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ì yóu fàn làn
成语简拼:ZYFL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当代成语
成语繁体:自由泛濫
成语解释
指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没有约束,到处扩散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指到处扩散
近义词
泛滥成灾、自由放任
成语造句
(1)《墙上的标语》这里还保留着历史遗存的语录:“凡是错误的思想,凡是毒草,凡是牛鬼蛇神,都应该进行批判,绝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。”
(2)不能让这种思潮自由泛滥下去。
(3)不能听任错误思想自由泛滥。
(4)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,而任其自由泛滥,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,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。
(5)洪泽县万集中学的荣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自由泛滥”。
(6)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“自由泛滥”几个大字。
(7)决不让错误言论自由泛滥。
(8)睿坚哥哥给正璇和竹韵讲解了“自由泛滥”的故事。
(9)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,自由泛滥似乎只会导致奴役遍地。
(10)小风不会写成语“自由泛滥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11)小娇写不出成语“自由泛滥”,所以单元测试才考了99分。
(12)前往白莲河中学的面包车上,炜轩哥哥给桃藜和鹦苗讲解了『自由泛滥』的故事。
成语出处
邓小平《党的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》:『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,而任其自由泛滥,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,后果就不能非常严重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泛滥泛滥:[fànlàn] (1)江、湖水溢出,淹没土地。河水泛滥。(2)形容事物、思想到处扩散。英语语法书开始泛滥。
自由自由:(1)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,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。在阶级社会里,被压迫阶级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。(2)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,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,叫做自由。(3)不受拘束;不受限制:自由参加;自由发表意见。
自自:zǐ 1、<代>自己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庞涓自知智穷兵败,乃自刭。』《望洋兴叹》: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。』2、<副>亲自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……』3、<代>其;他(她)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』《陌上桑》:『秦氏有好女,自。名为罗敷』4、<副>原来;本来。《陌上桑》:『使君自有妇,罗敷。有夫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我自不驱卿,逼迫有阿母。』5、<副>自然;当然。《活板》:『以手拂之,其印自落,殊不沾污。』《订鬼》:『思念存想,自见异物也。』6、<介>从;由。《察今》: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』《为学》:『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。』7、<介>在;自从。《三峡》:『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自君别我后,人事不可量。』8、<连>常『自非』连用,相当于『除非』、『假如不是』。《三峡》:『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』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『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』9、<连>表示让步,相当于『即使』。《汉书·周昌传》:『昌为人强力,敢直言,自萧、曹等皆卑下之。』10、<助>增音节,不译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物物各自异。种种在其中。』[自好] 自洁其身。[自谴] 自己排谴忧虑。[自修] 自我修养。自然而此治。[自许]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。[自引] (1)自己辞去官职。(2)自杀。[自用]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,不理会别人的意见。
由由:yóu 1、<动>经过。《论语·雍也》:『谁能出不由户?』2、<动>捱到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『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。』3、<介>自;从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余在刑部狱,见死而由窦出者,日三四人。』4、<介>由于。《论衡·实知》:『知物由学,学乃知之。』5、<名>原因。《订鬼》:『致之何由?』6、<名>机会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无由会晤,不任区区向往之至。』7、<副>通『犹』。犹如;如同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后之视今,亦由今之视昔。』[由来] (1)出处。(2)从发生到现在。[由历] (1)来历。(2)履历。
