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uǐ dǐ lāo yuè
成语注音:ㄕㄨㄟˇ ㄉㄧˇ ㄌㄠ ㄩㄝˋ
成语简拼:SDLY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水底撈月
成语解释
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,只能白费力气。同『水中捞月』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指白费力气
近义词
水底摸月、海底捞月、水底捞明月、水中捞月
成语接龙
1、水底捞月→月白风清→清微淡远→远年近日→日久歳深→深根蟠结→结舌钳口→口吻生花→花红柳绿→绿酒红灯→灯火万家→家反宅乱→乱首垢面→面似靴皮→皮里阳秋→秋月春风→风驰云走→走投无计→计斗负才→才华超众→众少成多→多言数穷→穷途之哭→哭哭啼啼→啼饥号寒
2、水底捞月→月落参横→横眉冷目→目眐心骇→骇心动目→目不苟视→视如珍宝→宝刀不老→老子长孙→孙庞斗智→智均力敌→敌力角气→气味相投→投山窜海→海屋筹添→添醋加油→油光可鉴→鉴往知来→来之不易→易如破竹→竹篮打水→水明山秀→秀才人情→情投意洽→洽博德闻
3、水底捞月→月落星沈→沈腰潘鬓→鬓乱钗横→横僿不文→文江学海→海水群飞→飞扬浮躁→躁言丑句→句比字栉→栉沐风雨→雨打风吹→吹毛索垢→垢面蓬头→头昏脑眩→眩视惑听→听人穿鼻→鼻头出火→火上弄冰→冰雪聪明→明公正义→义不反顾→顾盼自豪→豪言壮语→语重情深
4、水底捞月→月貌花容→容头过身→身当矢石→石沉大海→海纳百川→川泽纳污→污手垢面→面壁功深→深恶痛绝→绝处逢生→生龙活虎→虎不食儿→儿女子语→语笑喧哗→哗世取名→名山事业→业精于勤→勤学苦练→练达老成→成人之善→善财难舍→舍短取长→长江天堑→堑山堙谷
5、水底捞月→月明星稀→稀世之宝→宝山空回→回筹转策→策顽磨钝→钝学累功→功若丘山→山高水险→险象环生→生灵涂地→地利人和→和蔼近人→人多势众→众难羣疑→疑信参半→半面不忘→忘恩背义→义断恩絶→絶无仅有→有财有势→势焰熏天→天壤之别→别出新意→意合情投
成语造句
(1)逗逗写不出成语“水底捞月”,所以昨天考试只得了99分。
(2)辉辉不会写成语“水底捞月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水底捞月”几个大字。
(4)曲濑中学的管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水底捞月”。
(5)艳五叔叔给筱芸和含懿讲了“水底捞月”的历史故事。
(6)得意处论地谈天,俱是水底捞月;拂意时吞冰啮雪,才为火内栽莲。
成语出处
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卷下:『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,却如水底捞月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水水:shuǐ 1、<名>水。《劝学》:『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』2、<名>河流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』3、<名>泛指水域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刘备、周瑜水陆并进,追操至南郡。』4、<名>水灾。《女娲补天》:『水浩洋而不息。』
底底:dǐ 1、<名>底部;底面。《小石潭记》:『全石以为底。』2、<名>里面;下面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『间关莺语花底当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。』3、<名>原稿;草稿。如『底本』。4、<名>末尾;尽头。如『年底』。5、<动>到;到达。《列子·天瑞》:『底春披裘。』6、<动>停滞。柳宗元《天说》:『人之血气败逆壅底。』7、<代>何;什么。《乐府诗集·秋歌》:『寒衣尚未了,郎唤侬底为?』8、<助>相当于『的』。
捞捞:lāo(1)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:打捞;捞饭;捞鱼。(2)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:趁机捞一把。(3)<方>顺手拉或拿。
月月:yuè 1、<名>月亮。《赤壁赋》:『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』2、<名>时间单位,一年分为十二个月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。』3、<名>月份。《陈情表》:『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。』[月旦] 农历每月初一日。品评人物。[月桂] (1)岩桂之一种,四季开花,又名真桂。(2)月亮。
