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ì qiáng bù xí
成语注音:ㄗㄧˋ ㄑㄧㄤˊ ㄅㄨˋ ㄒㄧ成语正音强,不能读作『qiǎnɡ』。
成语简拼:ZQBX
感情色彩:褒义成语
成语结构:补充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自強不息
成语英文: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improve oneself成语法文faire des efforts inlassables pour se perfectionner成语德文sich unermüdlich emporarbeiten
成语解释
自强:自己努力向上;息:停止。自觉地努力向上,永不松懈。
成语释义
自己不断努力向上,永不懈怠。语出《易经·乾卦·象》。
[成语辨析]
自强不息与『发愤图强』有别:自强不息侧重于形容不断努力;『发愤图强』侧重于形容努力奋斗。
成语用法
一、[义]自己不断努力向上,永不懈怠。[类]用在『努力不懈』的表述上。[例](1)他虽然生活贫困,却能自强不息,努力不懈。(2)一个自强不息的人,总是越挫越勇,不会轻易放弃。(3)我们要学习老王自强不息的精神,绝对不能自暴自弃。(4)台湾人民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,在这个小岛上建立起富裕的家园。(5)工程师们自强不息地向大自然挑战,终於完成修筑这条公路的艰险工程。(6)虽然我们起步较慢,但只要我们自强不息,努力奋斗,一定能後来居上。(7)这位勇者因为不屈服於现实,自强不息地挑战命运,终於获得最後的胜利。二、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人的决心。
近义词
不息自强、夙夜匪懈、孜孜不倦、闻鸡起舞、发奋图强、发愤图强、励精图治、卧薪尝胆、艰苦创业、艰苦奋斗
反义词
自暴自弃、得过且过、自轻自贱、心灰意懒
关联成语
自强不息、不息自强
成语示例
(1)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卷三·君臣鉴戒》:『由此言之,功利居多,惟德与仁,愿陛下自强不息,必可致也。』』
(2)《朱子语类·卷六九·易·坤》:『天行甚健,故君子法之以自强不息;地势至顺,故君子体之以厚德载物。』
(3)《孔子家语·卷一·五仪解》:『仁义在身而色无伐,思虑通明而辞不专。笃行信道,自强不息。』
(4)《晋书·卷六二·祖逖列传》:『仆虽无才,非志不立,故疾没世而无闻焉,所以自强不息也。』
(5)《易经·乾卦·象》:『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』(源)
(6)南朝梁·刘峻〈辩命论〉:『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,如使仁而无报,奚为修善立名乎?』
(7)唐·韩愈〈答侯继书〉:『惧足下以我退归,因谓我不复能自强不息。』
(8)这位勇者因为不屈服於现实,自强不息地挑战命运,终於获得最後的胜利。
(9)虽然我们起步较慢,但只要我们自强不息,努力奋斗,一定能後来居上。
(10)台湾人民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,在这个小岛上建立起富裕的家园。
(11)我们要学习老王自强不息的精神,绝对不能自暴自弃。
(12)他虽然生活贫困,却能自强不息,努力不懈。
成语造句
(1)“海纳百川,自强不息”是“汕头精神”的核心内涵,是汕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。
(2)“鑫宇人”精工创造的不只是完美的粉末涂料,更创造出了“自强不息、永不满足、精益求精”的“鑫宇精神”。
(3)“自强不息,不断超越”既体现了誉炎的优良传统,也能较为贴切地反映出公司员工应有的朝气和进取精神。
(4)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,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奋斗不止。
(5)安定区仁化学校的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自强不息”。
(6)本大爷给欢欢和丫丫讲解了“自强不息”的故事。
(7)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自强不息”几个大字。
(8)冲冲写不出成语“自强不息”,因此期中考试只有98分。
(9)从先秦时代起,中国人就确立了以自强不息为基本信念的人文主体精神。
(10)但成功关键,还是业界自强不息、精益求精。
(11)但我不气馁,我要向奥运健儿学习,要学习女排运动员那自强不息,顽强拼搏的精神。
(12)关注让我们的心与灾区小朋友连在一起,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上发扬。
(13)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孝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其自强不息、爱国主义精神和敬养老人、勤俭节约的意识以及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。
(14)鲁鲁不会写成语“自强不息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15)面向未来,集团确立了“自强不息、奋斗不止、不断变革、追求卓越、立足中华、兴盛世界”的企业经营理念。
(16)努力不懈、自强不息,这是成功者的一项基本素质。
(17)是故颜渊之表现明智、清虚与和乐诸端,总因自强不息以至于成德使然。
(18)是一个在困厄面前不愿低头,也不灰心丧气、甘受屈辱、承认失败,而是隐忍抗争、自强不息、发奋有为的伟丈夫。
(19)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,自由市场意味着你和你的邻居需勤奋工作以谋生;自由市场意味着人们在自愿和共同的约定下生产和交换产品和服务;
(20)为了保卫祖国,我们必须自强不息。
(21)学习他们大灾面前,化悲痛为力量,不屈不挠,迅速投身重建的自强不息精神;
(22)亚洲人民有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杰出的创造力。
(23)一个国家要想强盛,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。
(24)灾区重建并不能只依靠援助,要走出灾难的阴影,必须自强不息,“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”。
(25)在五千多年的发铺历程中,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,团结统一、喜好和平、勤劳勇敢、自强不息的巨大民族精神。
(26)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精神,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,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,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,以及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。
