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n guò shì fēi
成语注音:ㄕㄨㄣˋ ㄍㄨㄛˋ ㄕㄧˋ ㄈㄟ
成语简拼:SGSF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順過飾非
成语解释
指徇私迁就而掩饰错误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成语接龙
1、顺过饰非→非同儿戏→戏彩娱亲→亲如骨肉→肉跳神惊→惊心骇目→目无余子→子虚乌有→有损无益→益寿延年→年近古稀→稀世之宝→宝山空回→回天倒日→日昃不食→食甘寝宁→宁缺勿滥→滥用职权→权倾中外→外强中干→干名犯义→义不反顾→顾景惭形→形只影单→单刀直入
2、顺过饰非→非池中物→物稀为贵→贵贱无常→常年累月→月夕花晨→晨秦暮楚→楚界汉河→河不出图→图财害命
3、顺过饰非→非分之财→财不露白→白眼相看→看风行船→船坚炮利→利灾乐祸→祸福无常→常年累月→月夜花朝
4、顺过饰非→非分之财→财运亨通→通儒达士→士饱马腾→腾空而起→起早睡晚→晚节黄花→花衢柳陌→陌路相逢
5、顺过饰非→非意相干→干城之将→将功抵罪→罪恶深重→重男轻女→女长须嫁→嫁狗逐狗→狗颠屁股→股肱之力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顺过饰非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胡胡不会写成语“顺过饰非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顺过饰非”几个大字。
(4)牛牛写不出成语“顺过饰非”的拼音。
(5)水泥厂中学的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顺过饰非”。
(6)锺爷爷给两个外甥囡讲了“顺过饰非”的成语故事。
成语出处
《宋史·律历志》:『忠辅于《易》粗窥大衍之旨,创立日法,撰演新历,不敢以言者,诚惧太史顺过饰非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顺顺:shùn 1、<动>顺着。《劝学》:『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。』2、<动>沿着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。』3、<动>遵循。《叔向贺贫》:『宣其德行,顺其宪则。』4、<动>依顺;顺从。《陈情表》:『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』5、<形>顺利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日拒之,事更不顺。』6、<形>和顺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今天时顺正,死者尚稀。』7、<动>任随;放纵。《病梅馆记》:『纵之顺之,毁其盆,悉埋于地,解其棕缚。』
过过:guò 1、<动>走过;经过。《殽之战》:『三十三年春,秦师过周北门。』2、<动>时间过去。《采草药》:『花过而采,则根色黯恶。』3、<名>经历;过程。《苏武》:『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,具自陈过。』4、<动>超过;胜过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,善推其所为而已矣。』5、<副>过分;过于。《陈情表》:『过蒙拔擢,宠命优渥,岂敢盘桓,有所希冀。』6、<名>过失。《殽之战》:『孤之过也,大夫何罪。』7、<动>责备。《鸿门宴》: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』8、<动>访问;探望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臣有客在市屠中,愿枉车骑过之。』[过从] (1)互相往来。(2)应付;周旋。[过存] 问候。
饰饰:shì 1、<动>装饰;修饰。《谏逐客书》:『所以饰后宫、充下陈、娱心意、说耳目者。』2、<名>装饰品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戴朱缨宝饰之帽。』[又] 衣领衣袖的缘饰。《谏逐客书》:『绵绣之饰不进于前。』3、<动>掩饰;粉饰。《史通·惑经》:『文过饰非。』4、<动>整治。《过秦论》:『以饰法设刑,而天下治。』
非非:fēi 1、<形>不对;不正确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』[又] <形意动>认为……不对;非难;责怪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『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。』2、<副>不,不是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』3、<副>除非;除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以为非我莫能为也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。』4、<动>无;没有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如物也。』5、<助>表疑问语气,同『否』。《汉书·终军传》:『此言与实反者非?』fěi通『诽』,诽谤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入则心非,出则巷议。』
