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n kǒu liū
成语简拼:SKL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順口溜
成语英文:doggerel
成语解释
民间的一种句子长短不等口头韵文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语言等
成语示例
(1)…他进窑。再后来,狗蛋儿居然编出一串赞美小娥的顺口溜词儿在窑窗外反覆朗诵。——当代·陈忠实《白鹿原》
(2)…人一想也对,两张苇席裹了双层……就回给他一句顺口溜:白家老大埋他爸,能闹多大算多大;白家老大埋他妈…——当代·陈忠实《白鹿原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“顺口溜”几个大字。
(2)成语「顺口溜」是一个偏正式成语。
(3)聪聪不会写成语“顺口溜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家栩大哥哥给韵雨和妞妞讲了“顺口溜”的典故。
(5)天津中学的巨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顺口溜”。
(6)小晶写不出成语“顺口溜”,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。
(7)有的貌似自我解嘲,有的近乎私塾讲古,有的好像编顺口溜,有的竟如调侃玩笑,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,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?
(8)过去,中国人把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过年的准备过程,还编成了一个顺口溜。
(9)后来游人们给编了几句顺口溜:
(10)喜作顺口溜,绝对不是诗,大方之家,请偷笑。
(11)我这首诗,实在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顺口溜,请大家多提意见。
(12)再后来,狗蛋儿居然编出一串赞美小娥的顺口溜词儿在窑窗外反覆朗诵。
(13)黄原副专员刘吉喜同志就花了行署近两万块钱,在原南县印刷厂印了他的五本顺口溜。
(14)在前往永城市太丘乡二中的大巴上,秉印大哥哥给若浠和琦篱讲述了『顺口溜』的历史典故
(15)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势:上面放,下面望,中间有些顶门杠!
(16)这位滑稽演员说的顺口溜中有许多含沙射影的讽刺话,但是爱丽丝十分单纯,不懂世故,她连一半也没听懂。
成语出处
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三卷第六章:『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势:上面放,下面望,中间有些顶门杠!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顺口顺口:(1)(词句)念着流畅:经他这样一改,念起来就特别顺口了。(2)没有经过考虑(说出、唱出)。如:顺口答音儿(随声附和)。(3)<方>(顺口儿)(食品)适合口味:这个菜他吃着很顺口儿。
顺顺:shùn 1、<动>顺着。《劝学》:『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。』2、<动>沿着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。』3、<动>遵循。《叔向贺贫》:『宣其德行,顺其宪则。』4、<动>依顺;顺从。《陈情表》:『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』5、<形>顺利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日拒之,事更不顺。』6、<形>和顺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今天时顺正,死者尚稀。』7、<动>任随;放纵。《病梅馆记》:『纵之顺之,毁其盆,悉埋于地,解其棕缚。』
口口:kǒu 1、<名>嘴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?』2、<名>人口。《治平篇》:『视高、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。』3、<量>(一)个。用途广泛。《晋书·刘曜载记》:『献剑一口。』《水经注·资水》:『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。』4、<名>器物的口。《卖油翁》: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。』5、<名>进出的通道。《石钟山记》:『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』《桃花源记》:『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』6、<名>刀剑的刃。《水浒传》:『砍铜剁铁,刀口不卷。』7、<名>中医指寸脉。《史记·扁鹊见仓公列传》:『切其脉时,右口气急。』[口面] 争吵。[口浅] 口快;说话直截了当。
溜溜:[liù] (1)<动>屋顶上的水往下流。《礼记·月令》:『其祀中溜。』[引] 往下滴流的水。枚乘《谏吴王书》:『泰山之溜穿石。』(2)<名>屋中央。《公羊传·哀公六年》:『使国士举巨囊于中溜。』(3)<名>屋檐下接水的沟槽。《左传·定公九年》:『先登,求自门出,死于溜下。』[引] 屋檐。左思《魏都赋》:『上累栋而重溜。』
顺顺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巡《唐韵》《正韵》□食闰切,盾去声。《说文》理也。从页从巛,会意。川流也。《玉篇》从也。《诗·大雅》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〈笺〉有大德行,则天下顺从其政。《释名》顺,循也,循其理也。又放之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大射正执弓,以袂顺左右隈。〈疏〉以袂向下,於弓隈顺放之。又山名,水名。《山海经》有顺山,顺水出焉。又《释名》凤皇五色,心文曰德,翼文曰顺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目好谓之顺。〈注〉言流泽也。又《增韵》和也。《易·豫卦》豫顺以动,故天地如之。〈疏〉圣人和顺而动,合天地之德,故天地亦如圣人而为之。《礼·乐记》和顺积中,而英华发外。又《增韵》不逆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舒业顺,叙也。〈疏〉顺者不逆有叙也。又《諡法》慈惠徧服曰顺。又《小尔雅》顺,退也。考证:(《逸雅》顺,循也)谨按语出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释名。(《尔雅·释诂》舒业顺,叙也。〈疏〉顺本不逆有叙也。)谨照原文顺本改顺者。
口口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苦后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去厚切《正韵》苦厚切,□□上声。《说文》人所以言食也。象形。《易·颐卦》自求口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唯口出好兴戎。又户口。《孟子》数口之家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胶东相成劳来不怠,流民自占八万余口。又《李陵传》捕得生口,言李陵敎单于为兵,以备汉军。又姓。《唐韵》今同州有之。《正字通》明弘治中,宣府通判口禄。又古口,复姓。《正字通》汉有古口引。又壶口,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冀州既载壶口。又谷口,地名。《史记·范睢传》北有甘泉谷口。〈注〉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。又列口,县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乐浪郡,列口县。又《史记·仓公传》切其脉时,右口气息。〈注〉右手寸口也。脉经,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,其中名曰寸口,其骨自高。又《韵补》苦动切,音孔。《释名》口,空也。空上声。又叶康杜切,音苦。《诗·小雅》好言自口,莠言自口。忧心愈愈,是以有侮。《前汉·沟洫志》且漑且粪,长我禾黍。衣食京师,亿万之口。《宋玉·风赋》侵淫谿谷,盛怒於土囊之口,缘泰山之阿,舞於松柏之下。下叶音户。◎按唐韵正,口古音苦。引朱子韩文考异云:今建州人谓口为苦,走为祖。虽出俚俗,亦由音本相近,故与古暗合也。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,非止叶音矣。又叶恪侯切,音彄。《梁法云·三洲歌》三洲断江口,水从窈窕河傍流。
溜溜:《戌集中·雨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力救切,音溜。《说文》屋水流也。从雨留声。《礼·玉藻》端行,颐溜如矢。〈注〉行既疾,身乃小折,而头直俯临前,颐如屋溜之垂也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磬,阶间缩溜,北面□之。《礼·亲记》檖者降受爵,弁服於门内溜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玉堂对溜。〈注〉礼记注曰:堂前有承溜。又《礼·月令》其祀中溜。〈注〉中溜,犹中室也。土主中央,而神在室,古者复穴,是以名室为溜。〈疏〉土,五行之主,故其神在室之中央。中溜,所祭土神也。杜注:春秋,在家则祀中溜,在野则为社。又郊特牲云:家主中溜,而国主社。社神亦中溜神也。古者复穴,皆开其上取明,故雨溜之,后因名室为中溜。又《礼·祭法》中溜。〈注〉中溜,主堂室居处。又《韵会》与溜通。《前汉·枚乗[音chéng]传》泰山之溜穿石。又叶音留。《何晏·瑞颂》交交黄鸟,信我中溜。儵儵嘉苗,吐颖田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