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uī fēng zhú rì
成语注音:ㄓㄨㄟ ㄈㄥ ㄓㄨˊ ㄖㄧˋ
成语简拼:ZFZR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追風逐日
成语解释
形容速度极快。多指马飞速奔驰。同『追风逐电』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状语;用于比喻句
近义词
追风掣电、追风逐电、逐电追风
成语接龙
1、追风逐日→日久歳深→深文周纳→纳屦踵决→决胜庙堂→堂堂一表→表里相济→济贫拔苦→苦心经营→营营苟苟→苟且之心→心织笔耕→耕当问奴→奴颜婢色→色丝虀臼→臼杵之交→交口称赞→赞不絶口→口角风情→情深潭水→水底捞针→针芥之合→合两为一→一文如命→命在朝夕
2、追风逐日→日濡月染→染蓝涅皂→皂白沟分→分花拂柳→柳暗花明→明眸皓齿→齿少心锐→锐挫望绝→绝圣弃智→智勇双全→全军覆没→没齿不忘→忘生舍死→死心搭地→地老天荒→荒唐无稽→稽古揆今→今月古月→月落乌啼→啼饥号寒→寒灰更然→然糠自照→照功行赏→赏心悦目
3、追风逐日→日中则昃→昃食宵衣→衣敝履空→空谷传声→声威大震→震天动地→地崩山摧→摧兰折玉→玉走金飞→飞禽走兽→兽聚鸟散→散阵投巢→巢居穴处→处尊居显→显山露水→水中捉月→月章星句→句比字栉→栉比鳞差→差三错四→四海昇平→平地青云→云雾迷蒙→蒙昧无知
4、追风逐日→日居月诸→诸恶莫作→作如是观→观望不前→前合后仰→仰拾俯取→取青妃白→白浪掀天→天年不遂
成语造句
(1)宸曦大哥哥给皙雅和璎滩介绍了“追风逐日”的历史典故
(2)成语追风逐日的形成和名人有关。
(3)慧慧不会写成语“追风逐日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“追风逐日”几个大字。
(5)玫瑰岗学校的翠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追风逐日”。
(6)小好写不出成语“追风逐日”,导致语文测试只有97分。
成语出处
唐·杨炯《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》:『励衔策而追风逐日,加剪拂则绝电奔星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逐日逐日:[zhúrì] (1)一天天;每天。病情逐日好转。(2)追赶太阳。夸父逐日。
追追:zhuī 1、<动>追赶;追击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刘备;周瑜水陆并进,追操至南郡。』2、<动>跟随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权起更衣,肃追于宇下。』3、<动>追索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穷饿无聊,追购又急。』4、<动>追思;追念。《出师表》:『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』5、<动>弥补;挽回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』[追荐] 请僧道念经以超度死者。[追远] (1)把很久以前的事记录下来。(2)虔诚地祭祀先人,表示追念。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逐逐:zhú 1、<动>追赶;追击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遂逐齐师。』《五人墓碑记》:『吴之战方痛心焉,于是乘其厉声以呵,则噪而相逐。』2、<动>跟随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『逐水草移徙。』《芙蕖》:『纳凉而凉逐之生。』3、<动>追求。《原君》:『其逐利之情,不觉溢之于辞矣。』4、<动>竟争。《五蠹》:『上古竞于道德,中世逐于智谋,当今争气力。』5、<动>驱逐。《项羽本纪赞》:『放逐义帝而自立。』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:『维扬帅下逐客之令。』[逐队] 随众而行。[逐客] (1)被驱逐的人。(2)被朝廷贬谪的人。[逐鹿] 争夺天下。
日日:rì 1、<名>太阳。《夸父逐日》:『夸父与日逐走。』2、<名>白昼;白天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。』3、<名>一昼夜;一天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尝一日千里,不忍杀之。』[又] 每天;天天。《劝学》: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。』[又] 一天天地。《涉江》:『鸾鸟凤皇,日以远兮。』4、<名>日子;时间。《过故人庄》:『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』5、<名>往日;从前。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『日君乏使,使臣斯司马。』6、<名>他日;以后的某一天。《列子·汤问》:『日以偕来,吾与若俱观之。』
