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ěn gē yǐn xuè
成语注音:ㄓㄣˇ ㄍㄜ ㄧㄣˇ ㄒㄩㄝˋ
成语简拼:ZGY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近代成语
成语繁体:枕戈飲血
成语解释
枕着武器,咽着血泪。形容极度悲愤,矢志报仇杀敌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接龙
1、枕戈饮血→血迹斑斑→斑斑点点→点石成金→金人三缄→缄口结舌→舌剑唇枪→枪林弹雨→雨愁烟恨→恨之入骨→骨软筋麻→麻木不仁→仁心仁闻→闻过则喜→喜怒哀乐→乐新厌旧→旧雨新知→知书识礼→礼先一饭→饭囊衣架→架海金梁→梁上君子→子孝父慈→慈眉善目→目牛无全
2、枕戈饮血→血竭髯枯→枯树生花→花遮柳隐→隐忍不发→发蒙振槁→槁形灰心→心怡神旷→旷日离久→久假不归→归马放牛→牛黄狗宝→宝山空回→回肠百转→转灾为福→福寿康宁→宁缺毋滥→滥竽充数→数九寒冬→冬扇夏炉→炉火纯青→青史标名→名标青史→史不绝书→书空咄咄
3、枕戈饮血→血口喷人→人浮于食→食少事烦→烦言碎辞→辞穷理屈→屈尊就卑→卑躬屈节→节哀顺变→变徵之声→声名鹊起→起死回生→生死长夜→夜郎自大→大海捞针→针芥之投→投鼠忌器→器满将覆→覆水难收→收成弃败→败化伤风→风行草偃→偃旗卧鼓→鼓馁旗靡→靡靡之声
4、枕戈饮血→血气方壮→壮气凌云→云泥殊路→路断人稀→稀奇古怪→怪声怪气→气充志骄→骄佚奢淫→淫言诐行→行若狗彘→彘肩斗酒→酒后茶余→余音缭绕→绕梁三日→日暮路远→远至迩安→安常习故→故人之意→意在笔先→先圣先师→师心自是→是非曲直→直抒己见→见始知终
5、枕戈饮血→血性男儿→儿女姻亲→亲冒矢石→石心木肠→肠肥脑满→满天星斗→斗折蛇行→行崄侥幸→幸灾乐祸→祸及池鱼→鱼肉乡里→里勾外连→连墙接栋→栋折榱坏→坏植散群→群口铄金→金石之言→言多伤行→行住坐卧→卧薪尝胆→胆大包天→天高日远→远愁近虑→虑周藻密
成语示例
(1)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义》:『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,枕戈饮血者,非好为首先发难,徒负光复汉家之虚誉,实以祖仇所在,人心所趋。』
成语造句
(1)打开本子,上面赫然是“枕戈饮血”几个大字。
(2)格格写不出成语“枕戈饮血”的拼音。
(3)国国不会写成语“枕戈饮血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俊明哥哥给依茹和宇斯介绍了“枕戈饮血”的成语故事。
(5)三十四中学的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枕戈饮血”。
(6)去古浪县泗水初级中学的路途中,佑鑫哥哥讲了『枕戈饮血』的故事。
(7)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义》:『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,枕戈饮血者,非好为首先发难,徒负光复汉家之虚誉,实以祖仇所在,人心所趋。』。
成语出处
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,~者,非好为首先发难,徒负光复汉家之虚誉,实以祖仇所在,人心所趋。▼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义》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枕枕:zhěn<名>枕头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』zhèn 1、<动>将头放在枕头等物上。《赤壁赋》:『相与枕藉乎舟中。』2、<动>临近;挨着。《汉书·严助传》:『北枕大江。』
戈戈:gē 1、<名>古代的一种兵器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『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吐万里如虎。』2、<名>代指战争,常『干戈』连用。《过零丁洋》:『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』
饮饮:yǐn 1、<动>喝。《劝学》:『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』2、<名>喝的东西。《夸父逐日》:『渴欲得饮。』3、<动>饮酒。《鸿门宴》: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』4、<动>没入。《中山狼传》:『一发饮羽,狼失声而逋。』yìn<动使动>让……喝;给……喝;喂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『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』[饮恨] 含恨受屈而无法申诉。[饮泣] 泪流满面,泪流入口中。