泛泛:fàn 1、<动>漂浮;漂行。《赤壁赋》: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』2、<动>大水漂流,常『泛滥』连用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『泛滥停蓄。为深博无涯涘。』3、<副>广泛;普遍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余感焉,以杜君言泛讯之。』fěng<动>倾覆;覆没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大命将泛,莫之振救。』[泛使] 一般的使节。[泛宅] 以船为家。
滥滥:làn 1、<动>水满溢出;泛滥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『当尧之时,水逆行氾滥于中国。』2、<形>过度;无节制。《荀子·致士》:『刑不欲滥。』3、<动>越轨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『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』[滥巾] 冒充隐士。[滥觞] 原指江河发源地,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。[滥炎] 火势蔓延。
自自:《未集下·自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韵》从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慎不败也。〈疏〉自,由也。《书·汤诰》王归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诗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〈传〉自,从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广韵》用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天秩有礼,自我五礼,有庸哉。〈传〉自,用也。《诗·周颂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〈传〉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义》自彼者,近数昔日之辞。又自然,无勉强也。《世说新语》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,渐近自然。又《集韵》己也。《正韵》躬亲也。《易·乾卦》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又《五音集韵》古文鼻字。注详部首。◎按说文作鼻本字。
泛泛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孚梵切,音泛。水延漫也。《孟子》泛滥於中国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河水决濮阳,泛郡十六。又《玉篇》普博也。《礼·少仪》泛埽曰埽。〈疏〉泛,广也。大賔来,主人宜广埽之。又《郊特牲》泛埽反道。又与泛同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八年》庆封泛祭。《杜注》泛祭,远散所祭。《正义曰》论语,泛爱衆[音zhòng]。泛是宽博之语,故知泛祭为远散所祭,言其不共也。又不定之辞。《楚辞·卜居》将泛泛若水中之凫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泛乎若不系之舟。又摇动貌。《楚辞·招魂》光风转蕙,泛崇兰些。又水名。《水经注》河水东北出于定陶县,北屈左合泛水。《前汉·高祖纪》汉王即皇帝位于泛水之阳。〈注〉张晏曰:在济阴界,取其泛爱弘大而润下也。师古曰:据叔孙通传曰,为皇帝於定陶,则此水在济阴是也。音敷刃反。《史记·索隐》音似,非。音似者,乃汜水,在成臯。详三画汜字注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泛,洿也。自关而东或曰洼,或曰泛,音泛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符咸切,音凡。地名。《左传·襄二十四年》王出适郑处于泛。《杜注》郑南泛也。《正义曰》南泛在襄城县南,东泛在荥阳中牟县南。又《襄二十六年》楚伐郑,涉泛而归。《正义曰》泛是地名,非水名,是於泛地涉水耳。又国名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敦煌济北。皇甫谧曰:本凡氏,遭秦乱,避地於泛水,因攺焉。汉有泛胜之,晋有泛毓。又叶孚绚切,音现。《陆机·文赋》阙太羹之遗味,同朱弦之清泛。虽一唱而三叹,固既雅而不艳。从□,与从巳别。
滥滥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卢瞰切,音缆。《说文》泛也。《增韵》水延漫也。《家语》其源可以滥觞。〈注〉滥,谓泛滥,小流貌。又溢也。《水经注》其水阳焊不耗,阴霖不滥。又□溢曰滥。《诗·商颂》不僭不滥。又窃也。《贾谊·新书道术篇》反礼为滥。又渍也。《鲁语》宣公滥于泗渊。〈注〉渍罟于泗水之渊,以取鱼也。又失实曰滥。《左传·昭八年》民听滥也。又浮辞也。《陆机·文赋》每除烦而去滥。又音之速疾而僭差曰涤滥。《礼·乐记》狄成涤滥之音作,而民淫乱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杜览切,音啖。竹声也。《礼·乐记》竹声滥滥以立会。〈注〉滥之意犹擥聚也。又《广韵》胡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户黤切,□音槛。泉名。《尔雅·释水》滥泉正出。或作□。通作槛。又水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降狄道东有白石山滥水。又《集韵》鲁敢切,音览。与灠同。渍果也。《礼·内则》浆水醷滥。郑注:滥以诸和水也。纪莒之间,名诸为滥。《释文》乾桃乾梅皆曰诸。又《集韵》卢甘切,音蓝。邑名。《春秋·昭三十一年》黑肱以滥来奔。又胡暂切与监。同。陶器,如甀大口,以盛冰。《周礼·天官》春秋治监。或从水,亦作□□。又浴器也。《庄子·则阳篇》同滥而浴。考证:(《礼·乐记》竹声滥以立会。)谨照原文以上增滥字。(《礼·内则》醷滥。〈注〉以诸和水也。《扬子·方言》纪莒之间,名诸为滥。)谨按纪莒之间二句出内则注,不出方言。谨照原文改礼内则浆水醷滥。郑注滥以诸和水也。纪莒之间,名诸为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