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ǎn bǎo dù jī
成语简拼:YBDJ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眼飽肚饑
成语解释
眼睛看个够,肚子依然饿得慌。比喻只能饱饱眼福,不解决实际问题。
成语接龙
1、眼饱肚饥→饥不择食→食不暇饱→饱经世故→故剑情深→深恶痛嫉→嫉贤妒能→能屈能伸→伸手可得→得其死力
2、眼饱肚饥→饥飡渴饮→饮犊上流→流芳遗臭→臭名远扬→扬风扢雅→雅雀无声→声价百倍→倍道而进→进可替否
3、眼饱肚饥→饥者无择→择焉不精→精诚所至→至大至刚→刚中柔外→外合里应→应答如流→流风回雪→雪肤花貌
成语示例
(1)若只如此空砑光,眼饱肚饥,有何用处!▲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六
(2)…与他,怎生设法上得楼去方好。若只如此空砑光,眼饱肚饥,有何用处!』左思右算,除非如此,方能到手。明日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成语造句
(1)晨朔哥哥给碌孔和悦瞳讲了“眼饱肚饥”的故事。
(2)朵儿不会写成语“眼饱肚饥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眼饱肚饥”几个大字。
(4)十里初中的翠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眼饱肚饥”。
(5)小灰写不出成语“眼饱肚饥”,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。
(6)若只如此空砑光,眼饱肚饥,有何用处!见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六。
(7)在去绥芬河的车上,金叔叔给他的小儿子和外甥讲了『眼饱肚饥』的历史故事。
成语出处
元·无名氏《隔江斗智》第四折:『那孙家里摆的好席面,只是我刘封没造化,单只看的一看,做了眼饱肚中饥哩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眼眼:yǎn 1、<名>眼珠。《庄子·盗跖》:『比干剖心,子胥抉眼,忠之祸也。』《晋书·阮籍传》:『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。』[引] 眼睛。辛弃疾《清平乐·独宿博山王氏菴》:『眼前万里江山。』2、<名>孔洞;窟窿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一○:『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。』3、<量>用于井、泉水。白居易《钱塘湖石记》: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。』
饱饱:bǎo(1)满足了食量(跟『饿』相对)。如:我饱了,一点也吃不下了。(2)饱满:谷粒儿很饱。(3)足足地;充分:饱经风霜。(4)满足:一饱眼福。
肚肚:一、dù(肚儿)肚子。二、dǔ(肚儿)肚子:羊肚儿;拌肚丝儿。
饥饥:jī 1、<动>饿;饥饿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。』2、<名>饥荒;谷物歉收;年成不好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世之有饥穰,天之行也。』
眼眼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五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语限切,□颜上声。《说文》目也。《灵枢经·大惑论》五藏六府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,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童子,筋之精为黑眼,气之精为白眼,故童子黑眼法于阴,白眼赤衇法于阳。《释名》限也。瞳子限限而出也。《易·说卦》巽其於人也,为多白眼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眼如望羊。《晋书·阮籍传》籍能为青白眼。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仙书云:眼方者寿千岁。弘景末年,一眼有时而方。又马有夜眼。《本草纲目》马夜眼在马足膝上,有此能夜行。又果名。《嵆含·草木状》南方之果,珍异者有龙眼。又香名。《洪刍香谱》白眼,香黄熟之别名。又彪眼泉,地名。见《北史·常景传》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鱼恳切,垠上声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轮人》望其毂欲其眼也。〈注〉眼出大貌。一曰突出貌。郑康成读。又叶五建切,言去声。《谢灵运·斤竹□诗》企石挹飞泉,攀林摘叶卷。想见山阿人,薜萝若在眼。又叶伊甸切,音宴。《苏辙·雪诗》终胜溪嶂长熏眼,典衣共子成高讌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
饱饱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博巧切,包上声。《说文》厌也。《玉篇》饱满也。《广韵》食多也。《易·渐卦》饮食衎衎,不素饱也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尝馔善,则世子亦能食。尝馔寡,世子亦不能饱。又《陆机·豪士赋》心翫居常之安,耳饱从谀之说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添差通判临江军事饱安盈。又《五音集韵》许既切,音欷。饫也。又古通有韵。《诗·小雅》牂羊坟首,三星在罶。人可以食,鲜可以饱。又叶彼五切,音补。《吴子·治兵篇》适其水草,节其饥饱。冬则温廐,夏则凉庑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尝馔善,则世子亦能食。尝馔寡,则世子亦不能饱。)谨照原文尝馔寡下省则字。
肚肚:《未集下·肉字部》《广韵》当古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董五切,□音赌。《广韵》腹肚。《集韵》胃也。《正字通》俗呼曰肚。《博雅》□谓之肚。又《广韵》《正韵》□徒古切,音杜。义同。又《正韵》独故切,音覩。《正字通》方音读曰睹。《韩愈诗》肠肚镇煎煼。〈注〉音覩。
饥饥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居夷切《韵会》居狋切,□音肌。《玉篇》饿也。《书·舜典》黎民阻饥。《尔雅·释天》谷不熟为饥。〈注〉五谷不成。〈又〉仍饥为荐。〈注〉连岁不熟。《韩诗外传》一谷不升曰歉,二谷不升曰饥。又《正字通》国名。西伯伐饥国,灭之。又姓。《左传·定四年》殷民七族,有饥氏。又汉有大豪饥恬。○按《说文》饥、饥二字,饥训饿,居夷切,饥训谷不熟,居衣切。汪来虞方伯说,饥馑之饥从几,饥渴之饥从几,诸韵书俱分列支微两韵,止《集韵》饥字训或从几,经传颇通用。《长笺》云:近代喜茂密者通作饥,趋□便者通作饥,遂成两谬。经传不误,恐传写之伪也。《集韵》别作□。《龙龛》同□。考证:(《左传·定二年》殷人七族,有饥氏。)谨照原文二年改四年。殷人改殷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