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 guàn lǐ lè
成语简拼:YGLL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衣冠禮樂
成语解释
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。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衣冠礼乐→乐而忘死→死重泰山→山高水低→低头耷脑→脑满肠肥→肥头大面→面红颈赤→赤手空拳→拳拳盛意→意在笔前→前所未闻→闻风而兴→兴利除弊→弊衣疎食→食不重肉→肉眼愚眉→眉飞色舞→舞笔弄文→文献之家→家翻宅乱→乱首垢面→面似靴皮→皮破血流→流风余俗
2、衣冠礼乐→乐事劝功→功高不赏→赏罚分审→审几度势→势穷力竭→竭智尽忠→忠贯日月→月朗星稀→稀奇古怪→怪诞诡奇→奇花异草→草偃风从→从宽发落→落花时节→节中长节→节外生枝→枝叶扶疏→疏财尚气→气急败丧→丧心病狂→狂朋恠友→友风子雨→雨约云期→期期艾艾
3、衣冠礼乐→乐天任命→命若悬丝→丝丝入扣→扣盘扪烛→烛照数计→计出万全→全身远害→害人不浅→浅见寡闻→闻风而动→动人心魄→魄散魂飘→飘洋过海→海不波溢→溢美之语→语妙天下→下车之始→始终如一→一统天下→下气怡声→声泪俱发→发号布令→令不虚行→行成于思
4、衣冠礼乐→乐不可支→支手舞脚→脚忙手乱→乱作一团→团花簇锦→锦瑟华年→年深岁久→久久不忘→忘恩背义
5、衣冠礼乐→乐极生悲→悲天悯人→人怨天怒→怒目而视→视同路人→人约黄昏→昏昏噩噩→噩噩浑浑→浑浑沉沉
成语示例
(1)宋·范仲淹《上张右丞书》:『生四民中,识书学文为衣冠礼乐之士,研精覃思,粗闻圣人之道。』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衣冠礼乐”几个大字。
(2)晨晨写不出成语“衣冠礼乐”的拼音。
(3)济南回民中学的仵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衣冠礼乐”。
(4)小春不会写成语“衣冠礼乐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至玥大哥哥给润竹和一樂讲了“衣冠礼乐”的典故。
(6)江东又有梁主萧老翁,专尚衣冠礼乐,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统所在。
(7)重庆市万州第六中学的童宝瑜听皮特学院的糜宋·范仲淹《上张右丞书》:『生四民中,识书学文为衣冠礼乐之士,研精覃思,粗闻圣人之道。』。
成语出处
南朝·梁·任昉《策秀才文》:『何者?百王之敝,齐季斯甚。衣冠礼乐,扫地无余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衣冠衣冠:1、衣帽,即穿衣、戴帽。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。《管子·形势》:『言辞信,动作庄,衣冠正,则臣下肃。』2、指官绅、士大夫。《汉书·杜钦传》:『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,俱以材能称京师,故衣冠谓钦为「盲杜子夏」以相别。』3、文明礼仪。《宋史·胡铨传》:『秦桧,大国之相也,反驱衣冠之俗,而为左衽之乡。』
衣衣:yī 1、<名>上衣。古代上衣称衣,下衣称裳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『何不作衣裳,莫令事不举。』2、<名>衣服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。』[又] <名为动>为(给)…穿上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四》:『有老人涉淄而寒,出水不能行。田单解其裘而衣之。』3、<动>穿(衣)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愿车马,衣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』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乃使其从者衣褐,怀其璧,从径道亡。』[衣冠] (1)衣帽,即穿衣、戴帽。(2)指官绅、士大夫。(3)文明礼仪。
冠冠:guān 1、<名>帽子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新沐者必弹冠。』2、<名>鸟类头顶上突出的肉或翎毛。《促织》:『旋见鸡伸颈摆扑,临视,则虫集冠上,力叮不释。』[辨] 冠,冕,巾,弁,帽。『冠』是帽子总称。『冕』是帝王、诸侯、卿、大夫所戴的礼帽。『巾』是扎在头上的织物。『弁』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。『帽』是后起字。guàn 1、<动>戴帽子。《涉江》:『带长铗之陆离兮,冠切云之崔嵬。』2、<名>古代的一种礼仪,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,表示已成人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冠者五六人。』3、<动>位居第一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。』[冠盖] 官吏的衣着和车乘。引申指官吏。
礼礼:lǐ 1、<名>原指祭神敬祖,后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、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。《鸿门宴》:『大行不顾细谨,大礼不辞小让。』2、<名>礼貌;礼仪;表示敬意的语言或动作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乃设九宾礼于廷。』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。』3、<动>尊敬;以礼相待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孙讨虏聪明仁惠,敬贤礼士。』4、<名>礼物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所以不报谢者,以为小礼无所用。』5、<名>儒家经典『五经』之一,包括《仪礼》《周礼》《礼记》三部书。
