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竹之音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ī zhú zhī yīn成语简拼:SZZ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絲竹之音
成语解释
丝竹:弦乐和管乐,泛指音乐。指音乐的声音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指音乐
成语示例
(1)月明时,有丝竹之音。▲宋·陆游《入蜀论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“丝竹之音”几个大字。
(2)畅畅写不出成语“丝竹之音”,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。
(3)孟辰哥哥给泺仙和枫婶讲了“丝竹之音”的故事。
(4)图里河镇中学的楼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丝竹之音”。
(5)小蕊不会写成语“丝竹之音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月明时,有丝竹之音。见宋·陆游《入蜀论》。
(7)先是帝居大位,节己爱人,严整有度,目不视珠玉,后延无纨绩之服,丝竹之音。
(8)在去怀远县朱疃中学的公交车上,羿辰大哥哥给凌志和桑秋讲了『丝竹之音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『材女乐三千人,钟石丝竹之音不绝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丝竹丝竹:琴、瑟、箫、笛等乐器的总称,『丝』指弦乐器,『竹』指管乐器。
丝丝:sī 1、<名>蚕丝。《乐羊子妻》:『此织生自蚕茧,成于机杼。一丝而累,以至于寸。』2、<名>丝织品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近岁风俗尤为侈靡,走卒类士服,农夫蹑丝履。』3、<名>像丝的西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素蟫灰丝时蒙卷轴。』4、<名>古代八音(金石丝竹匏土革木)之一,即弦乐。《琵琶行》:『终岁不闻丝竹声。』5、<量>旧时的长度和重量的微小单位,为千分之一分。如十忽为一丝,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厘。
竹竹:zhú 1、<名>竹子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』《黄冈竹楼记》:『黄冈之地多竹,大者如椽。』2、<名>竹林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公然抱茅入竹去。』3、<名>竹制的管乐器。《陋室铭》:『无丝竹之乱耳。』《南亭集序》: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』[竹帛] 竹简和白绢。古代用竹帛作为书写工具,故以其泛指典籍史册。[竹马] 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。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音音:yīn 1、<名>声音。《琵琶行并序》:『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』2、<名>音乐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寡人窃闻赵王好音。』3、<名>音律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奏刀騞騞然,莫不中音。』4、<名>口音。《回乡偶书》:『乡音无改鬓毛衰。』5、<名>字的读音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今言「华」如「华实」之「华」者,盖音谬也。』6、<名>通『荫』。树荫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『鹿死不择音。』[音翰] (1)诗文;文辞。(2)书信。
丝丝:《未集中·糸字部》《广韵》息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新兹切,□音思。《说文》蚕所吐也。《急就篇注》抽引精茧出绪曰丝。《书·禹贡》厥贡漆丝。《诗·召南》素丝五紽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□妇化治丝枲。又《典丝》掌丝入而辨其物。《左传·隐四年》犹治丝而棼之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皆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丝木匏竹。〈注〉丝,琴瑟也。又《礼·缁衣》王言如丝。〈疏〉微细如丝。《五经文字》丝作□,伪。《韵会》俗作〈糹系〉,误。○按《说文》丝自为部,今倂入。
