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ǐ yě míng mù
成语简拼:SYMM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死也瞑目
成语解释
瞑目:闭上眼睛。指死后无所牵挂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近义词
死亦瞑目
反义词
死不瞑目
成语示例
(1)要是那一次多有一千精兵前去,截断敌人救兵,活捉老憨这个鞑子,死也瞑目。▼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三卷第二十六章
(2)…李走,就是饭食少两餐也罢,我只要到父亲跟前,死也瞑目!』马二先生道:『这也使得。你今晚且在我这里住一…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(3)…与老师父。有幸遇着个后来的才人替我流传了,我死也瞑目!』老和尚双手接了,见他一丝两气,甚不过意,连忙…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(4)…下的家私是靠不住的了!大相公,你听信我言,我死也瞑目!』杜少卿流泪道:『老伯的好话,我都知道了。』忙…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(5)…无儿无女,将谁倚靠?怎生寄得一信与他,使我死也瞑目?』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6)…不吝惜。』宜春方才收泪谢道:『若得如此,孩儿死也瞑目。』刘公即时写个寻婿的招帖,粘于沿江市镇墙壁触眼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死也瞑目”几个大字。
(2)蒙蒙写不出成语“死也瞑目”的拼音。
(3)倩倩不会写成语“死也瞑目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兴化中学的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死也瞑目”。
(5)蕴妍大哥哥给雨舲和心燚讲了“死也瞑目”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七回:『泰山可怜见林冲,依允人,便死也瞑目!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瞑目瞑目:[míngmù] 闭上眼睛,多指人死时无所牵挂。死不瞑目。
死死:sǐ 1、<动>死亡;失去生命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。』[又] <动为动>为……而死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?』2、<名>死去的人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先生之恩,生死而骨肉也。』3、<形>坏死的;失去知觉的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去死肌,杀三虫。』4、<形>拼死;竭尽全力的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『越使死士挑战。』5、<动>丧失;消失。《荀子·大略》:『流言止焉,恶言死焉。』6、<名>通『尸』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『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。』
也也:yē 1、<语助>用于句末。1。表判断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此世所以不传也。』2.表疑问或反问,前面常有『安』、『何』等与它相配合。《马说》:『安求其能千里也?』3.表感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苛政猛于虎也。』4.表祈使,常与『无』、『不』等呼应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也。』5.表示陈述或解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吾所以此者,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』2、<助>语气助词,用于句中。1.表判断。《黔之驴》:『虎见之,庞然大物也,以为神。』2.表陈述或解释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』3.表语气停顿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,欲人之无惑也难矣。』3、<助>语气助词,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,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,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,谗谄之蔽明也,邪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,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』
瞑瞑:míng 1、<动>闭(眼睛)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则我这双儿鹘鸰也似眼中睛,应不瞑。』《狼》:『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』2、<形>视觉不清。《晋书·山涛传》:『臣耳目聋瞑,不能自励。』
目目:mù 1、<名>眼睛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张目叱之。』2、<动>年;看待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旦日,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』3、<动>递眼色;使眼神。《鸿门宴》:『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。』4、<名>网孔。《韩非子·外储右下》:『善张网者,引其纲,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。』5、<名>行列;条目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北驱予并往,而不在使者之目。』[目论] (1)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。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,无自知之明。(2)肤浅之论。
