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wǎng huī huī,shū ér bù shī成语简拼:TWHHSEB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
成语解释
意思是天道公平,作恶就要受惩罚,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,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。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。
成语造句
(1)打开本子,上面写着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几个大字。
(2)东城高级中学的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。
(3)葛叔叔给他的外甥和小儿子介绍了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的历史故事。
(4)欢欢写不出成语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,导致期末考试才97分。
(5)小侃不会写成语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去往克山县西建乡中学的面包车上,卓梵叔叔给欣弋和付江讲了『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老子》第七十三章:『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恢恢恢恢:1、宽阔广大的样子。《老子》:『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』2、很宽绰的样子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『恢恢然,广广然,昭昭然,荡荡然,是父兄之容也。』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网网:wǎng(1)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:一张网;鱼网。(2)象网的东西:蜘蛛网;电网。(3)象网一样的组织或系统:宣传网;交通网;灌溉网。(4)用网捕捉:网着了一条鱼。(5)象网似的笼罩着:眼里网着红丝。
恢恢:huī 1、<形>宽广;广大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『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。』2、<动>发扬;扩大。《出师表》:『恢弘志士之气。』3、<动>收复;恢复。顾炎武《东明见闻录》:『就西粤恢中原,则一隅甚大。』4、<形>通『诙』,说话有趣,引人发笑。王充《论衡·本性》:『恢谐剧谈,甘如饴蜜。』[恢恢] (1)宽阔广大的样子。(2)很宽绰的样子。[恢奇] (1)壮伟特出。(2)指语言恣肆奇妙。(3)指治国奇策。
疏疏:shū 1、<动>疏导;疏通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『疏之欲其通。』2、<动>分;分散。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『上裂地而王之,疏爵而贵之。』3、<动>疏远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王怒而疏屈平。』[又] 〈名〉疏远的人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『疏不间亲,还是莫说罢。』4、<形>稀疏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『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。』5、<形>少;稀少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『妾久疏谈笑。』6、<形>粗疏。《史记·范雎列传》:『其于计疏矣。』7、<名>粗糙的米。韩愈《山石》:『铺床拂席置羹饭,疏粝亦足饱我饥。』8、<动>分条陈述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敢竭鄙怀,恭疏短引。』9、<名>给皇帝的奏议。如《论积贮疏》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10、<名>古书注释的一种。不仅注释古书原文,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。11、〈名〉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志诚张主管》:『今日是员外生辰,小道送疏在此。』[疏狂] 狂放不羁的样子。[疏俗] 远方风俗。
而而:ér 1、<名>颊毛;胡须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:『深其爪,出其日,作其鏻之而。』2、<代>通『尔』你,你的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『而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』3、<动>通『如』。好像《察今》:『军惊而坏都舍。』4、<连>1.表并列关系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苟粟多而财有余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黑质而白章。』2.表相承关系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『扁鹊望桓侯而还走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。』3.表示递进关系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,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。』4.表转折关系。《殽之战》:『吾见师出,而不见其入也。』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。』(5)表修饰关系。《劝学》:『吾尝终日而思矣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吾恂恂而起。』(6)表假设关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吾攻赵,旦暮且下,而诸侯敢救赵者,已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』《冯婉贞》:『诸君而有意,瞻余马首可也。』(7)表因果关系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。』(8)表时间、方位、范围的界限,相当于『以』。《祭妹文》:『今而后,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。』5、<助>表感叹语气,相当于『啊』『吧』。《论语·子罕》:『岂不尔思,室是远而。』《论语·微子》:『已而!已而!今之从政者殆而!』6、词缀,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。《口技》:『俄而,百千人大呼。』《醉翁亭记》:『已而,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。』