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xià běn wú shì,yōng rén zì rǎo zhī成语简拼:TXBWSYRZRZ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复句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
成语解释
庸人:平庸的人;扰之:自己扰乱自己。指本来没有事,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。
成语用法
作分句、宾语;指自找麻烦
近义词
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召之
成语示例
(1)南村野史曰: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卓哉斯言也。▼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·松江之变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几个大字。
(2)好好写不出成语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的拼音。
(3)鸿博大哥哥给璎苻和筠悦讲解了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的典故。
(4)私立清华中学的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。
(5)小楚不会写成语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南村野史曰: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卓哉斯言也。见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·松江之变》。
(7)前往丰都县包鸾中学校的巴士上,明典哥哥给月凰和俊妤讲了『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』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新唐书·陆象先传》:『天下本无事,庸人扰之为烦耳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天下天下:(1)指中国或世界。(2)指国家的统治权:打天下;新中国是人民的天下。
庸人庸人:[yōngrén] 平常的人。庸人习气。庸人尚羞之。――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;岂庸人所及哉。――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。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下下:xià 1、<名>下面;位置较低的处所。《劝学》:『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』2、<形>低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。』3、<形>下等;次序在后的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闻寡之耳者,受下赏。』4、<名>地位低下的人;职务低的人;下级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』5、<动>从高处到低处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转入石门,越天都之胁而下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下去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元济于城上请罪,进城梯而下之。』6、<动>降下;落下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纷纷暮雪下辕门。』7、<动>下坠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泣数行下。』8、<动>到……去。多指从上游向下游、从北向南、从大城镇去乡村等。《谭嗣同》:『君乃自湖南溯江,下上海。』9、<动>下达;颁布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维扬帅下逐客之令。』10、<动>攻下;攻占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蕲下,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。』11、<动>少于;低于。《师说》:『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矣。』12、<动>谦下;降低身份去交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。』13、<量>表示动作的次数。《口技》:『忽然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。』14、<名>方面;方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『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,则合于礼矣。』[下车] 地方官员风到任。[下处] 临时居住的地方;寓所;客店。
本本:běn 1、<名>草木的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。』2、<名>树木的干。柳宗元《种树郭橐[音tuó]驼传》: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。』3、<名>根本;基础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王欲行之,刎盍反其本矣。』4、<名>指农业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今背本而趋末,食者甚众。』5、<名>本源;根源。《原毁》:『为是者有本有原,怠与忌之谓也。』6、<动>依照;依据。《图画》:『虽理想派之作,亦先有本,乃增损而润色之。』7、<动>堆原,考察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抑本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欤?』8、<形>本来的,原来的。《孟子·鱼我所欲也》:『此之谓失其本心。』9、<副>本来;原来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本自无教训,兼愧贵家子。』10、<名>本钱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『子本相侔,则没为奴婢。』11、<形>这里的;自己的。《采草药》:『用芽者自从本说。』12、<名>版本;底本。《活板》: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』13、<名>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是无难,别具本章。』14、<量>株;棵。《汉书·龚遂传》:『令口种一树榆,百本薤五十本葱,一畦韭。』15、<量>书籍的一册。《活板》:『若止印三二本,未为简易。』