竹竹:《未集上·竹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张六切《正韵》之六切,□音竺。《说文》冬生青草,象形。下垂箁箬也。《竹谱》植类之中,有物曰竹。不刚不柔,非草非木。小异空实,大同节目。〈又〉竹虽冬蒨,性忌殊寒。九河鲜育,五岭实繁。《诗·卫风》绿竹猗猗。《礼·月令》日短至,则伐木取竹箭。《周礼·夏官》东南曰扬州,其利金、锡、竹箭。《史记·货殖传》渭川千亩竹,其人与千户侯等。《释名》竹曰个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竹以水生。又八音之一。《周礼·春官》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丝木□竹。《礼·乐记》竹声滥,滥以立会,会以聚衆[音zhòng]。《史记·律书注》古律用竹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黄帝使泠纶,自大夏之西,崑仑之阴,取竹之解谷生,其窍厚均者,断两节间而吹之,以为黄钟之宫。《释名》竹曰吹。吹,推也,以气推发其声也。又竹□。《左传注》造□书于竹□。又竹帛。《史记·孝文纪》请着之竹帛,宣布天下。《说文》着之竹帛谓之书。又竹花,竹实。《谢灵运·晋书》元康二年,巴西界竹生花,紫色,结实。《本草》竹花一名草华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鵷雏非练实不食。〈注〉练实,竹实也。又竹醉日。《岳阳风土记》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,可种竹,《齐民要术》所谓竹醉日也。又地名。《尔雅·释地》觚竹、北户、西王母、日下,谓之四荒。《史记》伯夷、叔齐,孤竹君之二子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孤竹在辽西令支县。〈又〉沛郡有竹县。〈注〉今竹邑。〈又〉广汉郡属县有绵竹。〈又〉零陵郡竹山县。《水经注》藉水东南流,与竹岭水合。《穆天子传》我徂黄竹。《零陵记》桂竹之野。《杨慎集》桂竹,后称贵竹,今贵州。《福建志》南安县有苦竹山。又官名。《唐书·百官志》司竹监掌植竹苇,供宫中百司帘篚之属。又书名:《竹书纪年》《戴凯之·竹谱》《刘美之·续竹谱》。又姓。《广韵》伯夷、叔齐之后,以竹为氏。后汉有下邳相竹曾。又草名。《永嘉郡志》青田县有草,叶似竹,可染碧,名为竹青。《宛陵诗注》锦竹,草名,似竹而斑。又木名。《益部方物略》竹柏,生峨嵋山,叶繁长而箨似竹。又花药名。《本草》石竹,瞿麦也。鹿竹、菟竹,黄精也。玉竹,葳蕤也。又菜名。《齐民要术》竹菜,生竹林下,似芹科而茎叶细,可食。《羣芳谱》淡竹叶,一名竹叶菜,嫩时可食。又果名。《桂海虞衡志》木竹,子、皮色、形状全似大枇杷,肉甘美,秋冬间实。又□名。《赞宁·笋志》竹根有□,大如猫,其色类竹,名竹豚,亦名稚子,杜诗所谓笋根稚子也。又鱼名。《桂海虞衡志》竹鱼出漓水,状如青鱼,味似鳜。又酒名。《张协·七命》豫北竹叶。《张华诗》苍梧竹叶清。又《集韵》敕六切,音畜。萹竹,草名。又与属玉之属通,鸭也。《扬雄·蜀都赋》独竹孤鶬。又叶职律切。《谢惠连·雪赋》雪宫建于东国,雪山峙于西域。岐昌发咏于来思,姬满申歌于黄竹。曹风以麻衣比色,楚谣以幽兰俪曲。〈注〉曲,区聿切。竹,职律切。考证:(《史记·货殖传》渭川千亩竹,其人与万户侯等。)谨照原文万户改千户。(《前汉·律正志》黄帝使冷纶。)谨照原文冷纶改泠纶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音音:《戌集中·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今切,音阴。《说文》声也。生於心,有节於外,谓之音。宫商角徵羽,声。丝竹金石匏土革木,音也。从言,含一。《书·舜典》八音克谐。《礼·乐记》变成方谓之音。〈疏〉方谓文章,声既变转和合,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。音则今之歌曲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以六律为之音。〈疏〉以大师吹律为声,又使其人作声而合之,听人声与律吕之声合,谓之为音。《诗序》情发於声,声成文,谓之音。〈疏〉此言声成文谓之音,则声与音别。乐记注:亲比曰音,单出曰声。记又曰:审声以知音,审音以知乐,则声音乐三者不同,以声变乃成音,音和乃成乐,故别为三名。对文则别,散则可以通。季札见歌《秦》曰:此之谓夏声。公羊传曰:十一而税颂声作,声即音也。下云治世之音,音即乐也。是声与音乐各得相通也。又《易·中孚》翰音登于天。《礼·曲礼》鸡曰翰音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正韵》於禁切。与□通。《左传·文十七年》鹿死不择音。《杜预注》音,所茠□之处。古字借用。○按注借用,是古字声同,皆相假借,且释文作於鸣反,□不作去声读,正韵非。考证:(《诗序》声成文,谓之音。〈疏〉季扎见歌秦曰,此之谓夏声。)谨照原文季扎改季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