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uí shēng fù hè
成语注音:ㄙㄨㄟˊ ㄕㄥ ㄈㄨˋ ㄏㄜˋ成语正音和,不能读作『hé』。
成语简拼:SSFH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随聲坿咊成语辨形附,不能写作『符』。
歇后语:瞎子看灶火;瞎子跟着笑成语谜语伴唱
成语英文:echo what others say成语日文付和(ふわ)する,人(ひと)のしり馬(うま)に乗[音chéng](の)る成语法文suivre aveuglément l'opinion générale成语德文anderen nach dem Mund reden
成语解释
和:声音相应。自己没有主见,别人怎么说,就跟着怎么说。
成语释义
自己没有主见,只迎合他人的意见。#语本汉·刘歆〈移让太常博士〉。
[成语辨析]
见『人云亦云』(809页)。
成语用法
一、[义]自己没有主见,只迎合他人的意见。[类]用在『毫无主见』的表述上。[例](1)他遇事总是反覆思考,不轻易随声附和。(2)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,用不着随声附和。(3)习惯随声附和别人言论,会成为缺乏主见的人。(4)随声附和上级的意见,正是老王一路升官的诀窍。(5)听到有人随声附和自己的意见,他不免自鸣得意起来。(6)我们公司向来是经理发言之後,与会者无不随声附和。(7)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意见,不宜随声附和,做个盲从者。(8)这个观点明明是错误的,真不明白为什麽有许多随声附和的人?。二、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没有主见。
近义词
附和随声、随声趋和、随声响和、同声附和、人云亦云、一犬吠形、百犬吠声、吠影吠声、拾人牙慧、拾人涕唾、鹦鹉学舌、应声虫、一犬吠形,百犬吠声、与世偃仰、与世俯仰、随者唱喁、逢场作戏、随俗应酬、矮人看戏、矮子看戏、侏儒看戏、随波逐流、见风使舵
反义词
独排众议、独具匠心、独出心裁、各抒己见
关联成语
同声附和、随声趋和、随声响和、附和随声
成语接龙
随声附和→和风细雨→雨沐风餐→餐风茹雪→雪天萤席→席地而坐→坐以待旦→旦暮入地→地大物博→博学多闻→闻风远扬→扬清抑浊→浊质凡姿→姿意妄为→为法自弊→弊絶风清→清净寂灭→灭此朝食→食日万钱→钱可通神→神区鬼奥→奥援有灵→灵牙利齿→齿白唇红→红情绿意
成语示例
(1)《三侠五义·第一〇〇回》:『若是沈仲元尤难,自己先担个从奸助恶之名,而且在奸王面前还要随声附和,逢迎献媚,屈己从人,何以见他的侠义呢?』
(2)《醒世姻缘传·第九四回》:『一个刑厅做了主张,堂上知府也就随声附和,不时批下状词,又有周相公用心料理,都应得过上司的心。』
(3)《封神演义·第一一回》:『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,实非本心;若不分皂白,玉石俱焚,是有功而与无功同也,人心未必肯服。』
(4)《近十年之怪现状·第八回》:『众人也有随声附和的,说得薇园心中没了主意,究不知他是甚麽葫芦卖甚麽药。』
(5)放翁(陆游)晚年有得,非随声附和以道学为名高者矣。▲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六
(6)宋·魏了翁〈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〉:『人至於忠忱体国,真实任事,则图惟国事之济,言虑所终,事惟其是,而岂肯随声附和,以侥幸万一乎!』
(7)这个观点明明是错误的,真不明白为什麽有许多随声附和的人?