追追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陟隹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中葵切,□音□。《广韵》随也。《增韵》逮也。《玉篇》送也。《诗·周颂》薄言追之。〈注〉谓已发上道而追送之也。《前汉·韩信传》公无所追。追,信诈也。又《说文》逐也。《周礼·秋官·士师》掌乡合,以比追胥之事。〈注〉追,追□也。《左传·庄十八年》追戎于济西。又《玉篇》及也,救也。《书·五子之歌》虽悔可追。〈注〉言虽欲攺悔,其可及乎。《论语》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《左传·襄九年》围宋彭城,非宋地,追书也。〈注〉追书者,其地已非宋有,追使属宋也。又凡上溯已往曰追。《诗·大雅》聿追来孝。《左传·成十三年》追念前勳。又遂非曰追非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归狱不解,兹谓追非。〈注〉谓归过于民,不罪己也。解,止也。追非,遂非也。又国名。《诗·大雅》其追其貊,奄受北国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都雷切,音堆。《玉篇》治玉名。《周礼·天官·追师注》追,治玉石之名。《诗·大雅》追琢其章。又毋追,冠名。《礼·郊特牲》毋追,夏后氏之道也。《释文》上音牟下多雷反。又钟纽。《孟子》以追蠡。又《字汇补》旬为切。与随通。《楚辞·离骚》背绳墨以追曲兮。〈注〉追,古与随通。又叶驰伪切,音坠。《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车骑雷起,殷天动地。先后陆离,离散别追。考证:(《周礼·秋官·士师》掌卿合,以比追胥之事。)谨照原文卿改乡。(又母追,冠名。《礼·郊特牲》母追,夏后氏之冠也。〈注〉母追,读为牟堆。别作頧。)谨照原文两母字□改毋。冠改道。注以下改释文上音牟下多雷反。(又与随通。《楚辞·九叹》背绳墨以追曲兮。)谨照原书九叹改离骚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
逐逐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直六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仲六切,□音轴。《说文》追也。《左传·隐九年》祝□逐之。又《隐十一年》子都拔戟以逐之。又《广韵》驱也。《正韵》斥也,放也。《史记·李斯传》非秦者去,为客者逐。又《管仲传》三仕三见逐。又《玉篇》竞也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自无令王诸侯逐进。《后汉·赵壹传》捷慑逐物,日富月昌。又《正韵》逐逐,笃实也。又驰貌。《易·颐卦》其欲逐逐。又日逐,地名。《前汉·宣帝纪》迎日逐,破车师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亭正切,音迪。〈易〉其欲逐逐。《苏林》音迪。又《字汇补》同门切。与豚同。《山海经》苦山有兽焉,名曰山膏,其状如逐。又《集韵》直佑切,音胄。奔也。《山海经》夸父与日逐。考证:(《左传·昭元年》自无令诸侯逐进。)谨照原文令下增王字。
日日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人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入质切,□音□。《说文》实也。太阳之精不亏。《博雅》君象也。《释名》日,实也,光明盛实也。《易·乾卦》与日月合其明。又《系辞》县象着明,莫大乎日月。又《说卦》离为火为日。《周礼·天官·九□注》日者天之明。《礼·祭义》日出於东。《史记·天官书注》日者,阳精之宗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日合於天统。《后汉·荀爽传》在地为火,在天为日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火气之精者为日。又《书·舜典》协时月正日。〈传〉合四时之气节,月之大小,日之甲乙,使齐一也。又《洪范》五纪,三曰日。〈传〉纪一日。〈疏〉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,周十二辰为一日。又《礼·曲礼》外事以刚日,内事以柔日。〈疏〉十日有五奇五偶,甲丙戊庚壬五奇为刚,乙丁己辛癸五偶为柔也。又《郊特牲》郊之祭也,迎长日之至也。〈注〉迎长日者,建卯而书夜分,分而日长也。又《左传·文七年》日卫不睦。〈注〉日,往日也。又《左传·桓十七年》天子有日官,诸侯有日御。〈注〉皆典正数者。又《史记·日者传注》卜筮占□时日,通名日者。又《集韵》而力切,音眲。义同。又《韵补》叶而至切。《李嵩·述志赋》审机动之至微,思遗餐而忘寐。表略韵於纳素,托精诚於白日。《类篇》唐武后作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