凿四方眼儿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áo sì fāng yǎn er成语简拼:ZSFYE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鑿四方眼兒
成语解释
形容呆板固执,不会变通。
成语示例
(1)这话不必这等凿四方眼儿,他纵不曾读过史书,难道连《天雨花》上的左仪贞他也不知道不成?(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八回)
成语造句
(1)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凿四方眼儿”几个大字。
(2)晶晶写不出成语“凿四方眼儿”的拼音。
(3)马庄乡中学的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凿四方眼儿”。
(4)小滨不会写成语“凿四方眼儿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毅然哥哥给益颜和紫晶讲述了“凿四方眼儿”的历史典故
成语出处
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九回:『这么大人了,要撒尿倒底说呀,怎么憋着不言语呢!还这么凿四方眼儿,一定要使个净桶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四方四方:1、东、南、西、北,泛指各处:四方响应;奔走四方。2、正方形或立方体:四方的木头匣子;四四方方的大脸。
凿凿:zāo 1、<名>凿子;木工穿孔挖槽用的工具。《庄子·天道》:『释椎凿而上。』2、<动>开凿;挖掘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『请为君复凿二窟。』《西门豹治邺》:『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。』[又] 水流冲刷。《雁荡山》:『如大小龙湫、水帘、初月谷之类,皆是水凿之穴。』3、<名>孔;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轮人》:『量其凿深,以为轮广。』4、<名>洞穴。《汉书·刘向传》:『其后牧儿亡羊,羊入其凿。』5、<形>穿凿附会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『所恶于智者,为其也凿。』[凿空] (1)开通道路。(2)凭空议论,牵强附会。[凿枘] (1)圆凿方枘的略语。凿和枘本是彼此相应相合之物,故又比喻格格不入。(2)比喻互相投合,像榫眼和榫头一样。[凿凿] (1)鲜明的样子。(2)确实。
四四:[sì] (1)[乐]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。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『6』。大吕、大簇用四字。――《宋史·乐志十七》。(2)古代一车四马称『驷』。人臣处国无私朝,居军无私交…是故不得四从;不载奇兵――《韩非子》;一言而非,四马不能追,一言不急,四马不能及。――《说苑·谈丛》。
方方:fāng 1、<名>两船相并,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。《诗经·谷风》:『就其深矣,方之舟之。』2、<名>方形,与『圆』相对。《促织》:『形若土狗,梅花翅,方首,长颈。』3、<形>正直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方正之不容也。』4、<名>方向;方位。《赤壁赋》:『不知东方之既白。』5、<名>区域;地方。《<论语>六则》:『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』6、<名>方圆;周围。《归园田居》:『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』7、<动>比拟;相比。《察变》:『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,犹瀼渴之水。』8、<名>方法;计策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以鲁肃为赞军校尉,助画方略。』9、<道理;礼义>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旦知方也。』《秋水》: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』10、<名>药方;单方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,皆不见效。』11、<介>当;在。《伶官传序》:『故方其盛也,举天下之豪杰。』12、<副>才;刚刚。《雁荡山》:『伐山取材,方有人见之。』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庑下一生伏案卧,文方成草。』13、<副>正;正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秦王方还柱走,卒惶急不知所为。』14、<副>将要;就要。《涉汇》:『吾方高驰而不欧。』15、<动>纵横;方圆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今齐之地方千里。』[方技] 指医、卜、星、相之术.[方士] 方术之士,指古代从事仙、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。[方夏] 中国。[方舆] 1.指地,古代以为天圆地方,又有天为盖。2.指天下。