(27)这一切,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,也是一个自强不息、持续创新的商业传奇。
(28)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,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,谱写了自强不息、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。
(29)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、实事求是、辩证逻辑、以人为本、内在超越、有容乃大等六点。
(30)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,不断革故鼎新。
(31)自强不息、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,是中华民族主导价值观的实践体现。
(32)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是其实现“仁”的途径;
(33)作品还突出了自强不息的主题:罗宾必须与每一位民主的美国人一样,学习如何勤劳致富,不依靠富裕亲戚给于的特惠。
成语出处
《周易·乾》:『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』
成语典源
《易经·乾卦·象》象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[注](1)天行健:天体的运行,昼夜不息,周而复始。
成语典故
《易经》是记载大自然、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,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,百姓用为占卜事象之典籍,因此常用天体的运行来警示人们。《易经·乾卦》的象辞说:『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』『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』一语指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,周而复始,从未停止过,君子也必须效法天体的刚健不息,自己奋发图强,永不停歇。其中的『不息』特别强调仁人君子们,要学习自然的强健,周而复始地运行,不论遭遇任何事,都能奋发不懈。後来『自强不息』就被用来指自己不断努力向上,永不懈怠。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自自:zǐ 1、<代>自己。《孙膑减灶》:『庞涓自知智穷兵败,乃自刭。』《望洋兴叹》: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。』2、<副>亲自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……』3、<代>其;他(她)的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中有双飞鸟,自名为鸳鸯。』《陌上桑》:『秦氏有好女,自。名为罗敷』4、<副>原来;本来。《陌上桑》:『使君自有妇,罗敷。有夫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我自不驱卿,逼迫有阿母。』5、<副>自然;当然。《活板》:『以手拂之,其印自落,殊不沾污。』《订鬼》:『思念存想,自见异物也。』6、<介>从;由。《察今》: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』《为学》:『越明年,贫者自南海还。』7、<介>在;自从。《三峡》:『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』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自君别我后,人事不可量。』8、<连>常『自非』连用,相当于『除非』、『假如不是』。《三峡》:『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』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『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』9、<连>表示让步,相当于『即使』。《汉书·周昌传》:『昌为人强力,敢直言,自萧、曹等皆卑下之。』10、<助>增音节,不译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物物各自异。种种在其中。』[自好] 自洁其身。[自谴] 自己排谴忧虑。[自修] 自我修养。自然而此治。[自许]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。[自引] (1)自己辞去官职。(2)自杀。[自用]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,不理会别人的意见。
强强:qiáng 1、<形>(弓弩)硬而有力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。』2、<形>泛指强健有力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』3、<形>强大;强盛。《陈情表》: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。』[又] <名>强者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弱固不可以敌强。』4、<动>加强;增强。李斯《谏逐客疏》:『强公室,杜私门。』5、<形>强悍;强横。《周处》:『周处年少时,凶强侠气,为乡里所患。』6、<动>胜过;比……强。苏轼《上神宗皇帝书》:『宣宗收燕、赵,复河、隍,力强于宪、武矣。』[又] 在……方面强;强于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博闻强志。』7、<形>馀;有馀。《木兰诗》:『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』qiǎng 1、<动>强迫。《促织》:『少年固强之。』2、<副>强行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。』3、<副>勉强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,必虑人逼取。』4、<副>竭力;尽力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『太后不肯,大臣强谏。』jiàng<形>固执;强硬不屈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『唯北狄野心,掘强沙塞之间。』[强死] 壮健而死,死于非命。[强宗] 豪门,有权势之家。[强起] 强迫人出来做官。勉强起身。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息息:xī 1、<名>气息;呼吸时进出的气。《庄子·逍遥遊》: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』2、<动>呼吸;喘气。《柳毅传》:『当闭目,数息可达矣。』3、<动>叹息;叹气。《愚公移山》:『北山愚公长息曰。』4、<动>休息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鸡鸣入机织,夜夜不得息。』5、<动>止息;停止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归去来兮,请息交以绝游。』6、<动>平息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『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。』7、<动>通『熄』,熄灭。《曲突徙薪》:『俄而家果失火,邻里共救之,幸而得息。』8、<动>增长。《庄子·秋水》:『消息盈虚,终则有始。』9、<动>繁殖;繁育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是助王息其民也,何以至今不业也。』10、<名>子女,特称儿子。《陈情表》:『门衰祚薄,晚有儿息。』11、<名>利息。《原君》:『此我产业之花息也。』[息男] 亲生儿子。[息女] 亲生女。
