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 sī liǎng qì
成语注音:ㄧ ㄙㄧ ㄌㄧㄤˇ ㄑㄧˋ
成语简拼:YSLQ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一絲兩氣
成语解释
指如同一根丝一般十分疲软,上气不接下气。也可形容人呼吸微弱,将要断气的样子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;指将要断气的样子
近义词
气息奄奄
成语接龙
1、一丝两气→气吞湖海→海涵地负→负险不臣→臣心如水→水中著盐→盐梅之寄→寄迹山林→林下高风→风鬟雾鬓→鬓乱钗横→横生枝节→节哀顺变→变化无常→常年累月→月貌花容→容光焕发→发植穿冠→冠盖相望→望岫息心→心照不宣→宣化承流→流言蜚语→语近指远→远至迩安
2、一丝两气→气义相投→投井下石→石火光阴→阴差阳错→错彩镂金→金碧辉映→映雪囊萤→萤窗雪案→案甲休兵→兵多将广→广厦万间→间不容瞬→瞬息之间→间见层出→出师不利→利深祸速→速战速决→决断如流→流连忘反→反间之计→计功补过→过从甚密→密云不雨→雨凑云集
成语示例
(1)那妇人被鞭的一丝两气。▲洪深《赵阎王》第六幕
(2)…我流传了,我死也瞑目!』老和尚双手接了,见他一丝两气,甚不过意,连忙到自己房里,煎了些龙眼莲子汤,拿…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(3)…不能报答夫人厚恩,来生当效犬马之报。』说罢,一丝两气,好伤感人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(4)…姐夫李大都到了。见秀童躺在板门上,六枫八伤,一丝两气,大哭了一场,奔到县前叫喊。知县相公正值坐堂,问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(5)…腹起来。勉强进场,一头想文字,一头泄泻,泻得一丝两气,草草完篇。二场三场,仍复如此,十分才学,不曾用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(6)…废寝忘餐,叫声:『二位贤姐,只为这冤家害的我一丝两气,七颠八倒。望二位可怜我孤身在外,举眼无亲,替我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(7)…/魏生由此不疑,连药也不肯吃。再过数日,看看一丝两气。魏公着了忙,自携铺盖,往楼上守着儿子同宿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“一丝两气”几个大字。
(2)荔湾区花地中学的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一丝两气”。
(3)莲莲写不出成语“一丝两气”的拼音。
(4)小昊不会写成语“一丝两气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于丁哥哥给韩谕和冉仪讲了“一丝两气”的故事。
(6)那妇人被鞭的一丝两气。见洪深《赵阎王》第六幕。
(7)勉强进场,一头想文字,一头腹泻,泻得一丝两气,草草完篇。
(8)寨中大小头领接着,引到宋江卧榻内,就床上看时,口内一丝两气。
(9)见秀童躺在板门上,七损八伤,一丝两气,大哭了一场,奔到县前叫喊。
(10)去往增城市英才学校的路途中,浚焱大哥哥给覆吝和颢晨讲了『一丝两气』的典故。
(11)原来那章字号,是牢狱中最吃苦的所在,看那刘麒时,已是一丝两气,那里还像个人形。
(12)随行军中,伏侍的伴当人等,禀知郡主琼英,引全灵到内里参见琼英已毕,直到邬梨卧榻前,只见口内一丝两气。
(13)你这几日为李大姐一丝两气,茶饭少进,行思坐想,梦断魂劳,岂不是痴心汉子。见明·无名氏《南牢记》第一折。
成语出处
元·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三折:『我才离了三朝五日,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一一:yī 1、<数>《狼》:『一屠晚归。』2、<连>一边;一面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』3、<形>同一;一样。《察今》:『古今一也。』4、<动>看作一样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』5、<动>统一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六王毕,四海一。』6、<动>专一。《劝学》:『用心一也。』7、<副>全;一概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』8、<副>一旦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,如姬必许诺。』9、<副>才;刚刚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初一交战,操军不利。』10、<副>初次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一鼓作气。』[一旦] (1)有一天。(2)一时;忽然。(3)形容时间很短。[一何] 多么。[一力] (1)协力。(2)竭力。[一体] 关系密切,如同一个整体。一样,相同。[一昨] 前些日子。
丝丝:sī 1、<名>蚕丝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此织生自蚕茧,成于机杼。一丝而累,以至于寸。』2、<名>丝织品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近岁风俗尤为侈靡,走卒类士服,农夫蹑丝履。』3、<名>像丝的西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素蟫灰丝时蒙卷轴。』4、<名>古代八音(金石丝竹匏土革木)之一,即弦乐。《琵琶行》:『终岁不闻丝竹声。』5、<量>旧时的长度和重量的微小单位,为千分之一分。如十忽为一丝,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厘。
