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ì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,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成语简拼:ZXZGFHBXBXDD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自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
成语解释
州官:一州的长官。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分句;指肆意妄为
近义词
只准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几个大字。
(2)大沙镇大沙中学的井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。
(3)小臭写不出成语“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拼音。
(4)小加不会写成语“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芸铂哥哥给弯弯和孙彤讲解了“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故事。
(6)去容县杨村镇凌云中学的火车上,轶夫叔叔给淑丹和鹤菲讲了『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』的历史故事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自许自许: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。《晋书·殷浩传》:『温既以雄豪自许,每轻浩,浩不之惮也。』
百姓百姓:[bǎixìng] (1)普通人――相对于官员、干部而言。并皆暴犯百姓。――《世说新语·自新》;百姓多闻其贤。――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。(2)(古代百姓是百官贵族的统称)。
不许不许:[bùxǔ] (1)不允许,不让。不许说慌。(2)[口] 不能――用于反问句,强调其否定性。何必一定要等我,你就不许自己去吗?。(3)禁止;阻止某事的完成或进行。不许儿童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。
放火放火:[fànghuǒ] (1)引火焚烧房屋等。(2)比喻煽动或发动骚乱事件。
自自:zǐ 1、<代>自己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庞涓自知智穷兵败,乃自刭。』《望洋兴叹》: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。』2、<副>亲自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……』3、<代>其;他(她)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』《陌上桑》:『秦氏有好女,自。名为罗敷』4、<副>原来;本来。《陌上桑》:『使君自有妇,罗敷。有夫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我自不驱卿,逼迫有阿母。』5、<副>自然;当然。《活板》:『以手拂之,其印自落,殊不沾污。』《订鬼》:『思念存想,自见异物也。』6、<介>从;由。《察今》: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』《为学》:『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。』7、<介>在;自从。《三峡》:『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自君别我后,人事不可量。』8、<连>常『自非』连用,相当于『除非』、『假如不是』。《三峡》:『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』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『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』9、<连>表示让步,相当于『即使』。《汉书·周昌传》:『昌为人强力,敢直言,自萧、曹等皆卑下之。』10、<助>增音节,不译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物物各自异。种种在其中。』[自好] 自洁其身。[自谴] 自己排谴忧虑。[自修] 自我修养。自然而此治。[自许]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。[自引] (1)自己辞去官职。(2)自杀。[自用]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,不理会别人的意见。
许许:xǔ 1、<动>答应;允许。《出师表》:『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』2、<动>赞同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杂然相许。』3、<动>期望。《书愤》:『塞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鬃已先斑。』4、<名>处所。《五柳先生传》: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。』5、<数>表示大约的数量。《核舟记》:『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』6、<代>这样;这么。刘克庄《沁园春》:『天造梅花。有许孤高,有许芬芳。』7、<助>表示感叹语气。韩愈《感春》:『三盃取醉不复论,一生长恨奈何许。』
州州:zhōu 1、<名>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。一说二千五百家为一州,一说一万家为一州。《周礼·大司徒》:『五党为州。』2、<名>古代行政区,辖境大小各个时代不相同。两汉三国时州在郡之上,隋唐时州相当于以前的郡。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『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』
官官:guān 1、<名>官府;政府机关。《童区寄传》:『贼二人得我,我幸皆杀之矣。愿以闻于官。』2、<形>官方的;国家的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官军至矣。』3、<名>官职;官位。《张衡传》:『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。』4、<名>官员;官吏。《张衡传》: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由方起。』[又] <动>作官。《祭妹文》:『阿品远官河南。』5、<名>感觉器官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官知止而神欲行。』[辨] 官,吏。古代,特别是在两汉之前,『官』通常是指行政机关或职务,『吏』则专指官吏。汉以后,『官』有时指般官员,而『吏』则指低级官员,但『官』字行政职务的意义仍然沿用。
放放:fàng 1、<动>驱逐;流放。《项羽本纪赞》:『放逐义帝而自立。』《屈原列传》:『虽放流,眷顾楚国,心系怀王。』2、<动>释放。《黔之驴》:『至则无可用,放之山下。』3、<动>放置;放下。《琵琶行》:『沉吟放拨插弦中。』4、<动>发放。《红楼梦》:『这个月的月钱,连老太太、太太还没放呢。』5、<动>逃逸。《孟子·尽心》:『今之与杨墨辩者,如追放豚。』6、<动>京官外任。《谭嗣同》:『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。』7、<动>放纵;放任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放僻邪侈,无不为矣。』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『白日放歌须纵酒。』8、<动>借钱给别人,收取利息。《红楼梦》:『这倪二是个泼皮,专放重利债。』
火火:huǒ 1、<名>火;火焰。《五蠹》:『有圣作,钻燧取火以化腥臊。』2、<形>比喻紧急,急迫。武则天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:『明朝游上苑,火速报春知。』3、<形>比喻激动、暴躁、愤怒。白居易《感春》:『忧喜皆心火。』4、<名>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,十人为『火』。柳宗元《段太尉事状》:『皆解甲,散还火伍中。』5、<名>同『伙』,同伴。《木兰诗》:『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惶。』6、<名>古代星名,又叫『心宿』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』7、<名>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『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』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百百:bǎi 1、<数>十个十。2、<数>概数。《谋攻》:『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。』[百司] 朝中大臣、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。
姓姓:xìng(1)表明家族的字:姓名;贵姓。(2)姓是…;以…为姓:他姓张,不姓王;你姓什么?
