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ōng chén liè shì
成语简拼:ZCLS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忠臣烈士
成语解释
忠义刚烈的臣子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示例
(1)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81回:『今日之下,其所以家喻户晓,知他为忠臣烈士,名垂千古者,皆由无心而传。』
(2)…常一个古人。今日之下,其所以家喻户晓,知他为忠臣烈士,名垂千古者,皆由无心而传。所以才说他「有心争似…——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
(3)…夹不清,搞成了种栗子。忠烈祠是一座祠堂,供奉忠臣烈士的。』韦小宝笑道:『奴才这可笨得紧了,原来是去起…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(4)…已,哪里是甚么妓院老板了。——当代·金庸《鹿鼎记》
成语造句
(1)白云区石井中学的汤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忠臣烈士”。
(2)华风大哥哥给逸芝和桓亿讲述了“忠臣烈士”的历史典故
(3)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忠臣烈士”几个大字。
(4)小虎不会写成语“忠臣烈士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小雷写不出成语“忠臣烈士”,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。
(6)但周处最后变成忠臣烈士,特别是他明知必死,也慷慨就义。
(7)这样的做法,说明了忠臣烈士的名誉,确乎是一种高贵的商品。
(8)今日之下,其所以家喻户晓,知他为忠臣烈士,名垂千古者,皆由无心而传。
(9)自古圣帝明王、忠臣烈士,各令所在长吏以礼致祭。见唐陆贽《贞元九年冬至大礼赦制》。
(10)徘徊晰斋太息曰:闻斯情状,使人觉战死无可畏,然则忠臣烈士,正复易为,人何惮而不为也。
(11)世当危乱,而后着忠臣烈士之名,岁寒霜雪,而后知贞松劲柏之操。见明陆树声《耄馀杂识》。
(12)戴宗诉说晁天王、宋公明仗义疏财,专只替天行道,誓不损害忠臣烈士、孝子贤孙、义夫节妇,许多好处。
成语出处
《隋书·李文博传》:『每读书至治乱得失、忠臣烈士,未尝不反复吟玩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烈士烈士:1、指重义轻生的刚强之人。《韩非子·诡使》:『而好名义不仕进者,世谓之烈士。』2、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。清叶廷琯《鸥陂渔话·陈烈妇传诔》:『一死甘心殉所天,女中烈士瘗江边。』
忠臣忠臣:[zhōngchén] 忠于君主,为君主效忠的官吏。忠臣之分。――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。
忠忠:zhōng 1、<动>尽心竭力做好分内的事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为人谋而不忠乎?』2、<形>忠贞;忠实。《出师表》:『此四君者,皆良实,志虑忠纯。』3、<名>忠诚的人。《涉江》:『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。』[忠义] 忠贞节义。
臣臣:chén 1、<名>俘虏;奴隶。《五蠹》:『虽臣虏之劳,不苦于此矣。』2、<名>官吏;臣属。《出师表》:『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。』3、<动>称臣;臣服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上不臣于王,下不治家,中不索交诸侯。』[又] <名使动>使……称臣;臣服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,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。』4、<名>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臣之妻私臣,臣之妾畏臣,臣之客欲有求于臣。』5、<名>秦汉以前在人面前表示谦卑的自称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臣修身洁行数十年,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。』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:「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,乃今得闻教!」』[臣服] 1.以臣礼事君。《尚书·康王之诰》:『今予一二伯父,尚胥暨顾,绥尔先公之臣于先王。』2.称臣降服。陈寿《三国志·蜀书·谯周传》:『自古已来,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,今若入吴,固当臣。』[臣节] 人臣的操守。[臣虏] 1.奴隶。2.奴役。[臣仆] 奴仆。[臣妾] 1.奴隶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『百姓不聊生,族类离散,流亡为臣,满海内矣。』2.使为奴隶。胡铨《戊午上高宗封事》:『今者无故诱致敌使,以诏谕江南为名,是欲臣我也。』