(8)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意见,不宜随声附和,做个盲从者。
(9)我们公司向来是经理发言之後,与会者无不随声附和。
(10)听到有人随声附和自己的意见,他不免自鸣得意起来。
(11)随声附和上级的意见,正是老王一路升官的诀窍。
(12)习惯随声附和别人言论,会成为缺乏主见的人。
(13)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,用不着随声附和。
(14)他遇事总是反覆思考,不轻易随声附和。
(15)…位磕头,然后拈阄决定,最是公平不过。』许多人随声附和。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(16)…好了。否则就算是我赢了,也不能独活。』七八人随声附和。韦小宝笑道:『好!小姑娘,你先掷!』将骰盆向那…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(17)…开通了不少。』一个小和尚胡言乱语,两个老和尚随声附和,倒似是和葛尔丹有意的过不去。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(18)…暗骂他无耻,当众谄谀,无所不用其极,但也只得随声附和。康熙道:『韦小宝,你到过云南,你倒说说看:这件…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(19)…时去拆了冯锡范的伯爵府。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成语造句
(1)“好,好!我们来建堡垒”另一个男孩爱德华随声附和着。
(2)“是啊,一样,”马修随声附和,脸上笑意隐约。
(3)打开练习本,第二页赫然是“随声附和”几个大字。
(4)当唱诗班起立唱歌时,人们也随声附和,教堂就充满了圣歌的音乐。
(5)当有一个人说这种改变是一个坏主意时,其他人通常会随声附和。
(6)东湖高中的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随声附和”。
(7)对他们的意见要加以分析,不要随声附和。
(8)范妮话很少,只是偶尔对这句话那句话表示同意,听到恭维丝毫没有流露出感激之情,听他夸奖北安普敦郡也不去随声附和。
(9)丰丰写不出成语“随声附和”的拼音。
(10)谷叔叔给斐斐和他的同学介绍了“随声附和”的历史典故
(11)关于朴的撤职只是在国家新闻机构的一个简短的声明中提到,这个机构是按照朝鲜国民议会的决议做出的。该议会被认为是“橡皮图章”式的议会(随声附和)。
(12)假如凯尔同意,核心会议的多数人会随声附和。
(13)来宾们纷纷点头,像回音一样随声附和着。
(14)令人感到惊异的是:许多进步人士、甚至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也对这些说法随声附和。
(15)每逢听到这样的声音,我便也随声附和一番,觉得很是同情和理解,因为有时我也有同样的感觉。
(16)你很害怕,不知道该说什么以及该怎么说,所以,为了避免引起任何争议,你很可能随声附和或者赞同任何正在谈论的内容。
(17)让我们实事求是地看看这位超级明星是怎样在一夜之间声名扫地的,而不是忙不迭地加入教条的动物权利队伍,去随声附和伤害动物就是无以复加的堕落。
(18)顺顺不会写成语“随声附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19)他的讲话真荒唐,但有很多人随声附和。
(20)他们随声附和他们领导人的每句话。
(21)危险在于许多经理人仅仅想中流砥柱,随声附和。
(22)一个大臣站起支持,其他的大臣随声附和。
(23)一个微博客鉴于威胁随声附和地表示对贩毒集团的蔑视。
成语出处
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十一回:『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,实非本心。』
成语典源
#汉·刘歆〈移让太常博士〉(据《文选·卷四三·书下》引)往者缀学之士,不思废绝之阙,苟因陋就寡,分文析字,烦言碎辞,学者罢老,且不能究其一艺,信口说而背传记,是末师而非往古。至於国家将有大事,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,则幽冥而莫知其原。犹欲保残守缺,挟恐见破之私意,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。或怀疾妒,不考情实,雷同相从,随声是非,抑此三学,以《尚书》为不备,谓左氏不传《春秋》,岂不哀哉典故或见於汉·应劭《风俗通义·卷二·正失》。(2)保残守缺:固守旧有的事物或思想,而不知改进变通。(3)见破:看出。(4)亡:音ㄨˊ,没有,同『无』。(5)疾妒:同嫉妒。(6)情实:真相。(7)雷同:雷发声时,无物不回应。此指表现的行为和别人相同,即附和别人说法。[参]汉·应劭《风俗通义·卷二·正失》世之毁誉,莫能得实,审形者少,随声者多,或至以无为有。故曰:『尧、舜不胜其善,桀、纣不胜其恶。』
成语典故
『随声附和』的意思就是自己没有主见,只迎合他人的意见。随声,就是跟着别人的声音。汉代刘歆〈移让太常博士〉:『或怀疾妒,不考实情,雷同相从,随声是非。』这里的『雷同相从,随声是非』就是别人说什麽,跟着他说,不考究真相,可见原本『随声』已有『附和』的意思。另外应劭的《风俗通义·卷二·正失》:『审形者少,随声者多。』意思也是说考竟实情的人少,随声唱和者多。後来『随声』之後,加上『附和』就成为『随声附和』的成语。出现这句成语的文献如宋·魏了翁〈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〉:『人至於忠忱体国,真实任事,则图惟国事之济,言虑所终,事惟其是,而岂肯随声附和,以侥幸万一乎!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附和附和:[fùhè] 随着别人说或做。点头附和。