点点:diǎn 1、<名>斑点。《晋书·袁宏传》:『如彼白圭,质无尘点。』2、<名>液体的小滴。《西江月》:『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』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泪光点点,娇喘微微。』3、<名>『、』汉字笔画的一种。王羲之《题卫夫人笔阵图后》:『每作一点,常隐锋而为之。』[又] <动>用笔加上点子。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:『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,每云:「点晴即飞去。」人以为妄诞,固请点之。』4、<动>删改文字。陈寿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:『公又与遂书,多与点窜。』(与遂书:给韩遂信。窜:改动)。5、<动>一触即起。《明湖居听书》:『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。』6、<动>检查;核对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老军都点见了堆数。』7、<动>引着火。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:『饮至天晚,点上灯烛。』8、<动>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下立刻恢复原位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王夫人一笑,点头不语。』9、<名>更点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『雨村尚未看完,忽闻传点。』10、<动>通『玷』。污;辱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『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。』岳飞《五岳祠盟记》:『迎二圣归京阙,取故土上版图,朝廷无虞,主上点,余之愿也。』[点化] (1)指点感化,多指道家以语言诱人入道。(2)点染美化。(3)改造前人的诗句而寓有新意。
灯灯:dēng(1)照明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的器具:一盏灯;电灯;红绿灯;探照灯;太阳灯。(2)燃烧液体或气体用来对别的东西加热的器具:酒精灯;本生灯。(3)俗称收音机、电视机等的电子管:五灯收音机。
自自:《未集下·自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韵》从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慎不败也。〈疏〉自,由也。《书·汤诰》王归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诗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〈传〉自,从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广韵》用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天秩有礼,自我五礼,有庸哉。〈传〉自,用也。《诗·周颂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〈传〉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义》自彼者,近数昔日之辞。又自然,无勉强也。《世说新语》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,渐近自然。又《集韵》己也。《正韵》躬亲也。《易·乾卦》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又《五音集韵》古文鼻字。注详部首。◎按说文作鼻本字。
许许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虚吕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喜语切,□虚上声。《说文》听也。《广雅》与也。《玉篇》从也。《广韵》可也。《增韵》约与之也。《书·金滕》尔之许我,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。尔不许我,我乃屛璧与珪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吕媪怒。吕公曰: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,何自妄许与刘季。又《博雅》进也。《诗·大雅》昭兹来许。〈传〉许,进也。〈疏〉礼法既许,而后得进,故以许为进也。又信也。《孟子》则王许之乎。