无无:wú 1、<动>没有。《黔之驴》:『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』2、<副>不;别。《硕鼠》:『硕鼠硕鼠,无食我麦。』3、<连>不论;无论。《师说》:『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。』4、<形>贫穷;无资财。《货殖列传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[无道] 行为暴虐,不施仁政。[无非] 无一不是;全部都是。[无几] (1)不多;很少。(2)没有希望。(3)不久。[无乃] 莫非;恐怕;岂不是。常与『乎』、『欤』等语气词配合使用,表示委婉的语气。
事事:shì 1、<名>事情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』2、<名>特指战事。《过秦论》:『延及孝文王、庄襄王,享国之日浅,国家无事。』3、<名>政治事务。《触龙赵太后》:『赵太后新用事。』4、<动>从事;做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。』5、<动>侍奉;服侍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』6、<量>件;样;种。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:『献白玉箫管百事。』
庸庸:yōng 1、<动>任用。《国语·吴语》:『王其无庸战。』2、<动>受雇用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若为庸耕,何富贵也?』3、<名>受雇用的人。《五蠹》:『泽居苦水者,买庸而决窦。』4、<形>平庸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。』5、<副>难道;岂。《师说》:『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』[庸中佼佼] 指常人中较突出的。
人人:rén 1、<名>人类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夫天者,人之始也。』2、<名>人民;众人。《为学》:『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』[又] 人人;每人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。』3、<名>别人;他们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老吾老,以及人人之老。』4、<名>人才;杰出的人物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:『子无谓秦无人,吾谋适不用也。』5、<名>人品;人的品德操行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是其为人也,有粮者亦食,无粮者亦食。』
自自:zǐ 1、<代>自己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庞涓自知智穷兵败,乃自刭。』《望洋兴叹》: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。』2、<副>亲自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……』3、<代>其;他(她)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』《陌上桑》:『秦氏有好女,自。名为罗敷』4、<副>原来;本来。《陌上桑》:『使君自有妇,罗敷。有夫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我自不驱卿,逼迫有阿母。』5、<副>自然;当然。《活板》:『以手拂之,其印自落,殊不沾污。』《订鬼》:『思念存想,自见异物也。』6、<介>从;由。《察今》: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』《为学》:『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。』7、<介>在;自从。《三峡》:『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自君别我后,人事不可量。』8、<连>常『自非』连用,相当于『除非』、『假如不是』。《三峡》:『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』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『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』9、<连>表示让步,相当于『即使』。《汉书·周昌传》:『昌为人强力,敢直言,自萧、曹等皆卑下之。』10、<助>增音节,不译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物物各自异。种种在其中。』[自好] 自洁其身。[自谴] 自己排谴忧虑。[自修] 自我修养。自然而此治。[自许]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。[自引] (1)自己辞去官职。(2)自杀。[自用]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,不理会别人的意见。