烈烈:liè 1、<形>火势猛。[引] 猛烈;强烈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火烈风猛,船往如箭。』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。』2、<动>放火烧;燃烧。《窦娥冤》:『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。』3、<名>功绩;功业。《过秦论》:『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。』4、<名>威力。《秋声赋》:『其所以摧败零落者,乃一气之余烈。』5、<形>壮烈;刚毅。《谭嗣同》:『呜呼,烈矣。』6、<形>厉害;严重。《病梅馆记》:『文人画士这祸之烈至此哉。』[烈士] (1)指重义轻生的刚强之人。(2)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。(3)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。[死祖] 对祖先的敬称。烈,功业显赫。
士士:shì 1、<名>男子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此人力士。』2、<名>古代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最低层。《国语·晋语》:『大夫食邑,士食田。』3、<名>泛指一般官吏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缙绅、大夫、士萃于左丞相府。』4、<名>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确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。』5、<名>读书人。《论语》:『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』6、<名>战士;士兵。《鸿门宴》:『旦日飨士卒,为击破沛公军。』7、<名>执法官;狱官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『管夷吾于士。』[士大夫] (1)士和大夫。(2)特指有声望、有地位的读书人。[士林] 知识界。
忠忠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陟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陟隆切,□音中。《说文》敬也。《玉篇》直也。《增韵》内尽其心,而不欺也。《周礼·大司徒》一曰六德,知,仁,圣,义,忠,和。〈疏〉中心曰忠。中下从心,谓言出于心,皆有忠实也。又《六书精蕴》竭诚也。《书·伊训》为下克忠。〈传〉事上竭诚也。又不贰也。《诗·邶风·北风笺》诗人事君无二志,勤身以事君,忠也。又《广韵》无私也。《左传·成九年》无私,忠也。《后汉·任延传》延曰:私臣不忠,忠臣不私。又厚也。《周语》忠非亲礼。〈注〉厚也。又《諡法》危身奉上,险不辞难曰忠。又州名。古巴东郡,唐置忠州。又渊名。《山海经》忠极之渊。又叶陟良切,音张。《汉溧阳长潘乾□》彬文烈武,扶弱抑强。龛刈骾雄,流恶显忠。考证:(《周礼·地官》一曰六德,智,仁,圣,义,忠,和。《郑疏》中心曰忠。)谨按疏非郑氏所作,谨照原书地官改大司徒。省郑字。
臣臣:《未集下·臣字部》《唐韵》植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丞真切,□音辰。事人之称。《说文》臣,牵也,事君也。象屈服之形。《白虎通》臣者,缠也,励志自坚固也。《广韵》伏也。仕於公曰臣,任於家曰仆。《易·序卦》有父子,然后有君臣,有君臣,然后有上下。《诗·小雅》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又《前汉·王陵传》陈平谢曰:主臣。〈注〉文颖曰:惶恐之辞,犹今言死罪。晋灼曰:主,击也。臣,服也。言其击服。惶恐之辞。《通雅》发语敬谢之辞,犹主在上,臣在下,自然敬恐也。又姓。《奇姓通》唐臣悦,着平陈纪。又《韵补》叶音禅。《道藏歌》跻景西那东,肆觐善因缘。常融无地官,皆是圣皇臣。