自自:《未集下·自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韵》从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慎不败也。〈疏〉自,由也。《书·汤诰》王归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诗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〈传〉自,从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广韵》用也。《书·臯陶谟》天秩有礼,自我五礼,有庸哉。〈传〉自,用也。《诗·周颂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〈传〉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义》自彼者,近数昔日之辞。又自然,无勉强也。《世说新语》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,渐近自然。又《集韵》己也。《正韵》躬亲也。《易·乾卦》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又《五音集韵》古文鼻字。注详部首。◎按说文作鼻本字。
强强:《寅集下·弓字部》《说文徐注》同强。秦刻石文从口。同强。(强)《唐韵》巨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渠良切,□音强。《玉篇》米中蠹。《尔雅·释虫》蛄□,强□。〈注〉今米榖中小黑虫是也。建平人呼为□子。《扬子·方言》蛄□谓之强□。江东人谓之□。又《尔雅·释虫》强蚚。〈疏〉强,虫名也。一名蚚,好自摩捋者,盖蝇类。〈又〉强丑捋。〈注〉以脚自摩捋。又与强通。《广韵》刚强也,健也。《礼·曲礼》四十曰强而仕。〈疏〉强有二义,一则四十不惑,是智虑强。二则气力强也。《中庸》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又《集韵》胜也。《礼·中庸注》南方以舒缓为强,北方以刚猛为强。又《广韵》暴也。《史记·田延年传》诛鉏豪强。又算家以有余为强。《古木兰诗》策勳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又岁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太岁在丁曰强圉。又姓。《左传·庄十六年》刖强鉏。《广韵》后汉有强华奉赤伏符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正韵》□其两切,强上声。《集韵》勉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勤也。《礼·中庸》或勉强而行之。又《韵会》矫强。《左传·庄十九年》鬻拳强谏楚子。《荀子·臣道篇》率羣臣百吏,而相与强君曰桥君。〈注〉桥音矫。又劝也。《周礼·地官》正其行,而强之道艺。〈注〉强,犹劝也。《礼·乐记》强而弗抑则易。〈疏〉师但劝强其神识,而不抑之令晓,则受者和易。又姓。《广韵》《前秦录》有将军强求。◎按《后汉》强华,《前秦》强求同姓,《广韵》分二音,不知何据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其亮切,强去声。《韵会》木强,不和柔貌。《前汉·周昌传赞》周昌,木强人也。〈注〉言其强质如木石然。又《正韵》自是也,□也。《前汉·陆贾传》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,屈强於此。〈注〉屈强,不柔服也。《史记》作屈强。又与襁通。《类篇》强,负儿衣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成王少在强葆之中。〈注〉索隐曰:强葆即襁褓。正义曰:强阔八寸,长八尺,用约小儿於背而负行。(强)考证:(《周礼·地官》止其行,而强之道艺。)谨照原文止改正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息息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相即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悉即切,□音熄。《说文》喘也。《增韵》一呼一吸为一息。又大声叹曰太息。《战国策》闵王太息。〈注〉长出气也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喟然太息。《师古注》太息之大也。又累气曰累息。《后汉·任延传》吏民累息。一曰止也。《礼·檀弓》细人之爱人也,以姑息。〈注〉息犹安也。言苟且取安也。王氏曰:且止之辞。又处也。《诗·小雅》无恒安息。〈传〉息,犹处也。又生也。《周礼·地官》以保息六养万民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□者不可息。《师古注》息谓生长。言劓刖之徒,不可更生长也。又《礼·月令注》阳生为息。又子曰息。《东观汉记》此盖我子息也。《战国策》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。又《尸子》弃黎老之言,用姑息之语。〈注〉姑,妇也。息,小儿也。又出钱生子亦曰息。《周礼·地官·泉府》凡民之贷者,以国服为之息。又劳也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乃息司正。〈注〉息,劳也。《释文》劳,力报反。又休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龠章》以息老物。〈注〉休息之也。又《冬官·考工记·梓人》张兽侯,则王以息燕。〈注〉息者,休农息老物也。又《释名》息,塞也,塞满也。又国名。又新息县,本息故国,徙於东,故加新字。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息侯伐郑。〈注〉息国,汝南新息县。《释文》一本作鄎。又安息,戎国,去长安万六百里。《风俗通》戎类有六,五曰鼻息。又土自长息无限,曰息壤。《山海经》鲧窃帝之息壤,以堙洪水。又姓。《姓苑》今襄阳有此姓。又息夫,复姓。又叶私列切,音屑。《苏轼·游香积寺诗》把玩竟不食,弃置长太息。幽寻恐不继,书版记岁月。从心从自,自亦声。《徐锴曰》自,鼻也。气息从鼻出。会意。考证:(《礼·檀弓》小人之爱人也,以姑息。)谨照原文小人改细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