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ì qǔ qí jiù
成语注音:ㄗㄧˋ ㄑㄩˇ ㄑㄧˊ ㄐㄧㄨˋ
成语简拼:ZQQJ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自取其咎
成语英文:bring blame on oneself成语德文eigene Schuld zu büβen haben
成语解释
咎:罪过,祸害。自己造成灾祸或自己找罪受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指自找的麻烦
近义词
咎由自取、自取其祸、罪有应得、玩火自焚、自食恶果、作法自毙、作茧自缚、自讨苦吃、自作自受
反义词
嫁祸于人
成语示例
(1)想当时因得罪于荆公,自取其咎。(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三)
(2)…朝京,作寓于大相国寺内。想当时因得罪于荆公,自取其咎。常言道:『未去朝天子,先来谒相公。』分付左右备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(3)…:贫贱常思富贵,富贵又履危机。此乃福过灾生,自取其咎。假如今人贫贱之时,那知后日富贵?即如荣华之日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(4)…抵对,因此黜落,至今淹滞,此乃学生考究不精,自取其咎,非圣天子之过也。』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自取其咎」是一个主谓式成语。
(2)大洼赵圈河学校的登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自取其咎”。
(3)放放写不出成语“自取其咎”,因此语文考试才98分。
(4)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“自取其咎”几个大字。
(5)妙寒叔叔给苏筱和裕涵讲解了“自取其咎”的历史故事。
(6)小丹不会写成语“自取其咎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7)找到能与地球更友善相处的途径,否则我们将自取其咎。
(8)在前往四宝山中学的巴士上,可立大哥哥给杜涵和雨荀介绍了『自取其咎』的历史典故
(9)又提到他在江苏的时候,如何跋扈刚愎;言下大有落到今日的光景,是自取其咎之意。
(10)学生无言抵对,因此黜落,至今淹滞,此乃学生考究不精,自取其咎,非圣天子之过也。
成语出处
老子《道德经》:『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自自:zǐ 1、<代>自己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庞涓自知智穷兵败,乃自刭。』《望洋兴叹》: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。』2、<副>亲自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……』3、<代>其;他(她)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』《陌上桑》:『秦氏有好女,自。名为罗敷』4、<副>原来;本来。《陌上桑》:『使君自有妇,罗敷。有夫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我自不驱卿,逼迫有阿母。』5、<副>自然;当然。《活板》:『以手拂之,其印自落,殊不沾污。』《订鬼》:『思念存想,自见异物也。』6、<介>从;由。《察今》: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』《为学》:『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。』7、<介>在;自从。《三峡》:『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自君别我后,人事不可量。』8、<连>常『自非』连用,相当于『除非』、『假如不是』。《三峡》:『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』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『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』9、<连>表示让步,相当于『即使』。《汉书·周昌传》:『昌为人强力,敢直言,自萧、曹等皆卑下之。』10、<助>增音节,不译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物物各自异。种种在其中。』[自好] 自洁其身。[自谴] 自己排谴忧虑。[自修] 自我修养。自然而此治。[自许]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。[自引] (1)自己辞去官职。(2)自杀。[自用]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,不理会别人的意见。
取取:qǔ 1、<动>割取。《周礼·大司马》:『获者取左耳。』2、<动>俘获;捕获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『入蔡州取吴元济。』3、<动>攻占;夺取。《公输》:『公输盘为我为云梯,必取宋。』4、<动>拿取;拿。《赤壁赋》:『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』5、<动>取得;获得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『岂取之易守难乎?』6、<动>提取;取出。《劝学》:『青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』7、<动>通『取』,娶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今若遣此妇,终老不复取。』8、<名>可取之处。《答韦立师道书》:『仆自卜固无取。』9、<动>择取;选用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』10、<助>用于动词后,无实义。《西江月》:『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』[取次] (1)随便;任意。(2)草草;仓促。[取室] 娶妻。
其其:qí 1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(她)的』、『它的』、『他们的』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筯骨。』《<论语>十则》:『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』《师说》:『郯子之徒,其贤为及孔子。』2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。相当于『他(她)』、『它』、『他们』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』《卖油翁》:『见其发矢十中八九。』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,则牛羊何择焉?』3、<代>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我』、『我的』。《游褒禅记》: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品其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。』[又] 自己的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『亦各言其志也。』4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。相当于『你的』、『你们的』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。』《资治通鉴》:『坚默然良久,曰:「诸君各言其志。」』5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那』、『那些』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读其书未毕,齐军万弩俱发。』《捕蛇者说》:『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』《游黄山记》:『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。』[又] 那样。《冯婉贞》:『吾村十里皆平原,而与之竞火器,其何能胜?』6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其中』,『当中』。《<论语>十则》:『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。』