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房关目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ī fáng guān mù成语简拼:SFGM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私房關目
成语解释
关目:事情,情节。指秘密的事情。
成语接龙
1、私房关目→目不识字→字顺文从→从壁上观→观风察俗→俗下文字→字挟风霜→霜露之悲→悲悲切切→切齿拊心
2、私房关目→目交心通→通天彻地→地网天罗→罗雀掘鼠→鼠目獐头→头高头低→低头丧气→气义相投→投瓜报玉
成语示例
(1)…得支助指教,以为恩人,凡事直言无隐。今日这件私房关目,也去与他商议。那支助是个棍徒,见得贵不肯引进自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成语造句
(1)包包写不出成语“私房关目”,所以昨天考试只考了99分。
(2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私房关目”几个大字。
(3)凝阳叔叔给箬茜和璐燕讲了“私房关目”的历史故事。
(4)小淙不会写成语“私房关目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英才外国语学校的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私房关目”。
成语出处
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三十五:『今日这件私房关目,也去与他商议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私房私房:<轻>(1)旧时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(财物)。如:私房钱。(2)不愿让外人知道的:私房话。
私私:sī 1、<名>个人;私人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公私之积,犹可哀痛。』2、<名>私利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丹不忍心以己之私,而伤长者之意。』3、<动>偏爱;偏私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』4、<动>私人占有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言私其豵,献豜于公。』5、<副>私下;秘密;暗中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燕王私握臣手。』6、<动>私通;不正当的男女关系。《聊斋志异·狐谐》:『夜有奔女,颜色颇丽,万悦而私之。』
房房:1、fáng(1)房子:一所房;瓦房;楼房;平房。(2)房间:卧房;客房;书房。(3)结构和作用类似房子的东西:蜂房;莲房(莲蓬)。(4)指家族的一支:长房。(5)量词:两房儿媳妇。(6)二十八宿之一。(7)姓。2、fáng同『坊』(fáng)。
关关:guān 1、〈名>门闩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嬴乃夷门抱关者也。』2、<动>关门;关闭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门虽设而常关。』3、<名>门;城门。王维《归嵩山作》:『迢递嵩高下,归来且闭关。』《木兰辞》:『关山度若飞。』4、<名>关口;要塞。《过秦论》:『百万之师,叩关而攻秦。』《鸿门宴》:『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。』5、<名>关卡;税关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『去关市之征。』6、<名>关键;机械的发动处。《张衡传》:『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。』7、<动>关系;涉及。《促织》:『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,不可忽也。』8、<动>通『贯』,穿。《汉书·王嘉传》:『大臣括发关械,裸躬受笞。』9、<名>关文,平行官府间来往的一种公文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其上闻及移关诸部,犹未敢然。』10、<名>中医切脉部位名。《难经》:『脉有三部九侯。三部者:寸、关、尺也。』11、〈动〉领取;发放。《红楼梦》:『就一日五斤,每月打总儿关了去。』
目目:mù 1、<名>眼睛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张目叱之。』2、<动>年;看待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旦日,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。』3、<动>递眼色;使眼神。《鸿门宴》:『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。』4、<名>网孔。《韩非子·外储右下》:『善张网者,引其纲,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。』5、<名>行列;条目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北驱予并往,而不在使者之目。』[目论] (1)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。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,无自知之明。(2)肤浅之论。
私私:《午集下·禾字部》《唐韵》息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相咨切,□音司。《说文》禾也。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。又对公而言谓之私。《书·周官》以公灭私。《诗·小雅》雨我公田,遂及我私。《礼·孔子间居》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日月无私照。又家臣称私。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见於大夫曰:某也,夫子之贱私。《礼·玉藻》士自称於大夫曰外私。〈注〉此大夫非己所臣,则称外私。又恩私也。《仪礼·燕礼》寡君,君之私也。〈注〉谓独受恩厚。《礼·郊特牲》妇餕余,私之也。《释名》私,恤也,所恤念也。又《尔雅·释亲》女子谓姊妹之夫曰私。《诗·卫风》谭公维私。又天子以下皆曰私。《前汉·张放传》大官私官。《服虔注》私官,皇后之官。《后汉·百官志》中宫私府令一人。又姓。汉私匡。又便也。《左传·襄十五年》师慧过宋,朝将私焉。〈注〉谓小便。○按《说文》专以禾训私,而厶自为部,训奸衺也。引韩非、仓颉作字,自营为厶,则私不兼公私义。今经传公厶字皆作私,不复作厶矣。