死死:《辰集下·歹字部》《广韵》息姊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想姊切,□斯上声。《白虎通》死之言澌,精气穷也。《释名》死者,澌也,若冰释澌然尽也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。《关尹子·四符篇》生死者,一气聚散耳。《礼·曲礼》庶人曰死。《礼·檀弓》君子曰终,小人曰死。又《周礼·天官·疾医注》少曰死,老曰终。又《山海经》有不死国,在南海大荒中。《郭璞赞》赤泉驻年,神木养命。禀此遐龄,悠悠无竟。又圆丘山有不死树。《郭璞赞》万物暂见,人生如寄。不死之树,寿蔽天地。又《山海经》流沙之东,黑水之间,有不死山。又《刘孟会云》祖州海岛产不死草,一株可活一人。又姓。自、死、独、膊,代北四姓也。见《氏族略》。又叶息利切,音四。《宋玉·九辩》愿徼□而有待兮,泊莽莽与埜草同死。叶上至。《说文》从人作□。又□,同。
也也:《子集上·乙字部》《唐韵》羊者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以者切,□音野。语已辞。《说文徐注》语之余也。凡言也,则气出口下而尽。《玉篇》所以穷上成文也。《广韵》语助之终。柳宗元曰:决辞也。又发语辞。《岑参诗》也知乡信曰应疎。又姓。明也伯先。又《刘攽曰》词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读。《杜甫诗》青袍也自公,是也。又《正韵》养里切,同迤。又《六书正伪》古文匜字。注详匚部三画。
瞑瞑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莫经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忙经切,□音溟。《说文》翕目也。《广韵》合目瞑瞑也。《后汉·马援传》甘心瞑目。《皇极经世》在水者不瞑,在风者瞑。〈注〉鱼在水,其目尽夜不瞑也。又《集韵》目不明也。《晋书·山涛传》臣耳目聋瞑,不能自励。又《吕览》瞑者,目无由接也。《汲冢周书》师旷曰:请使瞑臣往与之言。〈注〉无目故称瞑。又《春秋·繁露》民者,瞑也。瞑也者,名其别离分散也。又瞑瞑视,不审之貌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》酒食声色之中,则瞑瞑然。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其视瞑瞑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母迥切《正韵》莫迥切,□溟上声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莫定切,溟去声。义□同。又《广韵》莫贤切《集韵》民坚切《正韵》莫坚切,□麫平声。与眠通。《玉篇》寐也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据槁梧而瞑。又弓名。《唐书·南蛮传》永昌野桑生石上,其材上屈两向而下植,取以为弓,不筋漆而利,名曰瞑弓。又菜名。《本草纲目》瞑菜,一名睡菜,南海人食之思睡,故名。又盱瞑,与芊眠同。《张衡·南都赋》攒立丛骈,青丽盰瞑,杳蔼蓊郁于谷底,森□而刺天。李善读,□详盰眠二字注。又《广韵》莫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眠见切《正韵》莫见切,□音麫。瞑眩剧也。又愦乱也。《书·说命》若药不瞑眩,厥疾弗瘳。一作眠眩。互详眠字注。又《集韵》谟耕切,音萌。与□同。又叶武巾切,音旻。《楚辞·招魂》致命於帝,然后得瞑些,归来归来。往恐危身些。〈注〉瞑,卧也。《正字通》古无眠字,瞑即眠。今通用眠,正伪从瞑废眠,泥。考证:(《庄子·德充符》据高梧而瞑。)谨照原文高改槁。
目目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莫六切,音牧。《说文》人眼,象形,重童子也。《春秋元命苞》肝之使也。《韩诗外传》心之符也。《礼·郊特牲》气之清明者也。易说卦离为目。〈注〉南方之卦,主视。故为目。《书·舜典》明四目。〈注〉广四方之视,以决天下壅蔽。又《博雅》视也。凡注视曰目之。《史记·□丞相世家》□平去楚,渡河,船人疑其有金,目之。又动目以谕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范增数目羽击沛公。又含怒侧视也。《周语》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又《小尔雅》要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簭人掌三易,以辨九簭之名,四曰巫目。〈疏〉是要目之事。又见也。《公羊传·桓二年》内大恶讳,此其目言之何远也。〈注〉目,见也,斥见其恶也。又称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段,郑伯弟也。以其目君,知其为弟也。〈注〉谓称郑伯。又条目。《论语》请问其目。〈注〉条件也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校中秘书,各有条目。又节目。《礼·学记》善问者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。方氏曰:节则木理之刚,目则木理之精。又题目。《后汉·许劭传》曹操微时,常求劭为己目。〈注〉命品藻为题目。《晋书·山涛传》甄拔人物,各有题目,时称山公启事。又凡目。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师掌官成,以治凡。司掌官法,以治目。《公羊传·僖五年》一事而再见者,前目而后凡也。《春秋·繁露》目者,偏辨其事也。凡者,独举其事也。又科目。《旧唐书·懿宗纪》以宋震胡德融,考科目举人。《宋史·选举志》宋之科目有进土,有诸科,有武举,常选外又有制科,有童子举,而进士得人为盛。又黄目,周彝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郁尊用黄目。又晖目,鸩鸟也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晖目知晏。〈注〉晏,无云也。天将晏静,晖目先鸣。又比目,鱼名。不比不行。亦谓之鲽。见《尔雅·释地》。又横目,傅草别名。鬼目,苻草别名。俱见《尔雅·释草》。又海外有一目国,一目中其面而居。见《山海经》。又天目,山名。《元和地志》上有两峰,峰顶各一池,若天左右目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河目县,属幷[同并]州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目州隷陇右道。又姓。《潜夫论》目夷氏,子姓,宋微子后。又目宿,草名。通作□。《前汉·西城传》马耆目宿。《史记·大宛传》作苜蓿。又叶莫笔切,音密。《夏侯湛抵疑》心有穷志,貌有饥色。吝江河之流,不以跃舟船之檝。惜东壁之光,不以寓贫妇之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