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ùn fēng zhuǎn duò
成语注音:ㄕㄨㄣˋ ㄈㄥ ㄓㄨㄢˇ ㄉㄨㄛˋ
成语简拼:SFZD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順風轉柁
成语英文:take one's cue from changing conditions成语日文日和見(ひよりみ)的(てき)な態度(たいど)を取(と)る
成语解释
随着风向转换舵位。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(含贬义)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指借机行事
近义词
顺风使舵、见风使舵、见机行事、顺风驶船、顺风使船、顺风行船
成语示例
(1)于是民族主义文学家也只好顺风转舵,改为对于这事件的啼哭、叫喊了。▲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中国文坛上的鬼魅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顺风转舵」是一个偏正式成语。
(2)打开本子,上面写着“顺风转舵”几个大字。
(3)点点写不出成语“顺风转舵”的拼音。
(4)贤意大哥哥给曼杨和眉杏讲了“顺风转舵”的典故。
(5)小睿不会写成语“顺风转舵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子曰庄中学的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顺风转舵”。
(7)于是民族主义文学家也只好顺风转舵,改为对于这事件的啼哭、叫喊了。见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中国文坛上的鬼魅》。
成语出处
元·无名氏《桃花女》第二折:『则你这媒人一个个,啜人口似蜜钵,都只是随风倒舵,索媒钱赚少争多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顺风顺风:车、船等行进的方向跟风向相同:今天顺风,船走得很快。
顺顺:shùn 1、<动>顺着。《劝学》:『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。』2、<动>沿着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。』3、<动>遵循。《叔向贺贫》:『宣其德行,顺其宪则。』4、<动>依顺;顺从。《陈情表》:『欲苟顺私情,则告诉不许。』5、<形>顺利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日拒之,事更不顺。』6、<形>和顺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今天时顺正,死者尚稀。』7、<动>任随;放纵。《病梅馆记》:『纵之顺之,毁其盆,悉埋于地,解其棕缚。』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转转:zhuǎn 1、<动>转动;辗转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表雀白鹄舫,四角龙子幡,婀娜随风转。』《促织》:『转侧床头,唯思自尽。』2、<动>回转;拐弯。《过秦论》:『率疲弊之卒,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。』《醉翁亭记》:『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。』3、<动>迁徙;移动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号呼而转徙,饥渴而顿踣。』4、<动>转向。《琵琶行》:『却坐促弦弦转急。』5、<动>调任。《张衡传》:『再转复为太史令。』zhuàn 1、<动>旋转。《琵琶行》:『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』2、<量>旋转一圈叫一转,动作往返完成一次也叫转。《木兰诗》:『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』3、<动>鸣叫声的回转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『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。』[转漕] 运粮。车运叫转,水运叫漕。[转蓬] 草丛随风摇动。后比喻身世飘零,行踪不定。
舵舵:duò船、飞机等控制方向的装置:升降舵;方向舵。『柁』
顺顺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巡《唐韵》《正韵》□食闰切,盾去声。《说文》理也。从页从巛,会意。川流也。《玉篇》从也。《诗·大雅》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〈笺〉有大德行,则天下顺从其政。《释名》顺,循也,循其理也。又放之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大射正执弓,以袂顺左右隈。〈疏〉以袂向下,於弓隈顺放之。又山名,水名。《山海经》有顺山,顺水出焉。又《释名》凤皇五色,心文曰德,翼文曰顺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目好谓之顺。〈注〉言流泽也。又《增韵》和也。《易·豫卦》豫顺以动,故天地如之。〈疏〉圣人和顺而动,合天地之德,故天地亦如圣人而为之。《礼·乐记》和顺积中,而英华发外。又《增韵》不逆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舒业顺,叙也。〈疏〉顺者不逆有叙也。又《諡法》慈惠徧服曰顺。又《小尔雅》顺,退也。考证:(《逸雅》顺,循也)谨按语出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释名。(《尔雅·释诂》舒业顺,叙也。〈疏〉顺本不逆有叙也。)谨照原文顺本改顺者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
转转:《酉集下·车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陟兖切《正韵》止兖切,□专上声。《说文》转运也。《前汉·韩安国传》转粟挽输以为之备。又《广韵》动也,旋也。《诗·周南》辗转反侧。〈注〉辗者转之半,转者辗之周。又《韵会》轸转,无穷也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轸转其道。又《广韵》知恋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株恋切,□专去声。凡物自转则上声,以力转物则去声。又车上衣装曰转。《左传·襄二十四年》踞转而鼓琴。
舵舵:《未集下·舟字部》《广韵》徒可切《集韵》待可切,□音拕。《玉篇》正船木。一作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