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ǎn mí xīn dàng
成语简拼:YMXD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眼迷心蕩
成语解释
眼光迷乱,心神摇荡。形容见到美色而不能自持的神情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成语接龙
1、眼迷心荡→荡海拔山→山童石烂→烂若披锦→锦绣肝肠→肠肥脑满→满腹牢骚→骚人墨客→客死他乡→乡壁虚造→造謡生非→非同儿戏→戏彩娱亲→亲冒矢石→石城汤池→池鱼之祸→祸从口生→生肉枯骨→骨肉离散→散灰扃户→户枢不朽→朽棘不雕→雕章缛彩→彩笔生花→花貌蓬心
2、眼迷心荡→荡魂摄魄→魄荡魂飞→飞蒭挽粟→粟陈贯朽→朽木生花→花衢柳陌→陌路相逢→逢山开路→路见不平→平头正脸→脸黄肌瘦→瘦羊博士→士饱马腾→腾声飞实→实事求是→是古非今→今月古月→月落星沈→沈密寡言→言而不信→信口雌黄→黄发台背→背信弃义→义断恩絶
3、眼迷心荡→荡检逾闲→闲情逸志→志坚行苦→苦尽甜来→来鸿去燕→燕处焚巢→巢倾卵覆→覆巢毁卵→卵与石斗→斗鸡走狗→狗急跳墙→墙头马上→上替下陵→陵谷沧桑→桑间之约→约法三章→章句之徒→徒劳无功→功遂身退→退步抽身→身名俱泰→泰然处之→之死靡他→他山攻错
4、眼迷心荡→荡然无存→存心养性→性烈如火→火上添油→油然而生→生功止过→过街老鼠→鼠窜狼奔→奔轶绝尘→尘羹涂饭→饭蔬饮水→水陆毕陈→陈辞滥调→调良稳泛→泛浩摩苍→苍白无力→力不自胜→胜残去杀→杀马毁车→车怠马烦→烦文缛礼→礼顺人情→情同手足→足兵足食
5、眼迷心荡→荡析离居→居功自傲→傲慢无礼→礼义廉耻→耻居王后→后会无期→期颐之寿→寿山福海→海阔天高→高居深拱→拱肩缩背→背城借一→一挥而就→就汤下面→面如冠玉→玉堂金马→马面牛头→头足异处→处堂燕雀→雀小脏全→全功尽弃→弃情遗世→世俗之见→见鞍思马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眼迷心荡”几个大字。
(2)兵兵写不出成语“眼迷心荡”,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。
(3)天恩学校的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眼迷心荡”。
(4)小花不会写成语“眼迷心荡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禹鑫叔叔给妲蕖和恒昕讲了“眼迷心荡”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5卷:『那院判一见了小娟,真个眼迷心荡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眼眼:yǎn 1、<名>眼珠。《庄子·盗跖》:『比干剖心,子胥抉眼,忠之祸也。』《晋书·阮籍传》:『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。』[引] 眼睛。辛弃疾《清平乐·独宿博山王氏菴》:『眼前万里江山。』2、<名>孔洞;窟窿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一○:『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。』3、<量>用于井、泉水。白居易《钱塘湖石记》: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。』
迷迷:mí 1、<动>分辨不清;迷乱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』[又] <动使动>使……迷乱;使……看不清。《钱塘湖春行》:『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』2、<动>迷恋;沉醉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千岩万转路不定,迷花倚石忽已暝。』3、<动>弥漫。杜甫《送灵州李判官》:『血战乾坤赤,氛迷日月黄。』
心心:xīn 1、<名>心脏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顺我,即先刺心。』2、<名>心脏所在的胸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。』3、<名>内心,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读书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』4、<名>想法;心意。《殽之战》:『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』5、<名>中心;中央。《琵琶行》:『唯见江心秋月白。』[心志] 内心;意志。
荡荡:dàng 1、<动>摇动;飘动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『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。』2、<动>不安定;动摇。《荀子·劝学》:『是故权利不能倾也,群众不能移也,天下不能荡也。』3、<动>洗涤;清除。《史记·乐书》:『万民咸荡涤邪秽。』4、<动>碰撞;来回冲击。《黔之驴》:『稍近,益狎,荡倚冲冒。』柳宗元《晋问》:『若江之水,疾风驱涛,击山荡壑。』5、<形>放纵;不受拘束。《论语·阳货》:『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荡。』6、<形>平坦;宽广。《诗经·南山》:『鲁道有荡。』(通往鲁国的大道很平坦)。7、<名>积水处;池塘;湖泽。《雁荡山》:『山顶有大池,相传以为雁荡。』[荡骀] (1)悠闲自得。(2)舒展。[荡覆] 倾覆。[荡佚] 放荡纵逸,不拘世俗。[荡志] 荡涤心怀。[荡子] 游荡在外的男子。
眼眼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五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语限切,□颜上声。《说文》目也。《灵枢经·大惑论》五藏六府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,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童子,筋之精为黑眼,气之精为白眼,故童子黑眼法于阴,白眼赤衇法于阳。《释名》限也。瞳子限限而出也。《易·说卦》巽其於人也,为多白眼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眼如望羊。《晋书·阮籍传》籍能为青白眼。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仙书云:眼方者寿千岁。弘景末年,一眼有时而方。又马有夜眼。《本草纲目》马夜眼在马足膝上,有此能夜行。又果名。《嵆含·草木状》南方之果,珍异者有龙眼。又香名。《洪刍香谱》白眼,香黄熟之别名。又彪眼泉,地名。见《北史·常景传》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鱼恳切,垠上声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轮人》望其毂欲其眼也。〈注〉眼出大貌。一曰突出貌。郑康成读。又叶五建切,言去声。《谢灵运·斤竹□诗》企石挹飞泉,攀林摘叶卷。想见山阿人,薜萝若在眼。又叶伊甸切,音宴。《苏辙·雪诗》终胜溪嶂长熏眼,典衣共子成高讌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