随随:suí 1、<动>跟随;跟从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』2、<动>沿着;顺着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四角龙子幡,婀娜随风转。』3、<动>听凭;任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『随安陵氏而亡之。』4、<副>随即;接着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染此者十不一二,或随有瘳。』[随辈] 随同众人。
声声:shēng 1、<名>声音。《劝学》:『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』2、<名>乐曲;乐声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。』3、<名>口音。《大铁椎传》:『与人罕言语,语类楚声。』4、<动>声称;宣布;宣扬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吾之行为士先者,为之声义。』5、<名>名声;声誉;声望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,声闻邻国。』6、<动>宣扬;鼓舞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金鼓以声气也。』7、<名>声势;声气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声盛致志,鼓儳也。』8、<量>表声音发出的次数。《琵琶行》:『转轴拨弦三两声。』
附附:fù 1、<动>附着。《谋攻》:『将不胜其忿,而蚁附之。』2、<动>靠近;贴近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『又有一石,不附山,杰然特起。』3、<动>依附。《信陵君窃符求赵》:『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,以公子之高义。《六国论》:『齐人勿附于秦。』』4、<动>归附;归顺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耳。』5、<动>捎;寄。《石壕吏》:『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』[附益] 增益。
和和:hé 1、<形>音乐和谐;协调。《察传》:『正六律,和五声,以通八风。』[又] 协和;和睦。《季氏将伐颛臾》:『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』2、<动>和好;交好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明年,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。』3、<形>温和;暖和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4、<形>和悦;谦和。《信陵君窃符求赵》:『微察公子,公子颜色愈和。』5、<介>连带;连同。杜荀鹤《山中寡妇》:『时挑野菜和根煮。』6、<介>与;跟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。』7、<连>与;和。岳飞《满江红》:『八千里路云和月。』hè 1、<动>应和;跟着唱;跟着吹奏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荆轲和而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』2、<动>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。白居易《初冬早起寄梦得》:『诗成遣谁和?』huò<动>混合;揉合。《活板》:『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冒之。』
随随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遀追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旬为切,音隋。《广韵》从也,顺也。《书·禹贡》随山刊木。《易·□象》随风巽,君子以申命行事。《诗·大雅》无纵诡随。〈传〉诡,人之善。随,人之恶者。又易卦名。又《易·咸卦》咸其股,执其随往吝。〈注〉随,谓趾也。〈疏〉腓动,则足随之,故谓足为随。又《艮卦》艮其腓,不拯其随。又《仪礼·乡射礼》其间容弓,距随长武。〈注〉距随者,物横画也。始前足至东头为距,后足来合而南面为随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翼侯奔随。〈注〉随,晋地。又国名。汉为县。《左传·桓六年》楚武王侵随。〈注〉随国,今义阳随县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南阳郡随县。〈注〉故厉国也。《韵会》晋置随郡,齐攺为州。《正韵》亦作隋。详前隋字注。又西随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牂牁郡西随县。又沙随,地名。《春秋·成十六年》会于沙随。〈注〉宋地,梁国宁陵县北有沙随亭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随侯之后,汉有博士随何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有诏捕太医令随但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随巢子六篇。〈注〉墨翟弟子。又《正韵》亦作遗。《诗·小雅》莫肯下遗。〈笺〉遗,读曰随。〈疏〉随从於人,先人后己,以相□下之义也。又《集韵》古通追。《屈原·离骚》背绳墨以追曲。〈注〉追,与随通。又《唐韵正》古音旬禾反。《论语》季随,季騧。《杨慎曰》大理董难曾见宋人小说,周有八士,命名八人而四韵。季随、季騧,随,旬禾反,騧,乌戈反,一韵也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音声相和,先后相随。《管子·白心篇》人不倡不和,天不始不随。《易林》宫商既和,声音相随。《马融·广成颂》鲂鱮鱏鯿,鰋鲤鱨魦。乐我纯德,腾跃相随。《顾炎武曰》随字自素问天元纪大论,知迎知随,气可与期,始入之韵。又《史记·天官书》前列直斗口三星,随北端兑。〈注〉索隐曰:随,他果反。又与椭通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闚面於盘水则员,於杯则随,面形不异,其故有所员,有所随者,所自闚之异也。《吕大临曰》随,当读椭,圜而长也。《正字通》俗作随。