血血:一、xiě<口>义同『血』(xuè)。如:流了一点血;吐了两口血。二、xuè(1)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,暗赤或鲜红色,有腥气,由血浆、血球和血小板构成。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,收集废物送给排泄器官,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。也叫血液。(2)有血统关系的:血亲。(3)比喻刚强热烈:血性。(4)指月经。
枕枕:《辰集中·木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章荏切,斟上声。《说文》卧荐首者。《释名》枕,检也,所以检项也。《诗·唐风》角枕粲兮。《礼·内则》敛枕簟。又《唐韵》之赁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职任切。义同。又车后横木也。《小尔雅》轸谓之枕。又鱼脑中骨曰枕。《尔雅·释虫》鱼枕谓之丁。又姓。《姓苑》出下邳。又《广韵》直深切《集韵》持林切,□音沈。系牛杙也。又木名。《释名》乌梓一名枕,一名豫。又《本草纲目》枕木即钓樟。又叶知险切,音展。《诗·陈风》有美一人,硕大且俨。寤寐无为,辗转伏枕。
戈戈:《卯集中·戈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古禾切,音锅。《说文》平头戟也。《徐锴曰》戟小支上向则为戟,平之则为戈。一曰戟偏距为戈。《礼·曲礼》进戈者前其□,后其刃。《正义曰》戈,钩孑戟也。如戟而横安刃,但头不向上,为钩也。直刃长八寸,横刃长六寸,刃下接柄处长四寸,□广二寸,用以钩害人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戈柲六尺有六寸。〈又〉戈广二寸,内倍之,胡三之,援四之。〈注〉内谓胡以内接柲者也,胡,其孑也,援,直刃也。《释名》戈,过也。所刺捣则决,所钩引则制之,弗得过也。《书·牧誓》称尔戈。〈注〉戈,短兵也。人执以举之,故言称也。又《典略》周有孤父之戈。又国名。在宋郑之间,寒浞子豷封于戈,少康灭之。又姓。《史记》夏后有戈氏,宋戈彦,明戈镐。又司戈,武职,从八品,唐天授年间置。从弋,一横之。象形。
饮饮:《戌集下·食字部》淾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於锦切,音上声。《玉篇》咽水也。亦歠也。《释名》饮,奄也。以口奄而引咽之也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饮用六清。又《酒正》辨四饮之物:一曰清、二曰医、三曰浆、四曰酏。〈注〉清渭醴之泲者,医即内则以酏为醴者,浆今之酨浆,酏今之粥也。又漱也。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賔坐祭,遂饮奠於丰上。〈注〉饮,潄也。又隐也。《后汉·蔡邕传》邕上疏曰:臣一入牢狱,当为楚毒所迫趣,以饮章辞情,何缘复闻。〈注〉趣音促,饮犹隐也,今匿名文书也。又《正字通》乐律有声饮,以声相转而合也。梁武帝自制四器,名曰通,每通施三弦,因以通声,随声酌其清浊高下也。又饮器,溺器也。《战国策》赵襄子杀智伯,漆其头以为饮器。〈注〉溺器。或曰酒器。又受箭曰饮箭。《郭璞·蛟赞》汉武饮羽。又《广韵》於禁切,音荫。以饮饮之也。《礼·檀弓》酌而饮寡人。《左传·昭二十六年》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。又《庄子·则阳篇》或不言而饮人以和。《说文》或作□。通作饮。互详酉部酓字注。考证:(《周礼》《酒正》辨四饮之物。一曰清〈注〉清渭酒之洓者。)谨照原注酒改醴。洓改泲。
血血:《申集下·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呼决切,音泬。《类篇》祭所荐牲血。从皿,一,象血形。《释名》血,濊也,出于肉,流而濊濊也。《关尹子·四符篇》一为父,故受气于父,气为水。二为母,故受血于母,血为火。《易·说卦传》坎为血卦。〈疏〉取其人之有血,犹地有水也。《礼·中庸》凡有血气者,莫不尊亲。又《大戴礼》血者犹血。〈注〉血,忧色也。又《山海经》兪者之山有木曰白咎,可以血玉。〈注〉谓染玉可以作光彩。又《诗·郑风·茹藘疏》陆玑云:茹藘,一名地血。又《韵补》胡桂切,叶音惠。《刘向·九叹》晋申生之离谗兮,荆和氏之泣血,吴子胥之抉眼兮,王子比干之横废。又《毛诗古音考》音綌,鼠思泣血,无言不疾。《宋玉·高唐赋》弭节奄忽,蹄足洒血。举功先得,获车已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