扰扰:rǎo 1、<动>乱;纷乱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『天下方扰,诸侯并起。』2、<动>扰乱;侵扰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,以为生事扰民,渐不可长。』3、<动>打扰。受人饮食财物等帮助的客套话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怀内揣了牛肉,叫声「相扰」,便出篱笆门』4、<动>驯服。《荀子·性恶》:『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下下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丅《广韵》胡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亥雅切,□遐上声。在下之下,对上之称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亲下。又《说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后也。又贱也。又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始见于君,执挚至下。《郑注》下谓君所。《贾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视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亥驾切,遐去声。《正韵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贵下贱。《诗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士》岁登,下其损益之数。又《韵补》叶后五切,音户。《诗·召南》于以奠之,宗室牖下。与女叶。《吴棫曰》毛诗下字一十有七,陆德明皆此读。《□第·古音考》与吴同。又叶胡佐切,音贺。《曹丕·寡妇赋》风至兮清厉,阴云曀兮雨未下。伏枕兮忘寐,逮乎朝兮起坐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训》下,落也。)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。
本本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(古文)楍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布忖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补衮切,□奔上声。《说文》木下曰本。从木,一在其下,草木之根柢也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木水之有本原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元元本本,殚见洽闻。又《玉篇》始也。又《广韵》旧也,下也。《礼·礼器》反本修古,不忘其初。《尔雅·释器疏》柢本也,凡物之本,必在底下。又《左传注》豫为后地曰张本。又《曲礼》韭曰丰本,菖蒲根曰昌本。又《集韵》《类篇》□逋昆切。同奔。喻德宣誉曰本走。又叶方典切,音匾。《班婕妤·捣素赋》调非常律,声无定本。或连跃而更投,或暂舒而常敛。考证:(《曲礼注》韭曰丰本。)谨按韭曰丰本系经文,非注文,谨省注字。
无无:《卯集下·无字部》《唐韵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说文》□,亡也。奇字,无通□。王育说,天屈西北为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释文》无音无。易内皆作此字。《艺苑雄黄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。诗、书、春秋、礼记、论语本用无字,变篆者变为无,惟易、周礼尽用无。然论语亡而为有,我独亡,诸无字,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广韵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释典》。(无)(古文)《唐韵》武扶切《广韵》武夫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微夫切,□音巫。《说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书·舜典》刚而无虐,□而无傲。又《益稷》懋迁有无化居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虚无之间也。〈注〉虚无皆有间隙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《周子·太极图说》无极而太极。又《礼·三年问》无易之道也。〈注〉无,犹不也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越巂郡会无县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无且明,无能。又《广韵》汉复姓无庸无钩,俱出自楚。又文无,药名。《古今注》相别赠之以文无。文无,一名当归。又《说文奇字》作无。《玉篇》虚无也。周易无字俱作无。又《集韵》或作亡。《诗·卫风》何有何亡。又通作毋。书,无逸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作毋逸。又通作毛。《后汉·冯衍传》饥者毛食。〈注〉衍集:毛作无。今俗语犹然。或古亦通乎。《佩觿集》河朔谓无曰毛。《通雅》江楚广东呼无曰毛。又《集韵》或作武。◎按礼器:诏侑武方。注:武当为无,声之误也。郑注:明言其误。集韵合无,武为一。非。《集韵》无或作橆。韵会,□本古文蕃□字。篆借为有无字。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。〇按说文□,从亡无声,在亡部。至蕃橆之橆,在林部。音义各别,不云相通。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,不应借用。玉篇集韵韵会俱非。韵会蕃橆作蕃□,尤非。又按读书通云: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,或止义通,或止音近,实非一字也。读书通误。又梵言,南无呼那谟。那如拏之上声,谟音如摩,犹云归依也。
事事:《子集上·亅字部》(古文)叓《唐韵》鉏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仕吏切,□音示。大曰政,小曰事。《广韵》使也,立也,由也。《释名》事,伟也。伟立也。凡所立之功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六府三事允治。又《诗·小雅》三事大夫,莫肯夙夜。〈注〉三公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三事就绪。〈注〉三农之事也。又奉也。《礼·曲礼》年长以倍。则父事之。又营也,治也。《史记·曹参世家》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,见参不事事。又《广韵》《类篇》□侧吏切。事刃,与倳剚同。别见人部倳字注。又《韵补》叶逝支切,音时。《蔡邕词》帝曰休哉,命公三事。乃耀柔嘉,是式百司。又叶诗纸切,音始。《诗·召南》于以用之,公侯之事。叶沚。又叶疎语切,书上声。《韩非子·扬权篇》使鸡司夜,令狸执鼠。皆用其能,上乃无事。又叶常御切,音树。《易林》虽愠不去,复职内事。考证:(《书·大禹谟》三事正德,利用后生。)谨按后字误刊。三事与下文六字亦不连。谨照原文改为六府三事允治。