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失失:shī 1、<动>丧失;失去。《班超告老归国》:『尚后竟失边和。』2、<动>迷失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至阴陵,迷失道。』3、<动>错过;耽误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』4、<名>过错;过失。《柳毅传》:『帝知其冤而宥其失。』5、<动>忍不住;禁不住。杜甫《远游》:『似闻胡骑走,失喜问京华。』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网网:《未集中·网字部》《广韵》文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文纺切,□音纲。《说文》庖牺所结绳以渔。从冂,下象纲交文。〈注〉今经典变隷作罒。《玉篇》罗罟总名。亦作□、罔、□、□。《广韵》与纲同。《篇海》网字有三伪:本作网而伪作□,亦作冈而又伪作□,又亦作□而伪作罒。罒乃横目,惟睾眔睘等字从之,其他但属罗纲义者,□系□字下横画,不连两旁。(纲)《广韵》文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文纺切,□音罔。《说文》本作网。或作□,隷省作□。今文从糸作纲。《易·系辞》作结绳而为□罟,以佃以渔。《朱子·本义》□,与纲同。《书·盘庚》若纲在纲。《诗·邶风》鱼纲之设。又《楚辞·招魂》纲户朱缀。〈注〉纲户,绮文缕也。
恢恢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苦回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枯回切,□音魁。《说文》大也。从心灰声。《韵会》谓志大也。又《增韵》大之也。又《玉篇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苦虺切。《集韵》大也。一曰恢恑,谲怪。又叶空胡切,音枯。《道藏歌》五老监□戒,心端情自恢。身度水火官,名入九龙庐。或作□。
疏疏:《午集上·疋字部》《唐韵》所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山於切《正韵》山徂切,□音梳。《说文》通也。本作□。今作疏。《礼·乐记》清庙之瑟,朱弦而疏越。〈注〉越,瑟底孔也。画疏之,使声迟也。〈疏〉疏,通也。使两头孔相连而通,孔小则声急,孔大则声迟。《经解》疏通知远。又远也。《诗·大雅》予曰有疏附。〈传〉率下亲上曰疏附。〈笺〉疏附,使疏者亲也。《礼·曲礼》夫礼者,所以定亲疏。又麤也。《诗·大雅》彼疏斯粺。〈笺〉疏,麤也。谓粝米也。《礼·玉藻》客飧,主人辞以疏。〈注〉飧者,美主人之食也。疏之言麤也。又《郊特牲》疏布之尚,反女功之始也。又分也。《孟子》禹疏九河。《史记·黥布传》疏爵而贵之。又稀也。《谷梁传·隐八年》庚辰大雨雪。〈传〉志疏数也。〈疏〉远者为疏,近者为数也。《礼·祭义》祭不欲疏,疏则怠,怠则忘。《楚辞·九歌》疏缓节兮安歌。〈注〉使曲节希缓,而安音清歌。又治也。《谢灵运·登石门最高顶诗》疏峰抗高馆,对岭临回溪。〈注〉疏治也。又刻也。《礼·明堂位》疏屛,天子之庙饰也。〈疏〉疏,刻也。屛,树也。谓刻於屛树,为云气蛊兽也。〈又〉殷以疏勺。〈注〉疏,通刻其头。《后汉·梁冀传》窗牖皆绮疏青琐。〈注〉镂为绮文也。又画也。《管子·问篇》大夫疏器。〈注〉疏,饰画也。《何晏·景福殿赋》罗疏柱之汨越。〈注〉疏柱,画柱也。又彻也。《晋语》公伐原,令以三日之粮,三日而原不降,公令疏军而去之。〈注〉蔬,彻也。又布也。《楚辞·九歌》疏石兰兮为芳。〈注〉疏,布□也。又大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方州部家,三位疏成。〈注〉疏,大也。又菜也。与蔬同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以九职任万民,八曰臣妾,聚敛疏材。〈注〉疏材,百草根实可食者,疏不熟曰馑。《释文》菜也。又《地官·委人》凡疏材木材。凡畜聚之物。注疏材,草木有实者。又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子佩疏揖,北面立於殿下。〈注〉疏,徒跣也。又扶疏,枝叶盛貌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见小勿用,以我扶疏。〈注〉秋木扶疏而大,故可用。又《正韵》渠疏杷也。又疏跃,布散也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,百事之茎叶条枝,皆本于一根,而条循千万也。又疏疏,衣服盛貌。《韩诗外传》子路盛服见孔子,孔子曰:由,疏疏者何也。又《扬子·太□经》谷不谷,失疏数。〈注〉疏数,不平也。又姓。汉疏广,疏受。又国名。《潜夫论》捿疏猗姓。《路史》夏世侯伯也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贰负之臣曰危,危与贰负杀窫窳,帝乃梏之疏属之山。〈注〉按文中子云:疏属之南,汾水之曲,即斯山也。又鸟名。《礼·曲礼》雉曰疏趾。〈疏〉雉肥则两足开张,趾相去疏也。又兽名。《山海经》带山有兽,焉其状如马。一角有错,其名曰□疏。又《韵会补》与梳通。扬雄,头蓬不暇梳。又《集韵》孙租切,音苏。粗也。又《广韵》所助切《正韵》所故切,□音数。条□也。《扬雄·解嘲》独可抗疏时道是非。又记注也。又《韵补》叶山宜切,音诗。《刘章·耕田歌》深耕穊种,立苗欲疏。非其种者,锄而去之。考证:(《周礼·天官·大冢宰》)谨照原文省冢字。(《地官·稍人》疏材木材。〈注〉凡畜聚之物,瓜瓠葵芋御冬之具。)谨按此委人非稍人。凡畜聚之物乃经文非注文。瓜瓠葵芋御冬之具乃畜聚之物四字之注非疏材二字之注。谨照原文改为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。凡畜聚之物。注疏材,草木有实者。(《礼·檀弓》雉曰疏趾。)谨照原书檀弓改曲礼。
而而:《未集中·而字部》《广韵》如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人之切,□音栭。《正韵》如支切,音儿。《说文》颊毛也。〈注〉臣铉等曰:今俗别作髵,非是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梓人》作其鳞之而。〈注〉之而,颊□也。又《玉篇》语助也。《诗·齐风》俟我於着乎而。又《书·洪范》而康而色。〈传〉汝当安汝颜色。又《诗·小雅》垂带而厉。〈笺〉而亦如也。又《诗·大雅》子岂不知而作。〈笺〉而,犹与也。又《礼·檀弓》而曰然。〈注〉而,犹乃也。又《韵会》因辞,因是之谓也。《论语》学而时习之。又《韵会》抑辞,抑又之辞也。《论语》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。又《韵会》发端之辞也。又《集韵》奴登切,音能。《易·屯卦》宜建侯而不宁。《释文》郑读而曰能,能犹安也。考证:(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梓人》其鳞之而。)谨照原文其上增作字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失失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式质切,音室。得之反。《说文》纵也。一曰错也,过也,遗也。《书·泰誓》时哉弗可失。《杜甫诗》虽乏谏诤资,恐君有遗失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弋质切。与□同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自失而走。《荀子·哀公篇》其马将失。《六书本义》与佚轶通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式吏切《正韵》式至切,□音试。《应桢华·林园集诗》示武恐荒,过亦为失。凡厥羣后,无懈于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