房房:《卯集中·户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符方切,音防。《说文》室在旁也。又东南宿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驷房也。《礼·月令》十月日在房。《尙书运期授》所谓房四表之道。又州名。春秋时房渚,秦为房陵郡,唐武德时改为房州。又姓。舜封尧子为房邑侯,子陵以父封为氏。又俎名。《诗·鲁颂》笾豆大房。〈注〉半体之俎,足下有跗,如堂房也。又箭室也。《左传·宣十二年》知庄子每射抽矢菆,纳诸□子之房。又《广韵》步光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蒲光切,□音傍。《广韵》阿房,秦宫名。又《韵补》叶符风切,音冯。《道藏·中岳仙人謌》徘徊元岳颠,翻焉御飞龙。齐腾八紘外,翺翔阊阖房。考证:(《尔雅·释天》房,天驷也。)谨照原文天驷房也。
关关:《戌集上·门字部》《唐韵》古还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姑还切,□音瘝。《说文》以木横持门户也。《韵会》要会也。又《玉篇》扃也。《正韵》塞门也,门牡也。又关津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关》司关掌国货之节。以聮[音lián,古同联]门市。〈注〉界上之门也。《礼·王制》关讥而不征。《易·复卦》先王以至日闭关。又墓门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及墓,嘑启关陈车。〈注〉关,墓门也。又《集韵》通也。《书·五子之歌》关石和钧。〈疏〉关通衡石之用,使之和平。《易·同人注》虽是同人卦下之辞,不关六二之义。又《韵会》关,所以闭也。《楚辞·招魂》虎豹九关。〈注〉使神虎豹,执其关闭。又《正字通》关策,犹关说也。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有所关说于景帝。又《博雅》驿也。又塞也。又《正韵》戾机也。又聮[音lián,古同联]络也。又涉也。《后汉·张升传》升少好学,多关览。〈注〉关,涉也。又由也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太学者,贤士之所关也。〈注〉关,由也。又穿也。《礼·亲记》叔孙武叔朝见,轮人以其杖,关毂而輠轮者。〈疏〉关,穿也。又三关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三关者,不可不慎守,谓耳目口不当妄视听言也。又关藏。《荀悦·申鉴》善养性者得其和,邻脐三寸谓之关。关藏呼吸,以受四气也。又关脉。《史记·仓公传》少阳初关一分。〈注〉脉经云:从鱼际至高骨,却行一寸,其中名曰寸口。其骨自高从寸至尺,名曰尺,泽后尺前名曰关。阳出阴入,以关为界。又关孔。《周礼·冬官·车人·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首注》首六寸,谓今刚关头斧。〈疏〉汉时斧近刃,皆以刚铁为之。又以柄关孔。又《史记·封禅书》因巫为主人,关饮食。○按关即索字意。又《韵会》间关,崎岖屈转貌。《后汉·荀彧传》荀君乃越河冀间关,以从曹武。又《正韵》关白也。《前汉·王褒传》进退得关其忠。又《正字通》间关,车□声。《诗·小雅》间关,车之□兮。〈传〉间关,设□也。又《正字通》关关,鸟鸣声。《诗·周南》关关雎鸠。〈传〉关关,和声也。又斧名。《后汉·马融传》扬关斧。〈注〉关斧,斧名也。又地名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行略定秦地函谷关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。〈注〉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。又《集韵》亦姓。又《集韵》乌关切《正韵》乌还切,□音弯。《集韵》持弓关矢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一年》将注豹则关矣。〈注〉关,引弓。《释文》乌环反。《孟子》越人关弓而射之。又《韵补》叶圭悬切,音涓。《刘歆·遂初赋》驰大行之严防,入天井之乔关。望庭燧之皦皦,飞旌旐之翩翩。《卢谌·怀古诗》蔺生在下位,缪子称其贤。奉辞驰出境,伏轼径入关。考证:(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及墓,嘑启关东车。)谨照原文东车改陈车。
目目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莫六切,音牧。《说文》人眼,象形,重童子也。《春秋元命苞》肝之使也。《韩诗外传》心之符也。《礼·郊特牲》气之清明者也。易说卦离为目。〈注〉南方之卦,主视。故为目。《书·舜典》明四目。〈注〉广四方之视,以决天下壅蔽。又《博雅》视也。凡注视曰目之。《史记·□丞相世家》□平去楚,渡河,船人疑其有金,目之。又动目以谕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范增数目羽击沛公。又含怒侧视也。《周语》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又《小尔雅》要也。《周礼·春官》簭人掌三易,以辨九簭之名,四曰巫目。〈疏〉是要目之事。又见也。《公羊传·桓二年》内大恶讳,此其目言之何远也。〈注〉目,见也,斥见其恶也。又称也。《谷梁传·隐元年》段,郑伯弟也。以其目君,知其为弟也。〈注〉谓称郑伯。又条目。《论语》请问其目。〈注〉条件也。《前汉·刘向传》校中秘书,各有条目。又节目。《礼·学记》善问者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。方氏曰:节则木理之刚,目则木理之精。又题目。《后汉·许劭传》曹操微时,常求劭为己目。〈注〉命品藻为题目。《晋书·山涛传》甄拔人物,各有题目,时称山公启事。又凡目。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师掌官成,以治凡。司掌官法,以治目。《公羊传·僖五年》一事而再见者,前目而后凡也。《春秋·繁露》目者,偏辨其事也。凡者,独举其事也。又科目。《旧唐书·懿宗纪》以宋震胡德融,考科目举人。《宋史·选举志》宋之科目有进土,有诸科,有武举,常选外又有制科,有童子举,而进士得人为盛。又黄目,周彝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郁尊用黄目。又晖目,鸩鸟也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晖目知晏。〈注〉晏,无云也。天将晏静,晖目先鸣。又比目,鱼名。不比不行。亦谓之鲽。见《尔雅·释地》。又横目,傅草别名。鬼目,苻草别名。俱见《尔雅·释草》。又海外有一目国,一目中其面而居。见《山海经》。又天目,山名。《元和地志》上有两峰,峰顶各一池,若天左右目。又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河目县,属幷[同并]州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目州隷陇右道。又姓。《潜夫论》目夷氏,子姓,宋微子后。又目宿,草名。通作□。《前汉·西城传》马耆目宿。《史记·大宛传》作苜蓿。又叶莫笔切,音密。《夏侯湛抵疑》心有穷志,貌有饥色。吝江河之流,不以跃舟船之檝。惜东壁之光,不以寓贫妇之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