烈烈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(古文)煭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良辥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力蘖切,□音列。《说文》火猛也。《玉篇》热也。《书·胤征》天吏逸德,烈于猛火。又《诗·郑风》火烈具举。〈传〉烈,列也。〈笺〉列人持火具举,言衆[音zhòng]同心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烈,业也。《书·伊训》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。〈传〉汤有功烈之祖,故称焉。又《诗·小雅》烝衎烈祖。〈笺〉烈,美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烈,光也。《诗·周颂》休有烈光。又《尔雅·释训》烈烈,威也。《诗·小雅》烈烈征师。〈笺〉烈烈,威武貌。又《诗·小雅》忧心烈烈。〈笺〉烈烈,忧貌。又《诗·小雅》南山烈烈。〈传〉烈烈然至难也。〈疏〉値时寒甚,视南山则烈烈然,怆其至役之劳苦,而情以为至难也。又《尔雅·释诂》烈,余也。〈注〉□郑之间曰烈。《扬子·方言》晋卫之间曰烈。又《诗·大雅·云汉序》宣王承厉王之烈。〈笺〉烈,余也。又《孟子》於今为烈,如之何其受之。〈注〉於今为烈烈明法,如之何受其馈也。又《韵会》毒也。《前汉·公孙弘传》若汤之旱,则桀之余烈也。又《战国策》闻弦者,音烈而高飞。〈注〉烈,猛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烈,暴也。《史记·酷吏传》皆以酷烈为声。又《諡法》有功安民曰烈。秉德遵业曰烈。又《集韵》忠烈也。《韵会》刚正曰烈。《史记·伯夷传》烈士徇名。又《聂政传》乃其□亦烈女也。又《尔雅·释草疏》本草,石芸味甘。一名螫烈。又《通典·兵制》五人为烈,烈有头目。详火字注。又姓。《拾遗记》烈裔工画。又与裂通。《前汉·王莽传》军人分烈莽身支节。又《唐韵正》古音例。《诗·豳风》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。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。〈传〉栗烈,寒气也。又《大雅》载燔[音fán]载烈,以兴嗣岁。〈传〉贯之加于火曰烈。《杨戏杨季休赞》征南厚重,征西忠克,统时选士,猛将之烈。〈注〉克,苦代反。◎按字汇引此云:叶力质切。非。朱子於诗七月生民烈字,俱云:叶力制反。唐韵正直以为古音例。所引经传子集甚详,皆确有明据,应从之。又与厉通。《诗·大雅》烈假不瑕。《释文》烈,郑作厉。力世反。又《礼·祭法》厉山氏之有天下也。〈注〉厉山氏炎帝也。起于厉山,或曰烈山氏。鲁语作列山。左传作烈山。《水经注》赐水西迳厉乡南,水南有重山,即烈山也。山下一穴,相传神农所生处,故礼谓之烈山氏。《唐韵正》庄子齐物论,厉风济,则衆[音zhòng]窍为虚。厉即烈字。又音赖。见《诗·大雅·烈假注》郑虔读。又与冽通。《诗·小雅》有冽氿泉。〈疏〉七月云:二之日栗冽,是冽为寒气也。《说文》本作□。列烈二字原从歺作。
士士:《丑集中·士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鉏里切,音仕。四民士为首。《诗·大雅》誉髦斯士。《礼·王制》命乡论秀士,升之司徒,曰选士。司徒论选士之秀者,升之学,曰俊士。升於司徒者,不征於乡,升於学者,不征於司徒,曰造士。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,升之司马,曰进士。又官总名。《书·立政》庶常吉士。《礼·王制》天子之元士,诸侯之上士,中士,下士。又《孔安国曰》士,理官也,欲得其曲直之理也。《书·舜典》帝曰:臯陶,汝作士。《左传·僖二十八年》士荣为大士。又汉制,尝爵为公侯夺免者,曰公士。又《前汉·邹阳传》武力鼎士。〈注〉能举鼎者。又《前汉·李寻传》拔擢天士。〈注〉能知天道者。又《后汉·李业传》王莽以业为酒士。〈注〉时官酤酒,故置酒士。又侍从之士。《通监》唐杜如晦等十八学士,时谓之登瀛州。又士卒。《左传·丘甲注》革车一乘,甲士三人,步卒七十二人。《家语》孔子之宋,匡人以。甲士围之。又男子通称。《诗·周颂》有依其士。又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。《诗·大雅》厘我女士。又《管子·牧民篇》有士经。〈注〉士,事也。经,常也。又《梵书》释子勤佛行者曰德士,无上士。又俗塐神像曰木居士。《韩愈诗》偶然题作木居士,便有无穷求福人。又《山海经》大荒西有国,名淑士。又士乡。《后汉·郑□传》昔齐置士乡。〈注〉管仲相桓公,制国为二十一乡,工商之乡六,士乡十五。又县名,勇士县,属天水郡,见《后汉·西羌传》。又姓。陶唐之苗裔士蔿之后,为士氏,见《统谱》。又复姓,汉士孙瑞,扶风人。又与事通。《书·洛诰》见士于周。〈注〉悉来赴役也。《诗·豳风》勿士衔枚。〈注〉自今可勿为行□衔枚之事。又叶主矩切,音雨。《诗·大雅》赫赫明明,王命卿士。叶下父。父,音甫。《说文》士,事也。数始于一,终于十,从一从十。《集韵》本作□。又与仕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