顺顺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巡《唐韵》《正韵》□食闰切,盾去声。《说文》理也。从页从巛,会意。川流也。《玉篇》从也。《诗·大雅》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〈笺〉有大德行,则天下顺从其政。《释名》顺,循也,循其理也。又放之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大射正执弓,以袂顺左右隈。〈疏〉以袂向下,於弓隈顺放之。又山名,水名。《山海经》有顺山,顺水出焉。又《释名》凤皇五色,心文曰德,翼文曰顺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目好谓之顺。〈注〉言流泽也。又《增韵》和也。《易·豫卦》豫顺以动,故天地如之。〈疏〉圣人和顺而动,合天地之德,故天地亦如圣人而为之。《礼·乐记》和顺积中,而英华发外。又《增韵》不逆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舒业顺,叙也。〈疏〉顺者不逆有叙也。又《諡法》慈惠徧服曰顺。又《小尔雅》顺,退也。考证:(《逸雅》顺,循也)谨按语出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释名。(《尔雅·释诂》舒业顺,叙也。〈疏〉顺本不逆有叙也。)谨照原文顺本改顺者。
过过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卧切,戈去声。《玉篇》度也,越也。《正韵》超也。《易·系辞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。《礼·檀弓》过之者,俯而就之。《史记·贾生传》自以为过之,今不及也。又过失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宥过无大。〈注〉过者,不识而误犯也。《前汉·文帝纪》俱去细过,偕归大道。又罪愆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八柄,八曰诛,以驭其过。又责也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闻大王有意督过之。又卦名。易大过,小过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禾切,音戈。《广韵》经也。《书·禹贡》东过洛汭,北过洚水。又过所也。《释名》过所至关津以示也。或曰传转也,转移所在,识以为信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襄四年》处浇于过。〈注〉过,国名。东莱掖县有过乡。又□名。《诗·大雅》溯其过□。又姓。《后汉·刘陶传》过晏之徒。〈注〉过,姓,过国之后。《正韵》经过之过,平声。超过、过失之过,去声。考证:(《史记·贾谊传》自以为过之,今殆不及也。)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。又原文无殆字今省。(《史记·高帝纪》闻将军有意督过之。)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,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。将军改大王。(《释名》过所至关津以示也。或曰,传过也。移所在识以为信。)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,转移所在,识以为信。今照改。
饰饰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《广韵》赏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设职切,□音识。《玉篇》修饰也。《逸雅》饰,拭也,物秽者拭其上使明,由他物而后明,犹加文于质上也。又《礼·乐记》声者,乐之象也。文采节奏,声之饰也,故君子动其本,乐其象,然后治其饰。〈注〉以声而被之器也。又《诗·郑风》羔裘豹饰。〈注〉饰,缘袖也。礼,君用纯物,臣下之,故裘以豹皮为饰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饰其牛牲。〈注〉刷治洁清之也。一曰豫饰也。又《礼·曲礼》饰羔鴈者以缋。〈疏〉饰,覆也。画布为云气,覆之以相见也。又《礼·月令》天子乃厉饰。〈注〉厉饰谓戎服,尚威武也。又《史记·公孙弘传》习吏事,缘饰以儒术。《后汉·章帝纪》诏曰:俗吏矫饰外貌,似是而非,朕甚厌之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掌固》设其饰器。〈注〉兵甲之属。又《正字通》满饰,国名。《说文》□也。从人从巾,食声。读若式,一曰橡饰。考证:(《周礼·地官·封人》饰其牛牲。〈注〉剥治洁清之也。)谨照原文剥治改刷治。(《曲礼》饰羔鴈者以绩。〈注〉饰,复也。)谨照原文以绩改以缋。注改疏。(《史记·公孙弘传》凡吏事,缘饰以儒术。)谨照原文凡吏事改习吏事。(《前汉·章帝纪》诏曰,俗吏矫饰外貌,似是而非。)谨按章帝纪系后汉书,前汉改后汉。
非非:《戌集中·非字部》《唐韵》甫微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匪微切,□音飞。《说文》违也。从飞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书·说命》无耻过作非。《易·系辞》辨是与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隐也。又《增韵》訾也。《孝经·五□章》非圣人者无法,非孝者无亲。又《玉篇》责也。《前汉·魏相传》使当世责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后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□尾切,音斐。《集韵》本作诽。谤也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作腹诽。又《鼂错传》非谤不治。〈注〉非,读曰诽。又《韵会》方未切,音沸。本作诽。义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