两两:liǎng 1、<形>成双的;成对的。《卖炭翁》:『两鬓苍苍十指黑。』2、<数>二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陈胜佐之,并杀两尉。』3、<副>双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为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孤与老贼势不两立。』4、<量>重量单位。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,十六为一斤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:『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。』5、<量>双,用于鞋袜等。《诗经·南山》:『葛屦五两。』liàng<量>通『辆』用于车辆,车一乘为一辆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『卤马牛羊十余万头,车四千余两。』[两端] (1)事物的两头;两方面。(2)模棱两可;观望不定。[两舌] 言语反覆;搬弄是非。[两曜] 日和月。[两造] 指诉讼双方,即原、被告。
气气:qì 1、<名>云气;空气。《鸿门宴》:『吾令人望其气,皆龙虎,成五采。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屋极有窗以达气。』2、<名>气候;天气。《采草药》:『此地气之不同也。』3、<名>景象;景色。《饮酒》:『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』4、<名>气息;呼吸。《陈情表》:『但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。』5、<名>气味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矢溺皆闭其中,与饮食之气相薄。』6、<名>中医指责的元气。《柳毅传》:『闻子之说,气血俱动。』7、<名>气势;气概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。』[又] 使气;任性;使性子。《周处》:『周处年少时,凶强侠气,为乡里所患。』8、<名>气节;志气。《出师表》:『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宏志士之气。』
一一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弌《唐韵》《韵会》於悉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益悉切,□漪入声。《说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《广韵》数之始也,物之极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广韵》同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□政,其极一也。《史记·儒林传》韩生推诗之意,而为内外传数万言,其语颇与齐鲁间殊,然其归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颜延之·庭诰文》选书务一不尚烦密。《何承天·答颜永嘉书》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韵》纯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下之动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又均也。《唐书·薛平传》兵铠完砺,徭赋均一。又诚也。《中庸》所以行之者,一也。又正一。《唐书·司马承桢传》得陶隐居正一法,逮四世矣。又一一。《韩非子·内储篇》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。宣王悦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《韩愈诗》一一欲谁怜。《苏轼诗》好语似珠穿一一。又《星经》天一星,在紫微宫门外。太一星,在天一南半度。又太一,山名,即终南山。一名太乙。又三一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以太牢祀三一。〈注〉天一,地一,泰一。泰一者,天地未分元气也。又尺一,诏版也。《后汉·□蕃传》尺一选举。〈注〉版长尺一,以写诏书。又百一,诗篇名,魏应璩着。又姓,明一炫宗。又三字姓。北魏有一那娄氏,后改娄氏。又一二三作壹贰叄。《大学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《史记·礼书》总一海内。《前汉·霍光传》作总壹。《六书故》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,用壹贰叄以防奸易。又《韵补》叶於利切,音懿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藿蒳豆蔲,姜汇非一。江蓠之属,海苔之类。又叶弦鸡切,音兮。《参同契》白者金精,黑者水基。水者道枢,其数名一。