又犹兴也,期也。《孟子》管仲、晏子之功,可复许乎。又邑名。《诗·鲁颂》居常与许。〈笺〉许,田也,鲁朝宿之邑。又国名、县名、州名。《春秋·隐十一年》公及齐侯郑伯伐许。〈疏〉地理志云:颍川郡许县,故许国,汉名许县,魏武攺曰许昌,后周又攺为许州。又姓。《广韵》出高阳汝南,本自姜姓,炎帝之后,太岳之裔,其后因封为氏。又与鄦通。《史记·郑世家》鄦公恶郑于楚。〈注〉鄦同许,许灵公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火五切,音虎。《诗·小雅》伐木许许。〈传〉许许,柹貌。《朱传》衆[音zhòng]人共力之声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今夫举大木者,前呼邪许,后亦应之,此举重劝力之歌也。〈注〉许,音虎。《字汇补》音虚。又《类篇》浒,一作许。
州州:《寅集中·巛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职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之由切,□音周。《说文》水中可居曰州。周绕其旁,从重川。昔尧遭洪水,民居水中高土,故曰九州。一曰州,畴也,各畴其土而主之。《广雅》州,殊也,浮也。《春秋·题辞》州之为言殊也。《释名》州,注也。郡国所注仰也。《玉篇》九州也,时也,宫也,居也。《书·舜典》肇十有二州。〈传〉禹治水之后,舜分冀州为幽州幷[同并]州。分青州为营州。〈疏〉禹贡治水之时犹为九州,今始为十二州。左传云:昔夏之方有德也,贡金九牧,则禹登王佐,还置九州,其名盖如禹贡。《禹贡》冀、兖、青、徐、荆、扬、豫、梁、雍。《周礼·夏官》九州:扬、荆、豫、青、兖、雍、幽、冀、幷[同并]。《尔雅·释地》冀、豫、雝、荆、扬、兖、徐、幽、营,九州。〈疏〉禹贡有青徐梁,无幽幷[同并]营,是夏制。周礼有青幷[同并]幽,无徐梁营,是周制。此有幽徐营而无青梁幷[同并],疑是殷制也。《史记·孟子传》驺衍言中国名赤县神州。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,禹之序九州是也。不得为州数。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,乃所谓九州也。又《周礼·地官》五党为州。〈注〉州二千五百家。《论语》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行乎哉。又国名。《春秋·桓五年》州公如曹。〈传〉淳于公如曹。〈注〉淳于,州国所都。城阳淳于县也。《括地志》密州,安丘县东三十里古州国,周武王封为淳于国。又邑名。《左传·昭三年》郑伯如晋,公孙段相晋侯,曰:子丰有劳於晋,余闻而弗忘,赐女州田。〈注〉州县,今属河内郡。又《春秋·成七年》吴入州来。〈注〉楚邑,淮南下蔡县。又《史记·楚世家》考烈王元年,纳州於秦。〈注〉南郡有州陵县。又姓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一年》州绰出奔齐。〈注〉晋大夫。又《尔雅·释畜》白州驠。〈注〉州,窍。〈疏〉谓马之白尻者也。又与洲通。◎按《说文》引《诗·周南》在河之州,今文作洲,古通。又叶专於切,音朱。《易林》鸇鸠徙巢,西至平州。遭逢雷电,霹我葺庐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二年》郑伯如晋,公孙段相。)谨照原文二年改三年。(《襄二十二年》州绰出奔齐。)谨照原文二十二年改二十一年。
官官:《寅集上·宀字部》《唐韵》古丸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沽欢切,□音观。《说文》吏事君也。《玉篇》宦也。《论语·撰考》黄帝受地形,象天文,以制官。《周礼·天官疏》上古以云鸟纪官,六官之号见於唐虞,尧育重黎之后,羲氏和氏之子,使掌旧职天地之官。其时官名,盖曰稷曰司徒,是天官稷也,地官司徒也。又分命仲叔,使掌四时之官,春为秩宗,夏为司马,秋为士,冬为共工。共工,冬官也。合稷与司徒,是六官之名见也。夏之官百有二十,公卿大夫元士,具列其数,殷之官二百四十,至周三百六十而大备,故曰设官分职,以为民极。又《增韵》职也,使也,公也。《书·咸有一德》任官惟贤材。《礼·王制》论定然后官之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六命赐官。〈注〉谓自置其臣属,治家邑也。又朝廷治事处曰官。《礼·玉藻》在官不俟履。〈注〉趋君命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学者所学之官也。又事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明备,天地官矣。〈疏〉官犹事也,谓各得其事也。又身有五官。《孟子》耳目之官,不思而蔽於物。〈又〉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。又姓。又复姓。三氏,晋王官氏,鲁亓官氏,楚上官氏。又与管通,宋元边徼所司曰掌管,今为土司长官。又叶古元切,音涓。《崔駰·大理箴》嗟兹大理,慎於尔官。赏不可不思,断不可不虔。《说文》从宀从□。□犹衆[音zhòng]也,与师同意。考证:(《周礼·天官疏》故曰建官分职,以为民极。)谨照原文建改设。(《礼·玉藻》在官不俟履。)谨照原文履改履。(《礼·乐记》礼明乐备。)谨照原文改礼乐明备。
