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ǔn xuè mó yá
成语简拼:SXMY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吮血劘牙
成语解释
吮:吸吮;劘:削,切。形容凶狠残暴地肆虐。
成语示例
(1)吮血劘牙,习为故智。▼清·侯方域《代司徒公屯田奏议》
成语造句
(1)东风二中的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吮血劘牙”。
(2)黎黎不会写成语“吮血劘牙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“吮血劘牙”几个大字。
(4)小婧写不出成语“吮血劘牙”的拼音。
(5)薪蕊大哥哥给戈雅和斯涵讲了“吮血劘牙”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唐·李白《蜀道难》诗:『磨牙吮血,杀人如麻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吮吮:shǔn <动>聚拢嘴唇而吸,嘬。李白《蜀道难》:『磨牙吮血,杀菌如麻。』
血血:一、xiě<口>义同『血』(xuè)。如:流了一点血;吐了两口血。二、xuè(1)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,暗赤或鲜红色,有腥气,由血浆、血球和血小板构成。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,收集废物送给排泄器官,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。也叫血液。(2)有血统关系的:血亲。(3)比喻刚强热烈:血性。(4)指月经。
劘劘:mó 1、<动>磨。《论衡·明雩》:『砥石劘厉,欲求铦也。』2、<动>切磋;谏诤。《汉书·贾山传赞》:『贾山自下劘上。』3、<动>杜甫。《北游》:『气劘屈贾垒,目短曹刘墙。』
牙牙:yá 1、<名>槽牙,泛指牙齿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2、<动>咬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『王见大王之狗……投之一骨,轻起相牙者,何则?有争意也。』3、<名>形状似牙齿的东西。《张衡传》:『其牙机巧制,皆隐在尊中。』[牙门] (1)军营门,因树在将帅的牙旗得名。(2)同『衙门』。[牙旗] 将帅的大旗。[牙牙] 婴儿学语声。
吮吮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徂兖切《集韵》粗兖切,□音隽。《说文》敕也。《史记·吴起传》卒有病疽者,起为吮之。又《玉篇》食允切《广韵》食尹切,□音盾。《广韵》舐也。又《集韵》竖兖切,音歂。义同。又以转切,音兖。嗍也。
血血:《申集下·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呼决切,音泬。《类篇》祭所荐牲血。从皿,一,象血形。《释名》血,濊也,出于肉,流而濊濊也。《关尹子·四符篇》一为父,故受气于父,气为水。二为母,故受血于母,血为火。《易·说卦传》坎为血卦。〈疏〉取其人之有血,犹地有水也。《礼·中庸》凡有血气者,莫不尊亲。又《大戴礼》血者犹血。〈注〉血,忧色也。又《山海经》兪者之山有木曰白咎,可以血玉。〈注〉谓染玉可以作光彩。又《诗·郑风·茹藘疏》陆玑云:茹藘,一名地血。又《韵补》胡桂切,叶音惠。《刘向·九叹》晋申生之离谗兮,荆和氏之泣血,吴子胥之抉眼兮,王子比干之横废。又《毛诗古音考》音綌,鼠思泣血,无言不疾。《宋玉·高唐赋》弭节奄忽,蹄足洒血。举功先得,获车已实。
劘劘:《子集下·刀字部》《唐韵》莫婆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眉波切,□音磨。《玉篇》削也。《集韵》分也。又《增韵》剀也,切也。《前汉·贾山传赞》自下劘上。〈注〉孟康曰:劘谓剀切之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忙皮切,音靡。义同。
牙牙:《巳集中·牙字部》《唐韵》五加切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牛加切,□音芽。齿也。《说文》牡齿也。象上下相错之形。《易·大畜》豶豕之牙。又《战国策》投之一骨。轻起相牙。〈注〉以牙相噬。又《诗·周颂》设业设虡,崇牙树羽。〈疏〉栒之上刻为崇牙。以锯齿捷业然,故谓之业牙,即业之上齿也。《礼·明堂位》殷之崇牙。又《礼·玉藻》佩玉有冲牙。〈疏〉其形似牙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典瑞》牙璋以起军旅,以治兵守。〈注〉牙璋,瑑以为牙,牙齿兵象,故以牙璋发兵。又《集韵》旗名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牙旗□纷。〈注〉古者天子出,建大牙旗,竿上以象牙饰之。又《韵会》立于帐前,谓之牙门。《后汉·公孙瓒传》拔其牙门。又《史记·东方朔传》远方当来归义,而驺牙先见,其齿前后若一,齐等无牙,故谓之驺牙。又姓。《风俗通》周大司徒君牙之后。又与芽通。《前汉·金日磾传》霍氏有事萌牙。〈注〉师古曰:萌牙者,言始有端绪,若草之始生。又《集韵》语下切,音雅。车罔。又《集韵》鱼驾切《韵会》五驾切,□音讶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轮人》牙也者,以为固抱也。〈注〉牙读如讶。谓轮輮也。〈疏〉讶,迎也。此车牙亦輮之,使两头相迎,故读从之。又《唐韵正》古音吾。《诗·小雅》祈父,予王之爪牙。胡转予于恤,靡所止居。又《唐韵正》与虞吾□通。《诗·召南》吁嗟乎驺虞。《山海经》《墨子》□作驺吾。《前汉·东方朔传》作驺牙。又叶五红切。《诗·小雅》谁谓鼠无牙,何以穿我墉。又叶音峨。《晋京洛童谣》遥望晋国何嵯峨,千岁髑髅生齿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