眼眼:yǎn 1、<名>眼珠。《庄子·盗跖》:『比干剖心,子胥抉眼,忠之祸也。』《晋书·阮籍传》:『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。』[引] 眼睛。辛弃疾《清平乐·独宿博山王氏菴》:『眼前万里江山。』2、<名>孔洞;窟窿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一○:『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。』3、<量>用于井、泉水。白居易《钱塘湖石记》: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。』
儿儿:ér 1、<名>儿童;小孩子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『也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斗。』《促织》:『民日贴妇卖儿,便无休止。』2、<名>青年男子。《促织》:『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。』3、<名>儿子。《木兰诗》:『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』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吾诸儿碌碌,他日继吾志事,惟此生耳。』4、<名>儿子或女儿对父母的自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儿已薄禄相,幸复得此妇。』又;『兰之惭阿母:「儿实无罪过」』5、<名>词缀。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:『喇叭,锁呐,曲儿小腔儿大。』
凿凿:《戌集上·金字部》《唐韵》在各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疾各切,□音昨。《广韵》錾也。《古史考》孟庄子作凿。《师古曰》凿所以穿木也。又《说文》穿木也。《易·系辞·刳木为舟疏》刳凿其中。又《诗·豳风》二之日凿冰冲冲。《朱注》凿冰,取冰於山也。又黥□。《前汉·□法志》其次用钻凿。〈注〉凿,黥□也。又开也。《前汉·张骞传》然骞凿空。〈注〉凿,开也。空,通也。骞始开通西域道也。又造也。《公羊传·成十三年》公凿行也。〈注〉凿,犹更造之意。《释文》凿,在洛反。犹造意也。又《韵会》六情曰六凿。《庄子·外物篇》心无天游,则六凿相攘。〈注〉六情也。又《正字通》恣意不求合义理,谓之凿。《孟子》为其凿也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以意穿凿。又书名。纬书有《乾坤凿度》。又《广韵》则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即各切,□音作。《集韵》鲜明貌。《诗·唐风》白石凿凿。〈传〉凿凿,鲜明貌。《释文》凿,子洛反。又《九章算术》粟率五十,凿二十四。言粟五斗,为米二斗四升。《左传·桓二年》粢食不凿。〈注〉不精凿。《释文》凿,子洛反。《杜甫诗》秋菰成黑米,精凿传白粲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昨木切,音族。《广韵》凿镂花叶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在到切,漕去声。《集韵》穿空也。《增韵》孔宠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轮人》凡辐,量其凿深以为辐广。《释文》凿,曹报反。又如字。《前汉·楚元王传》羊入其凿。《师古注》凿,在到反。谓所穿冢藏者。《楚辞·九辩》何时俗之工巧兮,灭规矩而攺凿。独耿介而不随兮,愿慕先圣之遗敎。又《集韵》七到切,音操。宂也。又《唐韵正》平声,音漕。《水经注》桓□有问鼎之志,乃漕一洲,以充百数。漕即凿字。又《韵补》叶脞五切,租上声。《易林》铅刀攻玉,无不钻凿。龙体具举,鲁班为辅。
四四:《丑集上·囗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□息利切,音泗。《说文》囗,四方也。八,别也。囗中八,象四分之形。又《玉篇》阴数次三也。《正韵》倍二为四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,天九地十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〈又〉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有四象,庆元间知汀州府。又《正字通》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,防诈伪□易,非四之本义也。又《集韵》息七切,音悉。关中谓四数为悉。○按《正字通》云平声音司,引《乐谱》四五读司乌,不知此特口变易,非四有司音也。《正字通》误。
方方:《卯集下·方字部》《唐韵》府良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分房切,□音芳。《说文》倂船也。象两舟省总头形。或从水作汸。《诗·周南》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〈传〉方,泭也。《释文》小筏曰泭。《尔雅·释水》大夫方舟。〈注〉倂两船。《史记·郦食其传》方船而下。〈注〉谓□船也。又《易·坤卦》六二直方大。〈注〉地体安静,是其方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圜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天道曰圆,地道曰方。方者主幽,圆者主明。又《易·观卦》君子以省方观民设敎。〈疏〉省视万方。《诗·大雅》监观四方。《周礼·天官·冢宰》辨方正位。〈注〉别四方。《释文》视日景,以别东西南北四方,使有分别也。《礼·内则》敎之数与方名。〈注〉方名,如东西也。又《易·未济》君子以慎辨物居方。〈疏〉各居其方,皆得安其所。