水水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式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数轨切,□税上声。《说文》准也。北方之行,象衆[音zhòng]水□流,中有微阳之气也。《徐铉曰》衆[音zhòng]屈为水,至柔,能攻坚,故一其内也。《释名》水,准也,准平物也。《白虎通》水位在北方。北方者,阴气,在黄泉之下,任养万物。水之为言濡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一曰水。〈又〉水曰润下。《正义曰》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五行之体,水最微,为一。火渐着,为二。木形实,为三。金体固,为四。土质大,为五。《易·乾卦》水流湿。《说卦》坎为水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水者,地之血气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积阴之寒气为水。又六饮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》浆人掌共王之六饮,水浆醴凉医酏。又《礼·玉藻》五饮:上水、浆、酒、醴、酏。〈注〉上水,水为上,余次之。又《礼·曲礼》凡祭宗庙之礼,水曰清涤。又明水,所以共祭祀。《周礼·秋官》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,以鉴取明水於月,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。〈注〉鉴,镜属,取水者。世谓之方诸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而水名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五声,羽为水。又天水,郡名,汉武帝所置。又中水,县名,属涿郡。应劭曰:易□二水之中。□见《前汉·地理志》。又黑水,国名,即□韐。又露为上池水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饮是以上池之水。〈注〉上池水,谓水未至地,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。又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式类切,音坠。《刘桢·鲁都赋》苹藻漂於阳侯,芙蓉出於渚际。奋红葩之熩熩,逸景烛於崖水。又叶呼委切,音毁。《李白·游高淳丹阳湖诗》龟游莲叶上,鸟宿芦花里。少女棹轻舟,歌声逐流水。又《韵补》音准。引《白虎通》水之为言准也。○按准乃水之义,非水之音。盖沿《周礼·考工记》郑注,准读为水而误。今不从。
底底:《寅集下·广字部》《唐韵》都礼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典礼切,□音邸。《说文》山居也。又《说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止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底,待也。〈注〉止也。〈疏〉底者,在物之下,是亦止也。又《玉篇》滞也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勿使有所壅闭湫底。〈注〉底,滞也。《晋语》戾久将底,底箸滞淫。又《增韵》器臀也。《诗·大雅》于橐[音tuó]于囊。〈笺〉无底曰橐[音tuó]。有底曰囊。又文书槀曰底。《春明退朝录》公家文书稿,中书谓之草,枢密院谓之底,三司谓之检。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,即贞明中崇政院书也。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。《晋公谈录》皇城使刘承规,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。又设疑之辞。《匡谬正俗》俗谓何物为底。此本言何等物,后省何,直云等物耳。应璩诗云:用等谓才学,言用何等才学也。去何言等,其言已旧,今人不详根本,乃作底字,非也。唐人诗多用底字。《杜甫·寄王陶二少尹诗》文章差底病。《韩愈·曲江寄白舍人诗》有底忙时不肯来。又与厎通。《韵会》厎,通作底。《诗·小雅》靡所底止。〈传〉底,至也。又与砥通。《前汉·枚乗[音chéng]传》磨砻底厉。〈注〉底,柔石也。又叶都木切,音啄。《郭璞·东海外大壑赞》写溢洞穴,暵昏龙烛。爰有天壑,号为无底。
捞捞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鲁刀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郞刀切,□音劳。沈取曰捞,言没入水中取物也。又《集韵》郞到切,音涝。义同。又力吊切,音料。同撩。《扬子·方言》取也。《郭璞注》谓钩捞也。又怜萧切,音聊。义同。通作摷。
月月:《辰集上·月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鱼厥切,音軏。《说文》阙也。太阴之精。《释名》月,缺也,满则缺也。《易·系辞》阴阳之义配日月。《礼·祭义》月生於西。《公羊传·庄二十五年注》月者,土地之精。《史记·天官书注》月者,阴精之宗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水气之精者为月。又《书·尧典》以闰月定四时成岁。〈传〉一岁十二月,月三十日,三岁则置闰焉。又《洪范》二曰月。〈传〉所以纪一月。〈疏〉从朔至晦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礼·礼运》月以为量。〈注〉天之运行,每三十日为一月。又姓。金月彦明首建孔子庙,明洪武中有月辉、月文宪。又外国名。《前汉·霍去病传》遂臻小月氏。又《韵补》叶危睡切。《曹植·七启》世有圣宰,翼帝霸世。同量乾坤,等曜日月。又叶鱼橘切。《黄庭经》洞房灵象斗日月,父曰泥丸母雌一,三光焕照入子室。《类篇》唐武后作囝。《正字通》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。石经改作月,中二画连左右,与日月之月异。今俗作月以别之。月中从冫,不从二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