迷迷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莫兮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緜披切《正韵》绵兮切,□音麛。《说文》惑也。《易·坤卦》先迷后得。《书·舜典》烈风雷雨弗迷。《诗·小雅》俾民不迷。
心心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息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思林切。《说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说以为火藏。《徐曰》心为大火,然则心属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广韵》□训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礼·大学疏》总包万虑谓之心。又《释名》心,纤也。所识纤微无不贯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复卦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。〈注〉天地以本为心者也。《正义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动,是以本为心者也。《礼·礼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〈注〉得气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气之本,故巡四时,柯叶无凋攺也,心谓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诗序》情动于中。《正义曰》中谓中心。凡言中央曰心。《礼·少仪》牛羊之肺,离而不提心。〈注〉不提心,谓不绝中央也。《古歌》日出当心,谓日中也。《邵雍清夜吟》月到天心处,言月当天中也。又东方五度,宿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心为明堂。又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祭心。〈注〉气主盛也。又《月令》季夏祭先心。〈注〉五藏之次,心次肺,至此则心为尊也。又去声。《吴棫·韵补》息吝切。《外纪》禹曰:尧舜之民,皆以尧舜之心为心。下心字去声。又叶思真切,音新。《前汉·安世房中歌》我定正数,人告其心。敕身齐戒,施敎申申。又叶先容切,音松。《诗·大雅》吉甫作颂,□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流星陨,感惟风,籋归云,抚怀心。又叶思征切,音騂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勤于心否贞。又叶桑鸠切,音修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凤凰秋秋,其翼若干,其声若箫。有凤有凰,乐帝之心。箫叶疏鸠切。又叶思敬切,音性。《王微观海诗》善即谁为御,我来无别心。聊复寓兹兴,兹兴将何咏。《说文》长笺》借华心形,故惢字从心,就今文言也。若精蕴同文诸书,各以意阐古文,与今文稍远,槪不泛引。《类篇》偏旁作忄。亦作□。◎按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心俱音辛,误。辛在真韵,齐齿音也。心在侵韵,闭口音也。如心字去声,音近信,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,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,乃齐齿音也。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,乃闭口音,有音而无字矣。字有不可下直音者,此类是也。盖齐齿之辛,商之商也,闭口之心,商之羽也。每一音中,具有五音,不可无别。
荡荡:《午集中·皿字部》《唐韵》徒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待朗切《正韵》徒党切,□唐上声。与荡同。《说文》涤器也。又《广韵》涤荡,摇动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大浪切《正韵》徒浪切,□唐去声。《增韵》推荡也。《易·系辞》八卦相荡。〈注〉言运化之推移也。《释文》诸家作荡,唯王肃音唐党切。又《类篇》动也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震荡播越。《史记·乐书》音乐者,所以动荡血脉也。又涤也。一曰放也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荡意平心。又《丙吉传》□伺胡组郭徴卿,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。〈注〉放也。又《尔雅·释训》荡荡,僻也。〈疏〉弗思之僻也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求之荡荡,如系风捕景。又大貌。《扬雄·河东赋》参天地而独立兮,廓荡荡其亡双。又直荡,官名。见《隋书·百官志》。又直荡,旗名。见《宋史·仪卫志》。又跳荡,军名。《唐书·百官志》矢石未交,陷坚突衆[音zhòng]敌,因而败者曰跳荡。又汉宫名。《三辅黄图》骀荡宫。又作骀荡,云春时景色骀荡也。〈注〉荡,荡字同。又《韵会小补》通作汤。《前汉·天文志》四星若合,是谓大汤。〈注〉犹荡涤也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韵》大浪切《正韵》徒浪切,□音宕。亦动也。又《广韵》《正韵》□徒郞切,音唐。荡突,亦作傏□,通作唐突。又《广韵》吐郞切《集韵》他郞切,□音汤。亦荡突也。又《隋大业末童谣》上山吃鹿獐,下山吃牛羊。忽闻官军至,提刀向前荡。又《郑熊·番禺记》广俗,壻未见妻之父母,先饮一大杯,曰荡风。今俗有荡风冒雪之语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他浪切,汤去声。亦涤器也。又行也。《论语》奡荡舟。〈注〉陆地行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