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同心和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ì tóng xīn hé成语简拼:ZTXH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志同心和
成语解释
志趣相同,心意一致。
成语造句
(1)彬彬写不出成语“志同心和”的拼音。
(2)瓜瓜不会写成语“志同心和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“志同心和”几个大字。
(4)瑞冰叔叔给静茵和识妃介绍了“志同心和”的成语故事。
(5)寻甸县第二中学的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志同心和”。
成语出处
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思王植传》:『昔伊尹之为媵臣,至贱也,吕尚之处屠钓,至陋也,乃其见举于汤武、周文,诚道合志同,玄漠神通,岂复假近习之荐,因左右之介哉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同心同心:齐心:同心同德(思想、行动一致);同心协力(统一认识,共同努力)。
志志:zhì 1、<名>心意;志向。《观沧海》:『歌以咏志。』《为学》:『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。』2、<动>立志。《论语·为政》: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』3、<动>记忆;记;记住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』4、<名>标记。《南齐书·韩系伯传》:『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。』5、<动>做标志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』6、<名>记事的书或文章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余为此志,后五年,吾妻来归。』7、<名>通『痣』,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。《梁书·沈约传》:『约左目重瞳子,腰有紫志。』
同同:tóng 1、<形>相同;一样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今卿廓开大计,正与孤同。』2、<形>同一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不哀我丧而伐吾同姓。』3、<动>一致;统一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安,与结盟好。』4、<动>附和;随同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士大夫多以恤国事,同俗自媚于众为善。』5、<动>参与;干预。《谋攻》:『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』6、<副>共同;一起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今君与廉颇同列。』[同案] 明清时称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学的秀才。[同寮] 一起任职的官吏,即『同僚』。[同年] (1)同岁;同年龄。(2)科举考试时代同科考中的人。(3)朋友。
心心:xīn 1、<名>心脏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顺我,即先刺心。』2、<名>心脏所在的胸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。』3、<名>内心,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。《熟读精思》:『读书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』4、<名>想法;心意。《殽之战》:『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。』5、<名>中心;中央。《琵琶行》:『唯见江心秋月白。』[心志] 内心;意志。
和和:hé 1、<形>音乐和谐;协调。《察传》:『正六律,和五声,以通八风。』[又] 协和;和睦。《季氏将伐颛臾》:『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』2、<动>和好;交好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明年,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。』3、<形>温和;暖和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4、<形>和悦;谦和。《信陵君窃符求赵》:『微察公子,公子颜色愈和。』5、<介>连带;连同。杜荀鹤《山中寡妇》:『时挑野菜和根煮。』6、<介>与;跟。《陈州粜米》:『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。』7、<连>与;和。岳飞《满江红》:『八千里路云和月。』hè 1、<动>应和;跟着唱;跟着吹奏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荆轲和而歌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』《赤壁之战》:『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』2、<动>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。白居易《初冬早起寄梦得》:『诗成遣谁和?』huò<动>混合;揉合。《活板》:『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冒之。』
志志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职吏切《正韵》支义切,□音鋕。《说文》从心之声。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《论语》志於道。《诗序》在心为志。又《广韵》意慕也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不以乐志。〈注〉志者,意所拟度也。《礼·少仪》问卜筮曰:义欤,志欤。义则可问,志则否。〈注〉义,正事也。志,私意也。又准志也。《书·盘庚》若射之有志。〈疏〉如射之有所准志,志之所主,欲得中也。又章志也。《礼·檀弓》孔子之丧,公西赤为志焉。子张之丧,公明仪为志焉。〈疏〉故为盛礼,以章明志识也。又本志也。《左传·襄元年》谓之宋志。〈注〉言宋本志,在攻取彭城也。又《左传·昭二十五年》以制六志。〈注〉为礼,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。又记也。与志同。或作识。《周礼·春官》小史掌邦国之志。《前汉书》有十志。《师古曰》志,记也。积记其事也。《后汉·刘骏传》博见强志。又《集韵》昌志切。与帜通。旗也。《史记·张丞相传》沛公以周昌为职志。又箭镞也。《尔雅·释器》金镞翦羽谓之鍭,骨镞不翦羽谓之志。〈注〉镞,今之錍箭。志,今之骨骲。又叶真而切,音支。《楚辞·九章》昔君与我成言兮,曰黄昏以为期。羌中道而回畔兮,反既有此他志。