《诗·大雅》万邦之方,下民之王。〈笺〉方,犹向也。〈疏〉诸言方者,皆谓居在他所,人向望之,故云:方,犹向也。又道也。《易·恒卦》君子以立不易方。〈注〉方,犹道也。《礼·乐记》乐行而民乡方。〈注〉方,犹道也。又《易·复卦》后不省方。〈注〉方,犹事。〈疏〉不省视其方事也。又术也,法也。《易·系辞》方以类聚。〈疏〉方谓法术性行。《左传·昭二十九年》官修其方。〈注〉方,法术。又放也。《书·尧典》方命圯族。《释文》方,放也。又有之也。《诗·召南》维鹊有巢,维鸠方之。〈传〉方,有之也。又今也。《诗·秦风》方何为期。〈笺〉方今以何时为还期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方且本身而异形。〈注〉凡言方且者,言方将有所为也。又谷始生未实也。《诗·小雅》既方既皁。〈笺〉方,房也。谓孚甲始生而未合时也。又倂也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不方足。〈注〉方,犹倂也。又旁出也。《仪礼·大射礼》左右曰方。〈注〉方,旁出也。又板也。《仪礼·聘礼》不及百名,书於方。〈注〉方,板也。《礼·中庸》布在方策。〈注〉方,板也。策,□也。又常也。《礼·檀弓》左右就养无方。〈注〉方,犹常也。又文也。《礼·乐记》变成方谓之音。〈注〉方,犹文章也。又义之宜也。《左传·隐三年》臣闻爱子,敎之以义方。又《闵二年》授方任能。〈注〉方百事之宜也。又比方也。《论语》子贡方人。《何晏注》比方人也。又《博雅》方,大也,正也。又祭名。《诗·小雅》以社以方。〈传〉迎四方气於郊也。又地名。《诗·小雅》侵镐及方。〈注〉镐,方,皆北方地名。又姓。《诗·小雅》方叔涖止。〈传〉方叔,卿士也。又官名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马》职方氏,土方氏,怀方氏,合方氏,训方氏,形方氏。《前汉·朱云传注》尚方,少府之属官也,作供御器物。又医方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乃悉取其禁方书,尽与扁鹊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少君者,故深泽侯人主方。〈注〉侯家人主方药也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□符方切,音房。方与,县名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沛公攻胡陵方与。〈注〉音房预,属山阳郡。又《集韵》蒲光切,音旁。彷或作方。《前汉·扬雄传》方皇於西清。〈注〉方皇,犹彷徨也。又文纺切。蝄[音wǎng]或作方。《周礼·夏官·方相氏》敺[音qū]方良。〈注〉方良,罔两也。木石之怪夔罔两。《张衡·东京赋》脑方良。〈注〉方良,草泽之神也。○按《说文》作蝄[音wǎng]蜽。又《集韵》甫两切,音仿。效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肤容切《道藏·左夫人歌》腾跃云景辕,浮观霞上空。霄軿纵横舞,紫盖记灵方。
眼眼:《午集中·目字部》《唐韵》五限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语限切,□颜上声。《说文》目也。《灵枢经·大惑论》五藏六府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,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童子,筋之精为黑眼,气之精为白眼,故童子黑眼法于阴,白眼赤衇法于阳。《释名》限也。瞳子限限而出也。《易·说卦》巽其於人也,为多白眼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眼如望羊。《晋书·阮籍传》籍能为青白眼。《南史·陶弘景传》仙书云:眼方者寿千岁。弘景末年,一眼有时而方。又马有夜眼。《本草纲目》马夜眼在马足膝上,有此能夜行。又果名。《嵆含·草木状》南方之果,珍异者有龙眼。又香名。《洪刍香谱》白眼,香黄熟之别名。又彪眼泉,地名。见《北史·常景传》。又姓。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鱼恳切,垠上声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轮人》望其毂欲其眼也。〈注〉眼出大貌。一曰突出貌。郑康成读。又叶五建切,言去声。《谢灵运·斤竹□诗》企石挹飞泉,攀林摘叶卷。想见山阿人,薜萝若在眼。又叶伊甸切,音宴。《苏辙·雪诗》终胜溪嶂长熏眼,典衣共子成高讌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
儿儿:《子集下·儿字部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而邻切,音仁。《说文》人也。《玉篇》仁人也。孔子曰:人在下,故诘屈。《戴侗·六书故》人儿非二字,特因所合而变其势。合於左者,若伯若仲。合於下者,若儿若见。《郑樵·六书略》人象立人,儿象行人。又《集韵》居拜切,音戒。仁人也。(儿)(古文)《唐韵》汝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如支切,□尔平声。《说文》孺子也。象形。小儿头囟未合。又《韵会》男曰儿,女曰婴。又《韵会》儿,倪也。人之始,如木有端倪。又《仓颉篇》儿,嬬也。谓婴儿嬬嬬然,幼弱之形也。又《韵会》姓也。汉有儿宽。又《唐韵》五稽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研奚切《正韵》五黎切,□音霓。姓也。《前汉·艺文志》儿良一篇。〈注〉师古曰:六国时人也。《儿宽传》儿宽,千乘人也。又《韵会》弱小也。通作倪。《孟子》反其旄倪。(儿)考证:(《说文》孩子也。象形。小儿头囱未合。)谨照原文孩子改孺子。头囱改头囟。(《孟子》反其耄倪。)谨照原文耄倪改旄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