乐乐:yuè 1、<名>音乐。《琵琶行》:『今夜闻君琵琶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。』2、<名>乐器。《周礼·春官》:『掌六律六同之和……以为乐器。』3、<动>欣赏音乐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『独乐乐,与人乐乐,孰乐?』lè 1、<形>快乐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』[又] <形意动>以……为乐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乐盘游,则思三驱以为度。』2、<名>乐趣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此乐何极。』3、<动>喜欢;乐意。《治平篇》:『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。』[乐方] 音乐的法度。[乐岁] 丰年。
衣衣:《申集下·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於希切,音依。《说文》上曰衣,下曰裳。《世本》胡曹作衣。黄帝时人。《白虎通》衣者,隐也。《释名》衣,依也。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。《玉篇》所以形躯依也。《类篇》象覆二人之形。《易·系辞》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,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《礼·玉藻》衣,正色。裳,间色。《傅□·衣铭》衣服从其仪,君子德也。衣以饰外,德以饰内。又丝衣,祭服也。《诗·周额》丝衣其紑。又《博雅》寝衣,衾,□服也。又《释名》中衣,言在外小衣之外,大衣之中也。又心衣,抱腹而施钩肩,钩肩之间施一裆,以养心也。又面衣。《晋书·惠帝纪》尚书高光进面衣。又耳衣。《唐·边塞曲》金缝耳衣寒。又缀衣,掌衣服官名。《书·立政》王左右常伯、常任、准人、缀衣、虎贲。又白衣,未仕之称。《后汉·崔駰传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。又牛衣,编乱麻为之。即今俗呼为龙具者。《前汉·王章传》章疾病,无被,卧牛衣中。又垣衣,苔也。《王融诗》垣衣不可裳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见《姓苑》。《正字通》明有衣勉仁、衣佑。又人名。《高士传》被衣,尧时人。蒲衣,舜时人。又青衣,地名。《史记·彭越传》处蜀青衣。〈注〉今为临卭。又借服膺意。《书·康诰》绍闻衣德言。又《唐韵》於既切,读去声。服之也。《玉篇》以衣被人也。《增韵》着衣也。《晏子·亲下篇》衣十升之布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身衣弋绨。又《韵补》於斤切。齐人言衣声如殷,今姓有衣者,殷之谓欤。一作□。《通志·六书略》即衣字,从向、身。考证:(《正字通》明有衣勉仁,衣□。)谨照原文□改佑。
冠冠:《子集下·冖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古丸切《正韵》沽欢切,□音官。《说文》絭也,所以絭发。从冖,元。冠有法制,故从寸。《徐曰》取其在首,故从元。古亦谓冠为元服。《白虎通》冠者,卷也。卷持其发也。《释名》冠,贯也,所以贯韬发也。《后汉·舆服志》上古穴居野处,衣毛冒皮。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□胡,遂制冠冕缨緌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古者鶡冠子之后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玩切,官去声。《礼·曲礼》二十曰弱冠。《冠仪》冠者,礼之始也。故圣王重冠。《白虎通》男子幼,娶必冠。《韵会》男子二十加冠曰冠。又为衆[音zhòng]之首曰冠。《前汉·魏相丙吉传赞》高祖开基,萧曹为冠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夫名冠三军。又姓。《韵会》列仙传有仙人冠先。又叶俱伦切,音麇。《张紘枕箴》瓌材允丽,惟淑惟珍。安安文枕,式彼弁冠。又《韵补》叶居员切,眷平声。《刘歆·孟母赞》子学不进,断机示焉。子遂成德,为当世冠。又叶扃县切,音睊。《苏辙·燕山诗》丹子号无策,亦数游侠冠。玉帛非足云:女子罹蹈践。
礼礼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《集韵》礼古作礼。注详十三画。(礼)(古文)礼《广韵》卢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里弟切《正韵》良以切,□音蠡。《说文》礼,履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。《释名》礼,体也。得其事体也。《韵会》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,盖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,使各得其叙之谓礼。又姓。《左传》卫大夫礼孔。《徐铉曰》五礼莫重於祭,故从示。豊者,其器也。
乐乐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五角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逆角切,□音岳。《说文》五声八音之总名。《书·舜典》夔,命女典乐,敎胄子。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《易·豫卦》先王作乐崇德,殷荐之上帝,以配祖考。《礼·乐记》大乐与天地同和。又钟鼓、羽龠、干戚,乐之器也。屈伸、俯仰、缀兆、舒疾,乐之文也。《孝经》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又姓。《左传》晋大夫乐王鲋,《战国策》燕乐毅。复姓。《孟子》乐正裘。又《唐韵》卢各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正各切,□音洛。喜乐也。《通论》喜者主於心,乐者无所不被。《易·系辞》乐天知命。《孟子》与民同乐。又《集韵》力照切《正韵》力召切,□音疗。《诗·陈风》可以乐饥。毛音洛,郑音疗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鱼敎切。《论语》仁者乐山。又益者三乐。又《韵补》卢谷切,音禄。《太公·下略》四民用虚,国乃无储。四民用足,国乃安乐。《班固·东都赋》食举雍彻,太师奏乐,陈金石,布丝竹。又《唐韵》鲁刀切,音劳。《广韵》伯乐相马。一作博劳。考证:(《孝经》移风移俗,莫善于乐。)谨照原文移俗改易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