同同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徒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徒东切,□音桐。《说文》合会也。《玉篇》共也。《广韵》①也。《易·同人》天与火同人,君子以类族辨物。《书·益稷》敷同日奏罔功。又《广韵》齐也。《书·舜典》同律度量衡。《诗·小雅》我马既同。又聚也。《诗·小雅》兽之所同。〈传〉同犹聚也。又和也。《礼·礼运》是谓大同。〈注〉犹和也,平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六律六同。〈注〉六律合阳声者,六同合阴声者。又《典同》掌六律,六同之和。〈注〉律以竹,同以铜。言助阳宣气,与之同也。又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时见曰会,殷见曰同。《诗·小雅》赤芾金舄,会同有绎。又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·井牧其田野注》司马法曰:十成为终,十终为同,同方百里。〈疏〉谓之为同者,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,故名百里为同也。又爵名。《书·顾命》上宗奉同瑁。〈注〉同,爵。瑁,圭也。又州名。《广韵》汉冯翊地有九龙泉,泉有九源,同为一流,因以名之。《韵会》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。又《正韵》通也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。〈注〉吕吉甫曰:空同之上,无物而大通之处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唐有同谷。又《卢仝诗》仝不仝,异不异,是谓大仝而小异。又通作童。《列子·黄帝篇》状与我童者,近而爱之。状与我异者,疏而畏之。又《释文》徒贡切,音洞。与詷同。《礼·祭统》铺筵设同几,为依神也。〈注〉同之言詷也。〈疏〉同之言詷也者,若单作同字,是齐同之同,非詷共之詷。若詷共之詷,则言旁作同。汉魏之时,字义如此,今则总为一字。又叶徒黄切,音唐。《□琳·答客难》六合咸熙,九州来同。倒载干戈,放马华阳。①字作北下□。考证:(司马法曰,成为终,终十为同。)谨照周礼注原文终十改十终。
心心:《卯集上·心字部》《唐韵》息林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思林切。《说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说以为火藏。《徐曰》心为大火,然则心属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广韵》□训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礼·大学疏》总包万虑谓之心。又《释名》心,纤也。所识纤微无不贯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复卦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。〈注〉天地以本为心者也。《正义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动,是以本为心者也。《礼·礼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〈注〉得气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气之本,故巡四时,柯叶无凋攺也,心谓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诗序》情动于中。《正义曰》中谓中心。凡言中央曰心。《礼·少仪》牛羊之肺,离而不提心。〈注〉不提心,谓不绝中央也。《古歌》日出当心,谓日中也。《邵雍清夜吟》月到天心处,言月当天中也。又东方五度,宿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心为明堂。又《礼·明堂位》夏后氏祭心。〈注〉气主盛也。又《月令》季夏祭先心。〈注〉五藏之次,心次肺,至此则心为尊也。又去声。《吴棫·韵补》息吝切。《外纪》禹曰:尧舜之民,皆以尧舜之心为心。下心字去声。又叶思真切,音新。《前汉·安世房中歌》我定正数,人告其心。敕身齐戒,施敎申申。又叶先容切,音松。《诗·大雅》吉甫作颂,□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流星陨,感惟风,籋归云,抚怀心。又叶思征切,音騂。《扬子·太□经》勤于心否贞。又叶桑鸠切,音修。《荀子·解蔽篇》凤凰秋秋,其翼若干,其声若箫。有凤有凰,乐帝之心。箫叶疏鸠切。又叶思敬切,音性。《王微观海诗》善即谁为御,我来无别心。聊复寓兹兴,兹兴将何咏。《说文》长笺》借华心形,故惢字从心,就今文言也。若精蕴同文诸书,各以意阐古文,与今文稍远,槪不泛引。《类篇》偏旁作忄。亦作□。◎按《字汇》《正字通》心俱音辛,误。辛在真韵,齐齿音也。心在侵韵,闭口音也。如心字去声,音近信,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,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,乃齐齿音也。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,乃闭口音,有音而无字矣。字有不可下直音者,此类是也。盖齐齿之辛,商之商也,闭口之心,商之羽也。每一音中,具有五音,不可无别。
和和:《丑集上·口字部》(古文)咊龢《广韵》《正韵》户戈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胡戈切,□音禾。《广韵》顺也,谐也,不坚不柔也。《书·尧典》协和万邦。又《舜典》律和声。《易·乾卦》保合太和。《中庸》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又《书·尧典》乃命羲和。〈注〉羲氏,和氏,主历象授时之官。又《诗·小雅》和鸾雝雝。〈传〉在轼曰和,在镳曰鸾。〈疏〉和,亦铃也,以其与鸾相应和,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。《广韵》本作鉌。又《尔雅·释乐》大笙谓之巢,小笙谓之和。〈注〉和,十三簧。又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以旌为左右和之门。〈注〉军门曰和,今谓之垒门,立两旌以为之。《战国策》与秦交和而舍。又《諡法》不刚不柔曰和。又和夷,地名。《书·禹贡》和夷底绩。又云和,地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云和之琴瑟。又《广韵》州名,在淮南,汉属九江郡,齐为和州。又《韵会》西和州,秦蒙恬筑长城始此,唐为岷州,宋攺西和州。又《广韵》姓也。本自羲和之后,一云卞和之后,晋有和峤。又《正字通》养和,今之靠背也。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,号曰养和。又《松陵集》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,有乌龙养和,桐庐养和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胡卧切,禾去声。《广韵》声相应。《易·中孚》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又《尔雅·释乐》徒吹谓之和。又《集韵》调也。《礼·檀弓》竽笙备而不和。又《礼运》五味,六和,十二食,还相为质也。〈注〉春多酸,夏多苦,秋多辛,冬多咸,加以滑甘,是谓六和。又《礼器》甘受和。《释文》和,户卧反。《周礼·天官》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