《为学》:『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』《石钟山记》: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』7、<副>恐怕;大概。表示推测、估计。《师说》:『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』《祭十二郎文》:『其信然邪?其梦邪?其传之非其真邪?(最后一个『其』为助词,无意义。)』8、<副>难道,岂。表示反诘、反问。《马说》:『其真无马邪?』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』9、<副>还是。表示委婉地商量。《殽之战》:『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其还也。』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『吾其还也。』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『安陵君其许寡人!』10、<副>可要。表示期望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尔其无忘乃父志!』11、<连>如果;假如。表示假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其若是,孰能御之?』《狱中杂记》:『其极刑,曰:「顺我,即先刺心;否则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。」』12、<助>无实义,起调节节奏、舒缓语气等作用。《涉江》:『霰雪纷其无垠兮,云霏霏其承宇。』《答李翊书》:『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』jī 1、<助>用于句未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『夜如何其,夜未央。』2、用于人名。汉代有『郦食(yǐ)其』、『审食(yǐ)其』。
咎咎:jiù 1、<名>灾祸;灾难。《左传·昭公八年》:『诸侯必叛,君必有咎。』2、<名>罪过;过失。《出师表》:『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到之慢,以彰其咎。』3、<动>归罪;责备。《子鱼论战》:『国人皆咎公。』《游褒禅山记》:『既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。』
自自:《未集下·自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韵》从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慎不败也。〈疏〉自,由也。《书·汤诰》王归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诗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〈传〉自,从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广韵》用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天秩有礼,自我五礼,有庸哉。〈传〉自,用也。《诗·周颂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〈传〉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义》自彼者,近数昔日之辞。又自然,无勉强也。《世说新语》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,渐近自然。又《集韵》己也。《正韵》躬亲也。《易·乾卦》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又《五音集韵》古文鼻字。注详部首。◎按说文作鼻本字。
取取:《子集下·又字部》《唐韵》七庾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此主切,□娶上声。《说文》捕取也。从又耳。《玉篇》资也,收也。《广韵》受也。《增韵》索也。《礼·儒行》力行以待取。《史记·鲁仲连传》为人排难解纷,而无取也。《管子·白心篇》道者,小取焉则小得福,大取焉则大得福。又《韵会》凡克敌不用师徒曰取。又《前汉·王莽传》考论五经,定取礼。〈注〉师古曰:取,读曰娶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逡须切,音趋。《集韵》取虑,县名,在临淮。又《集韵》雌由切,音秋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□留浚仪。〈注〉师古曰:取虑,县名。音秋卢。取又音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此苟切,音趣。《杜甫·遭田父泥饮诗》今年大作社,拾遗能住否。呌妇开大瓶,盆中为吾取。感此气扬扬,须知风化首。又《正韵》索也。《诗·小雅》如酌孔取。〈笺〉谓度所胜多少。又《六书本义》□通用伸,伸通取。训索,取转声,与娶趣字同。又《古文奇字》朱谋□曰:古文取,疑当从与声。人与而我取也。
其其:《子集下·八字部》(古文)丌亓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渠之切《正韵》渠宜切,□音碁。《韵会》指物之辞。《易·系辞》其旨远,其辞文。《诗·大雅》其在于今。又助语辞。《书·西伯戡黎》今王其如台。《诗·周南》灼灼其华。《玉篇》辞也。又姓。《韵会》汉阳阿侯其石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居之切,音姬。《韵会》语辞。《书·微子》若之何其。《诗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人名。《史记·郦生传》郦生食其者,□留高阳人也。〈注〉正义曰:郦食其,三字三音,读历异几。《前汉·楚元王传》高祖使审食其留侍太上皇。〈注〉师古曰:食音异,其音基。又山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四月,幸不其。〈注〉其音基,山名。《广韵》在琅邪。又地名。《韵会》祝其,即夹谷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吏切。《正韵》吉器切,□音寄。《韵会》语已辞。《诗·桧风》彼其之子。通作记。《礼·表记》引《诗》彼记之子。又通已。《左传·襄二十七年》引《诗》彼己之子。又《韵会》或作忌。《诗·郑风》叔善射忌。
咎咎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其九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巨九切,□音舅。《说文》灾也。从人从各。各者,相违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天降之咎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咎,病也。〈疏〉罪病也。《广韵》愆也,过也。《易·乾卦》九三,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《诗·小雅》宁适不来,微我有咎。又《书序》殷始咎周。〈传〉咎,恶也。又与臼通。《晋语》宜咎。〈注〉咎。或作臼,古字通用。又与舅通。《仪礼·士昏礼注》古文舅作咎。《荀子·臣道篇》晋之咎犯。《左传》作舅。又《唐韵正》四十四有韵中之半,古与筱,小,巧,皓通为一韵。书大禹谟,民弃不保,天降之咎。易小畜,初九复自道,何其咎。经传子集如此用者甚多,非叶音也。又《广韵》古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居劳切《正韵》姑劳切,□音高。《广韵》臯陶,舜臣名,古作咎繇。《前汉·百官公卿表》咎繇作士。《书序》咎单作明居。〈传〉咎单,臣名。○按《集韵》《类篇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俱云姓也,误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僖二十三年》狄人伐廧咎如。〈注〉赤狄别种。《陆德明·音义》咎,古刀反。又叶曁几切,音技。《史记·龟筴传》王若遣之,宋必有咎。后虽悔之,亦无及已。又叶跽许切,音巨。《三略》强弱相虏,莫适禁御,延及君臣,国受其咎。又叶巨又切,音旧。《诗·小雅》谋夫孔多,是不用集。发言盈庭,谁敢执其咎。集叶疾救反。◎按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俱以去声为咎字正音。考《玉篇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诸书,咎字□无去声一音。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皆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