声声:《丑集中·士字部》《字汇》同□。《正字通》俗声字。(声)(古文)殸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书盈切《正韵》书征切,□圣平声。《说文》音也。《书·舜典》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〈传〉声谓五声,宫商角徵羽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声色。〈注〉声谓乐也。又凡响曰声。《张载·正蒙》声者,形气相轧而成。两气者,谷响雷声之类。两形者,桴鼓叩击之类。形轧气,羽扇敲矢之类。气轧形,人声笙簧之类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习而不察耳。《韵会》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。又声敎。《书·禹贡》东渐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声敎,讫于四海。《左传·文六年》树之风声。〈注〉因土地风俗,为立声敎之法。又声誉。《孟子》故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。〈注〉声闻,名誉也。又宣也。《孟子》金声而玉振之也。〈注〉声,宣也。又《諡法》不生其国曰声。〈注〉生于外家。《春秋·经传集解》继室以声子,生隐公。〈注〉声,諡也。又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尸羊切,音商。《韩愈·赠张籍诗》娇儿未绝乳,念之不能忘。忽如在其侧,耳若闻啼声。
附附:《戌集中·阜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符遇切,音驸。《玉篇》依也,近也,着也。《广韵》寄附。《集韵》托也。《易·剥卦》山附于地。《礼·乐记》附亲万民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其附于□者,归于士。〈注〉附,丽也。《孟子》附於诸侯曰附庸。又《玉篇》附,益也。《论语》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为之聚敛,而附益之。《前汉·诸侯王表》设附益之法。〈注〉封诸侯过限,曰附益。◎按《说文》附益作坿字,泥。又《广韵》姓也。晋有附都。又转附,山名。《孟子》吾欲观於转附朝儛。又附耳,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毕曰罕车,其大星旁小星为附耳。又高附,国名。《后汉·西域传》高附国,在大月氏西南,亦大国也。又附子,药名。《前汉·外戚传》即捣附子,齎入长定宫。又与祔通。《礼·亲记》大夫附于士。〈注〉附,读为祔,祔祭也。又《唐韵》符又切《集韵》扶富切,□音覆。《说文》附娄,小土山也。又《夏侯惠·景福殿赋》曾栌外关,榱桷内附。或因势以连接,或邪诡以盘构。又《集韵》薄口切,音瓿。《玉篇》附娄,今作培。《集韵》或作□。又与胕通。亲戚曰肺附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臣幸托肺附。又《集韵》芳无切,音敷。古孚字。卵孚也。注详子部四画。又叶音府。《诗·大雅》予曰有疏附,予曰有先后,予曰有奔奏,予曰有御侮。后叶下五反,奏叶宗五反。考证:(《前汉·刘向传》臣幸托肺附。)谨照原文幸托改幸托。
和和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(古文)咊龢《广韵》《正韵》户戈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胡戈切,□音禾。《广韵》顺也,谐也,不坚不柔也。《书·尧典》协和万邦。又《舜典》律和声。《易·乾卦》保合太和。《中庸》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又《书·尧典》乃命羲和。〈注〉羲氏,和氏,主历象授时之官。又《诗·小雅》和鸾雝雝。〈传〉在轼曰和,在镳曰鸾。〈疏〉和,亦铃也,以其与鸾相应和,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。《广韵》本作鉌。又《尔雅·释乐》大笙谓之巢,小笙谓之和。〈注〉和,十三簧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以旌为左右和之门。〈注〉军门曰和,今谓之垒门,立两旌以为之。《战国策》与秦交和而舍。又《諡法》不刚不柔曰和。又和夷,地名。《书·禹贡》和夷底绩。又云和,地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云和之琴瑟。又《广韵》州名,在淮南,汉属九江郡,齐为和州。又《韵会》西和州,秦蒙恬筑长城始此,唐为岷州,宋攺西和州。又《广韵》姓也。本自羲和之后,一云卞和之后,晋有和峤。又《正字通》养和,今之靠背也。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,号曰养和。又《松陵集》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,有乌龙养和,桐庐养和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胡卧切,禾去声。《广韵》声相应。《易·中孚》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又《尔雅·释乐》徒吹谓之和。又《集韵》调也。《礼·檀弓》竽笙备而不和。又《礼运》五味,六和,十二食,还相为质也。〈注〉春多酸,夏多苦,秋多辛,冬多咸,加以滑甘,是谓六和。又《礼器》甘受和。《释文》和,户卧反。《周礼·天官》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