放放:《卯集下·攴字部》(古文)匸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甫妄切,音舫。《说文》逐也。《小尔雅》弃也。《书·舜典》放驩兜于崇山。〈疏〉放逐。《左传·宣元年》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。〈注〉放者,受罪黜免,宥之以远。又《书·武成》放牛于桃林之野。〈疏〉据我释之,则云放。又《礼·曲礼》毋放饭。〈注〉去手余饭於器中。又《左传·昭十六年》狱之放纷。〈注〉放,纵也。又《论语》隐居放言。《何晏注》放,置也,不复言世务。又《孟子》如追放豚。《赵岐注》放逸之豕。又《博雅》妄也。《玉篇》散也。《增韵》肆也,舍也。《正韵》废也。又《广韵》分两切《集韵》甫两切《正韵》妃两切,□音昉。同仿。学也。《玉篇》比也。《类篇》效也。《书·尧典》曰若稽古帝尧,曰放勳。〈疏〉能放效上世之功。又《周礼·天官》食医,凡君子之食恒放焉。〈注〉放,犹依也。又《孟子》放乎四海。《赵岐注》放,至也。又《集韵》分房切。方,或作放,倂船也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神裴回若留放,殣冀亲以肆章。《说文》从攴作放。放字原从攴作。考证:(《前汉·礼乐志》神裴回若留放,殣冀亲与肆章。)谨照原文与改以。
火火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呼果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虎果切,□货上声。《说文》火,毁也。南方之行炎而上。象形。《释名》火化也,消化物也。亦言毁也,物入中皆毁坏也。《玉篇》□者,化也,随也,阳气用事万物变随也。《古史考》燧人氏初作火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一曰水,二曰火。又星名。《书·尧典》日永星火。〈传〉火,苍龙之中星。又大火,鹑火,辰次之名。又《礼·王制》昆虫未蛰,不以火田。《前汉·成帝纪》火耕水耨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司爟》变国火以救时疾。〈注〉春取楡柳之火,夏取枣杏之火,季夏取桑柘之火,秋取柞楢之火,冬取槐檀之火。《论语》钻燧改火。又盛阳曰炎火。《诗·小雅》田祖有神,秉畀炎火。〈传〉炎火,盛阳也。〈笺〉螟螣之属,盛阳气嬴则生之。明君为政,田祖之神不受此害,持之付与炎火,使自消亡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炎帝氏以火纪,故为火师,而火名。〈疏〉春官为大火。夏官为鹑火,秋官为西火,冬官为北火,中官为中火。又《春秋·宣十六年》成周宣榭火。《左传》人火也。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灾。又《南史·齐武帝纪》魏地谣言,赤火南流,有沙门从北齎此火至,色赤而微,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,多得其验,咸云圣火。又《唐书·兵志》府兵,十人为火,火有长。彍骑,十人为火,五火为团。《通典·兵制》五人为烈,烈有头目,二烈为火,立火子,五火为队。又《司马法》人人正正,辞辞火火。〈注〉言一火与一火犹人人殊之人人也。即俗谓火伴。《古木兰诗》出门看火伴。又人身有火。《本草纲目》心藏神为君火。包络为相火。又阴火,海中盐气所生。凡海水遇阴晦,波如然火,有月即不复见。《木华·海赋》阴火潜然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崑仑之丘,其下有弱水之,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,投物辄然。又《正字通》陆游曰:火山军,其地锄深,则有烈焰,不妨耕种。又井名。《左思·蜀都赋》火井沈荧於幽泉。〈注〉火井,在临邛县。欲出其火,先以家火投之,须臾隆隆如雷声,焰出通天,光辉十里,以筒盛接,有光无灰。又寒火。《抱朴子·地真篇》南海萧丘,火春生秋灭。生木小,焦黑。又火传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指穷放为薪,火传也。不知其尽也。又南方有食火之国,其人能食火炭。又《尔雅·释鱼》十龟,一曰火龟。〈疏〉龟生火中者。又火□。《山海经》火山国,其山虽霖,雨火常燃,火中白□,时出山边求食,人捕得之,以毛作布,名火澣布。又姓。《明纪事本末》火济,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,封罗甸国王。《正字通》洪武时,翰林火原洁。又《广东通志》古人一年四时改火。今琼州西乡音谓一年为一火,火音微。东乡人谓一年为喜,或为之化,乃喜之变音。又叶虎洧切《诗·豳风》七月流火,八月萑苇。◎按唐韵正:火,古音毁,转声则为喜,故灰字从火得声。而左传襄三十年:或叫于宋太庙,曰:譆譆出出,鸟鸣于亳社。如曰譆譆,则为火之徵也。是直以为火当读作毁,非止叶音矣。又叶后五切。《韩愈·元和圣德诗》施令酬功,急疾如火。天地中间,莫不顺序。