丝丝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息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新兹切,□音思。《说文》蚕所吐也。《急就篇注》抽引精茧出绪曰丝。《书·禹贡》厥贡漆丝。《诗·召南》素丝五紽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□妇化治丝枲。又《典丝》掌丝入而辨其物。《左传·隐四年》犹治丝而棼之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皆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丝木匏竹。〈注〉丝,琴瑟也。又《礼·缁衣》王言如丝。〈疏〉微细如丝。《五经文字》丝作□,伪。《韵会》俗作〈糹系〉,误。○按《说文》丝自为部,今倂入。
两两:《子集下·入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良奖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里养切,□良上声。《说文》再也。《易·系辞》兼三才而两之。又《玉篇》匹耦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之职》以九两系邦国之民。〈注〉两犹耦也,所以协耦万民,联系不散,有九事也。又《韵会》匹也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重锦三十两。〈注〉三十匹也。又车数曰两。《后汉·吴佑传》载之兼两。〈注〉车有两轮,故称两。又《玉篇》二十四铢为两。又《鸡林类事》四十曰麻两。又《史记·平准书》更铸四铢钱,其文为半两。又《南史·齐和帝纪》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,名曰假两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力让切《正韵》力仗切,□良去声《诗·召南》百两御之。
气气:《辰集下·气字部》《唐韵》去既切《集韵》丘既切,□音炁。《说文》云气也。象形。一曰息也。或作气、炁。又与人物也。今作乞。又《玉篇》去乙切《广韵》去讫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欺讫切,□音乞。《博雅》求也。一曰取也。或省文作乞。《徐官·古今印史》气,小篆本作气。气为火所化,其出必炎上,故象炎上之形。凡求乞者必於上,因借为求乞字。气、乞本同一字也。后世隷楷以二字易混,乃省一笔以别之。又《六书正伪》气,俗用气,乃禀气之气。云气必用气。○按天地人物之气虽别,而气、气字义实同,分属则泥矣,《正伪》之说非是。(气)(古文)《唐韵》去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类篇》丘既切,□音气。《玉篇》□也,息也。《文子·守弱篇》形者,生之舍也。气者,生之元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同气相求。《系辞》精气为物。《礼·月令》孟春之月,天气下降,地气上腾。又《祭义》气也者,神之盛也。〈注〉气谓嘘吸出入者也。又天气曰元气。《后汉·明帝纪》升灵台,望元气。〈注〉元气,天气也。又阴阳曰二气。《太极图说》二气交感,化生万物。又五气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炎帝修德振兵,治五气。〈注〉王肃曰:五气,五方之气。又《书·洪范·曰雨曰阳曰燠曰寒曰风注》雨木气,阳金气,燠火气,寒水气,风土气为五气。又《素问》寒热风燥湿,五气之聚也。寒生水,热生火,风生木,燥生金,湿生土。又六气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六气:阴阳风雨晦明也。又《庄子·逍遥游》乗[音chéng]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辨。〈注〉平旦为朝霞,日中为正阳,日入为飞泉,夜半为沆瀣,与天□地黄为六气。《王逸·楚辞注》《陵阳子明经》春食朝霞,日欲出时黄气也。秋食沦阴,日没已后赤黄气也。冬食沆瀣,北方夜半气也。夏食正阳,南方日中气也。幷[同并]天□地黄之气为六气。又年有二十四气。《内经》五日谓之□,三□谓之气。《书·正义》二十八宿,布於四方,随天转运,所以叙气节也。气节者,一岁三百六十五日有余,分为十二月,有二十四气,一为节气,谓月初也,一为中气,谓月半也,以彼迭见之星,叙此月之节气。又历家有□气法。《司马彪·续汉书》□气之法,为室三重,涂亹周密,布缇幔室中,以木为按,每律各一,内庳外高,从其方位,加律上,以葭灰抑其内端,案正而□之。气所动者,其灰斯散,人及风所动者,其灰聚。又有望云气法。《周礼·春官》保章氏以五云之物,辨吉凶水旱之祲象。〈注〉视日旁云气之色,青为虫,白为丧,赤为兵荒,黑为水,黄为丰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云气有兽居上者胜。〈又〉日旁云气,人主象。〈又〉金宝之上皆有气,不可不察。海旁蜃气象楼台,广野气成宫阙。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,精华实息者吉,虚耗者凶。《邵谔·望气经》郁郁葱葱,隐隐隆隆,佳气也。绵绵绞绞,条条片片,兵气也。泽泽焰焰,女子气也。如藤蔓挂树者,宝气也。紫氛如楼者,玉气也。又道家有食气法。《参同契》食气鸣肠胃,吐正吸外邪。又以鼻触物亦曰气。《礼·少仪》执食饮者勿气。〈疏〉执尊长饮食,不鼻臭之也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许既切。与饩、□□通。《说文》馈客刍米也。引《春秋传》齐人来气诸侯。又叶去讫切,音乞。《成公绥·啸赋》声不假器,用不借物。近取诸身,役心御气。又叶丘谒切,音朅。《嵆康·寒食散赋》当吐利之困患兮,守危殆而假气。喜乳哺之遂安兮,信衆[音zhòng]疾之日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