。』3.两手重合而下垂,表恭敬。《礼记·玉藻》:『凡侍于君,绅垂,足如履齐,颐霤,垂,视下而听上。』[垂暮] 傍晚,比喻晚年。[垂荣] 焕发光彩。[垂世] 留传后世。[垂示] 1.留给后人示范。范晔《后汉书·顺烈梁皇后纪》:『无以述遵先世,垂后世也。』2.谦词。表示对方居高以示下。骆宾王《和<闺情诗>启》:『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,垂《闺情诗》并序。』[垂髫] 古时候儿童头发下垂,故用以代指儿童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『黄发垂,并怡然自乐。』
海海:hǎi 1、<名>百川汇聚处;大海。《劝学》:『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』2、<名>大湖。《兵车行》:『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』3、<名>比喻事物多而广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下盼诸峰,时出为碧峤,时没为银海。』[海客] 1、航海的人。2、浪迹四方的人。
立立:lì 1、<动>站立;站着。《陈情表》:『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』2、<动>停立;停止。《陌上桑》:『五马立踟蹰。』3、<动>竖立;耸立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且立石于其墓之门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大石侧立千尺。』4、<动>设立;建立;制定。《为学》:『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立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兵精粮多,足以立事。』5、<动>存在;生存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孤与老贼势不两立。』6、<动>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陈涉乃立为王,号为张楚。』7、<副>立刻;马上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至军,立诛杀曹无伤。』
云云:《子集上·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王分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于分切,□音云。《说文》山川气也。象回转形。后人加雨作云,而以云为云曰之云。《正字通》与曰音别义同。凡经史,曰通作云。又运也。《管子·戒篇》天不动,四时云下,而万物化。〈注〉云:运动貌。又狎昵往复也。《诗·小雅》昏姻孔云。《朱传》云:旋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九年》晋不邻矣,其谁云之。〈注〉云:犹旋。旋归之也。又语助。《诗·小雅》伊谁云憎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秦文公获若石云于□仓北坂。又陆佃曰:云者,有应之言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子朱曰:朱也当御。三云:叔向不应。又云云:衆[音zhòng]语也。《前汉·汲黯传》上曰,吾欲云云。〈注〉犹言如此如此也。又云云:山名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封大山禅云云:〈注〉云云:太山下小山。又云为。《易·系辞》变化云为。又姓。汉云敞。又与芸同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万物云云。〈注〉盛貌。老子作芸芸。又纷云:兴作貌。《吕览·圜道篇》云气西行云云然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威武纷云。俗作纭。又《韵补》叶于先切,言也。《韩愈·剥啄行》我谢再拜,汝无复云。往追不及,来可待焉。考证:(《史记·封禅书》秦文公获若云云于陈仓北坂。)谨照原文获若云云改为获若石云。又按云是语助。谨将此十七字移於伊谁云憎之下。(《汲黯传》武帝曰,吾欲云云。〈注〉犹言如此如此也。)谨照原书改前汉汲黯传上曰,吾欲云云。
垂垂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是为切,音甀。自上缒下。《易·大传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《诗·小雅》垂带而厉。又布也。《后汉·邓禹传》垂功名於竹帛。又同陲。堂之尽处近阶者。《书·顾命》一人冕执戣,立于东垂。一人冕执瞿,立于西垂。《史记·袁盎传》臣间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又边垂。《左传·成十三年》虔刘我边垂。《前汉·谷永传》方今四垂宴然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隐八年》宋公卫侯遇于垂。〈注〉垂,卫地,济阴句阳县东北有垂亭。《宣八年》仲遂卒于垂。〈注〉齐地。又《集韵》驰伪切,音缒。乡名。在县。又《集韵》树伪切《正韵》殊伪切,□音瑞。《书·舜典》垂共工。陆德明读。又将及也。杜甫有垂老别诗。
海海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呼攺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许亥切,□音醢。《说文》天池也。以纳百川者。《释名》海,晦也。主承秽浊水,黑如晦也。《书·禹贡》江汉朝宗于海。又环九州为四海。《书·禹贡》四海会同。《尔雅·释地》九夷,八狄,七戎,六蛮,谓之四海。又物产饶富为陆海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所谓天下陆海之地。又天海,星名。《甘氏星经》天海十星,在壁西南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禹贡徐州之域,七国时属楚,秦为薛郡,汉为东海郡。后魏为海州。又《韵补》叶虎洧切,音喜。《诗·小雅》沔彼流水,朝宗于海。鴥彼飞隼,载飞载止。又叶火五切,音虎。《陆云·陆丞相诔》靖共夙夜,匪宁匪处。经始绵绵,滂沱淮海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
立立:《午集下·立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力入切,音力。《说文》立,住也。《释名》立,林也。如林木森然,各驻其所也。《广韵》立,行立。《礼·曲礼》立必正方。又成也。《礼·冠义》而后礼义立。又坚也。《易·大过》君子以独立不惧。《论语》三十而立。又树立也。《易·说卦传》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《书·伊训》立爱惟亲,立敬惟长。《左传·襄二十四年》穆叔曰:太上立德,其次立功,其次立言。又置也,建也。《书·牧誓》立尔矛。《周礼·天官》建其牧,立其监。《左传·桓二年》师服曰:天子建国,诸侯立家。又存立也。《论语》己欲立而立人。又速意也。《史记·平原君传》锥之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又直起也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上林苑中,大柳树断仆地,一朝起立。又《杜甫·朝献太清宫赋》四海之水皆立。《张翥诗》蝃蝀下饮湖水立。又《赵孟頫[音fǔ]诗》骥闻秋风双耳立。又赤立。《宋史·乔行□传》百姓多垂罄之宝,州县多赤立之帑。又阙立。《张衡·周天大象赋》阙立拟乎两观,水府司乎百川。又立政,尚书篇名,周公作。又车名。《后汉·舆服志》有立车。又与粒通。《诗·周颂》立我烝民。〈笺〉立,当作粒。又姓。汉有贤人立如子,唐有长兴令立述。又于贵切。同位。《石经春秋》公即位,作公即立。《周礼·春官》小宗伯掌神位。〈注〉故书位作立。郑司农云:古者立位同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