又叶虎何切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利害相摩生火寔多,衆[音zhòng]人焚和,月固不胜火。《韵会小补》今人谓兔岐唇曰火。盖古音也。《集韵》或作灬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百百:《午集中·白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博陌切,音伯。《说文》十十也。从一白。数十十为一百。百,白也。十百为一贯。贯,章也。《徐曰》章,以诗言之一章也。百亦成数。会意字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纪于一,协于十,长于百,大于千,衍于万。又众多也。《易·系辞》百官以治。《书·尧典》平章百姓。《后汉·明帝纪》百蛮贡职。又百里,刃名。百錬,刀名。见《古今注》。又百鹩。鸟名。见《大戴礼》。又百足,虫名。《博物志》百足,一名马蚿。又百合,草名。《谭子化书》山蚯化为百合。又地名。隋百泉县,唐百文县。又国名。《北史·百济传》百济国,马韩之属,在辽东之东。又姓。百丰,列子弟子。又复姓。《风俗通》秦百里奚之后,其先虞人,家于百里,因氏焉。又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莫白切,音陌。励也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距跃三百,曲踊三百。〈注〉言每跳皆勉力为之。又唐谓行杖人曰五百。《后汉·曹节传注》五百字,本为伍佰。伍,当也。佰,道也。使之导引,当道陌中,以驱除也。《续志》五百赤帻绦褠,即今行鞭杖者,亦作伍佰。又叶伯各切,音博。《前汉·季布传》得黄金百,不如得季布诺。《易林》营城洛邑,周公所作。世建三十,正年八百。又叶毕吉切,音必。《欧阳修·潭园诗》一华聊一醉,尽醉犹须百。而我病不□,对花空叹息。
姓姓:《丑集下·女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息正切,音性。《说文》人所生也。《左传·隐八年》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。又孙谓之子姓。《诗·周南》振振公姓。《楚语》率其子姓,从其时享。又晐姓,备庶媵也。《吴语》一介嫡女愿执箕箒,以晐姓于王宫。又百姓,民庶也。《书·尧典》平章百姓。又百官族姓。《酒诰》越百姓里居。又生子曰姓。《左传·昭四年》庚宗之妇人,献以雉。问其姓,对曰:余子长矣,能奉雉而从我矣。又姓。《前汉·食货志》临葘人姓伟,赀五千万。〈注〉姓,姓也。伟,其名。又推律定姓。京房本姓李,推律定姓为京氏。又筮易得姓,陆羽不知所生,自筮得蹇之渐,乃姓陆,名羽,字鸿渐。又《集韵》师庚切,音生。人名。《春秋·哀四年》蔡杀其大夫公孙姓。又叶桑经切,音星。《诗·唐风》岂无他人,不如我同姓。叶上菁。《郑晓曰》姓,字从女生。上古八大姓,姜姬嬀姒嬴姞姚妘,皆从女。□,从人。考证:(□姓,备庶媵也。《吴语》一介嫡女愿执箕箒,以□姓于王宫。)谨照原文两□字俱改晐。(《君奭》越百姓里居。)谨照原书君奭改为酒诰。(京房本姓李,推律定性为京氏。)谨照汉书京房传定性改定姓。
点点:《亥集下·黑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多忝切,音玷。《说文》小黑也。又《正韵》点注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灭谓之点。〈注〉以笔灭字为点。又《玉篇》检点也。又《广韵》点画。又《正韵》更点。又《广雅》污也。《太史公报任安书》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。又《集韵》之廉切,音詹。人名。鲁有丰点,齐有鲍点。又《集韵》丁贺切,音哆。草叶坏也。《齐民要术》故墟种麻,有点叶夭折之患。又《集韵》都念切,音店。亦污也。《束皙·白华诗》鲜侔晨葩,莫之点辱。考证:(《太史公报任安书》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。)谨照原文发笑改见笑。
灯灯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集韵》当经切,音丁。《玉篇》火也。《类篇》烈火也。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□云俗灯字。◎按玉篇,集韵,类篇,灯灯分载,音切各异,强合为一,非。(灯)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都腾切,音登。《玉篇》灯火也。《春明退朝录》上元然灯,自昏至画。《西京亲记》元夕然九华灯于南山上,照见百里。〈又〉咸阳宫有青玉五枝灯,高七尺五寸,作蟠螭,以口衔灯,灯然鳞甲皆动,炳若列星。又释书以灯喻法,有传灯录。《杜甫诗》传灯无白日。又《正字通》金灯草,一名山慈姑,医方取此合为丸,名玉枢丹,详本草纲目。又叶都郞切,音当。《魏·敷鲸鱼灯赋》写载其形托于金灯,隆脊矜尾鬐甲舒张。《集韵》本作镫。《说文》镫,锭也。〈注〉徐铉曰:锭中置烛,故谓之镫。今俗别作灯。非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