庸庸:《寅集下·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广韵》余封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余封切,□音容。《说文》庸,用也。《书·尧典》畴咨若时登庸。〈传〉将登用之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为是不用而寓诸庸。庸也者,用也。用也者,通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常也。《易·乾卦》庸言之信,庸行之谨。《书·臯陶谟》自我五礼有庸哉。〈传〉用我五等之礼接之,使有常。又《玉篇》功也。《书·舜典》有能奋庸熙帝之载,使宅百揆。〈传〉庸,功也。《晋语》无功庸者,不敢居高位。〈注〉国功曰功,民功曰庸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以八统诏王驭万民,五曰保庸。〈注〉安有功者。又《地官·大司徒》以庸制禄,则民兴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劳也。〈疏〉谓劳苦。又《释训》庸庸,劳也。〈疏〉有功庸者皆劳也。《诗·王风》我生之初尚无庸。〈笺〉庸,劳也。又《广韵》和也。《礼·中庸疏》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。又《集韵》愚也。《史记·周勃传》才能不过凡庸。又岂也。《左传·庄十四年》庸非贰乎。《前汉·文帝纪赐尉佗书》虽王之国,庸独利乎。又租庸赋法。《唐书·食货志》用民之力,岁二十日,闰加二日,不役者日为绢三尺,谓之庸。又水庸。《礼·郊特牲》祭坊与水庸事也。〈注〉水庸,沟也。〈疏〉坊者所以畜水,亦以鄣水。庸者所以受水,亦以泄水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文十六年》楚灭庸。〈注〉庸,今上庸县,属楚之小国。又庸浦,地名。《左传·襄十三年》战于庸浦。又姓。《姓谱》庸国子孙,以姓为氏。《前汉·儒林传》胶东庸生。又与鄘通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迁邶庸之民於□邑,故邶庸卫三国之诗,相与同风。○按《毛诗》作鄘。又与墉通。《诗·大雅》因是谢人,以作尔庸。〈注〉庸,城也。《礼·王制》附于诸侯曰附庸。〈注〉附庸,小城也。又与佣通。《前汉·栾布传》穷困卖庸於齐。〈注〉师古曰:谓庸作受顾也。《司马相如传》与庸保亲作。〈注〉师古曰庸即谓赁作者保谓庸之可信任者也。又与镛通。《诗·商颂》庸鼓有斁。〈传〉大钟曰庸。又叶于方切,音央。《□琳·车渠椀赋》廉而不刿,婉而成章。德兼圣哲,行应中庸。考证:(又与鄘通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迁邶鄘之名於□邑,故邶鄘卫三国之诗,相与同风。)谨照原文两鄘字□改庸。名改民。(《前汉·栾布传》穷困卖庸与齐。)谨照原文与改於。
人人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如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而邻切,□音仁。《说文》天地之性最贵者也。《释名》人,仁也,仁生物也。《礼·礼运》人者,天地之德,阴阳之交,鬼神之会,五行之秀气也。又一人,君也。《书·吕□》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。又予一人,天子自称也。《汤诰》嗟尔万方有衆[音zhòng],明听予一人诰。又二人,父母也。《诗·小雅》明发不寐,有怀二人。又左人,中人,翟国二邑。又官名。《周礼》有庖人,亨人,浆人,凌人之类。又枫人,老枫所化,见《朝野佥载》。又蒲人,艾人,见《岁时记》。又姓。明人杰。又左人,闻人,俱复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如延切,音然。《刘向·列女颂》望色请罪,桓公嘉焉。厥后治内,立为夫人。
自自:《未集下·自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韵》从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慎不败也。〈疏〉自,由也。《书·汤诰》王归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诗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〈传〉自,从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广韵》用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天秩有礼,自我五礼,有庸哉。〈传〉自,用也。《诗·周颂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〈传〉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义》自彼者,近数昔日之辞。又自然,无勉强也。《世说新语》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,渐近自然。又《集韵》己也。《正韵》躬亲也。《易·乾卦》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又《五音集韵》古文鼻字。注详部首。◎按说文作鼻本字。
扰扰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玉篇》于救切,音宥。福也。◎按《说文》□字,重文作抭。《正字通》牵引扰字,谓与揄通,改周礼为舂扰,误。(扰)《唐韵》而沼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尔绍切,□音绕。《说文》烦也。《广韵》乱也。《书·胤征》俶扰天纪。《前汉·曹参传》以齐狱市为寄,慎勿扰也。又驯也,顺也,安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扰而毅。〈注〉驯扰而果毅。又《周官》司徒掌邦敎,敷五典,扰兆民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佐王安扰邦国。〈注〉扰亦安也。言饶衍之。又《夏官·职方氏》河南曰豫州,其畜宜六扰。〈注〉马牛羊豕犬鸡。〈疏〉六扰,与尔雅六畜,周礼六牲,一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董父实甚好龙,乃扰畜龙。〈疏〉顺龙所欲而畜养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如招切,音饶。义同擽。《周礼·六扰释文》徐邈,刘昌宗读饶。《前汉·高帝纪赞》刘累学扰龙。〈注〉师古又读饶。又《集韵》乃老切,音恼。亦烦也。又叶忍九切,柔上声。《李尤平乐观赋》飞丸跃刃,沸渭回扰。巴渝隈一,踰眉相受。本从□。《说文》作□。又□。(扰)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董父实甚好龙,乃扰畜龙。〈注〉顺龙所欲而畜养之。)谨照原书注改疏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