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shé jiàn wéi shì
成语简拼:SJWS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摺箭為誓
成语解释
折断箭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誓约。
成语用法
一、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二、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
成语接龙
1、折箭为誓→誓海盟山→山崩海啸→啸吒风云→云消雾散→散阵投巢→巢焚原燎→燎若观火→火急火燎→燎发摧枯→枯鱼之肆→肆意妄为→为万安计→计功补过→过街老鼠→鼠盗狗窃→窃金不止→止渴思梅→梅妻鹤子→子子孙孙→孙康映雪→雪上加霜→霜凋夏绿→绿鬓朱颜→颜骨柳筋
2、折箭为誓→誓海盟山→山林隐逸→逸兴云飞→飞蓬乘风→风樯阵马→马上看花→花街柳巷→巷议街谈→谈天论地→地广人希→希世之珍→珍禽奇兽→兽心人面→面誉背非→非我族类→类聚群分→分斤拨两→两脚野狐→狐死首丘→丘山之功→功成身退→退让贤路→路不拾遗→遗珥堕簪
3、折箭为誓→誓海盟山→山栖谷隐→隐忍不言→言不及行→行藏用舍→舍短取长→长幼尊卑→卑躬屈膝→膝语蛇行→行不履危→危言核论→论今说古→古调单弹→弹雨枪林→林寒涧肃→肃然起敬→敬如上宾→宾客盈门→门当户对→对证下药→药石之言→言行若一→一时之秀→秀色堪餐
4、折箭为誓→誓日指天→天地长久→久悬不决→决一雌雄→雄鸡断尾→尾大不掉→掉三寸舌→舌锋如火→火烧眉毛→毛羽零落→落纸云烟→烟云过眼→眼捷手快→快刀斩麻→麻痹大意→意气高昂→昂头阔步→步步登高→高才卓识→识礼知书→书囊无底→底死谩生→生生不息→息息相关
5、折箭为誓→誓死不二→二姓之好→好事多磨→磨砺以须→须眉交白→白衣秀士→士农工商→商彝周鼎→鼎鼎有名→名我固当→当之有愧→愧不敢当→当面错过→过目不忘→忘战必危→危于累卵→卵与石斗→斗媚争妍→妍姿艳质→质而不野→野鹤孤云→云龙风虎→虎咽狼餐→餐风宿草
成语示例
(1)…之忌,难免不测之忧矣。』勤自励闻言省悟,即时折箭为誓,誓不杀虎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“折箭为誓”几个大字。
(2)范桥乡代店初中的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折箭为誓”。
(3)飞掣大哥哥给香凌和芦蕹讲解了“折箭为誓”的典故。
(4)小包不会写成语“折箭为誓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小楚写不出成语“折箭为誓”,导致语文测试仅97分。
(6)在去南湖中学的公车上,程程大哥哥给晚莹和真艺讲述了『折箭为誓』的历史典故
(7)李自成亲自劝慰,当众人之面折箭为誓既往不咎,陈永福方才归降,李自成也因此更为民众所敬服。
(8)肃曰:我亦欲除此贼久矣,恨无同心者耳。今将军若此,是天赐也,肃岂敢有二心?遂折箭为誓。见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回。
成语出处
宋·岳珂《桯史·二将失律》:『虏既得俊迈,折箭为誓,启门以出二将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折折:zhé 1、<动>折断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族庖月更刀,折也。』[动] 被折断。《劝学》:『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。』2、<形>弯曲。《小石潭记》:『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』3、<动>拐弯;转弯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』4、<动>挫败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破其奸谋,而折其骄气。』5、<动>折叠。《促织》:『折藏之,归以示成。』shé<动>损失。《失街亭》:『魏延左冲右突,不得脱身,折兵大半。』[折变] 将家产财物折价变卖。[折狱] 判案。[折证] 双方书面对质,以验真伪。
箭箭:jiàn古代兵器,长约二三尺的细杆装上尖头,杆的末梢附有羽毛,搭在弓弩上发射。
为为:wéi 1、<动>做;干。《为学》:『天下事有难易乎?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』2、<动>发明;制造;制作。《活板》:『庆历中,有布衣毕昇,又为活板。』3、<动>作为;当作。《公输》:『子墨子解带为城,以牒为械。』4、<动>成为;变成。《察今》:『向之寿民,今为殇子矣。』5、<动>是。《出师表》:『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。』6、<动>治;治理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?』7、<动>写;题。《伤仲永》:『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』8、<动>以为;认为。《鸿门宴》:『窃为大王不取也。』9、<动>叫做;称做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号为张楚。』10、<动>对待。《鸿门宴》:『君王为人不忍。』11、<动>算作;算是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则无礼,何施之为?』12、<动>担任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。』13、<动>对付。《鸿门宴》:『今者出,未辞也,为之奈何。』14、<介>表示被动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『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』15、<连>如果;假如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秦为知之,必不救矣。』16、<助>用在句中,起提前宾语的用;用药尾,表示感叹或疑问。《苏武》:『何以汝为见?』《鸿门宴》:『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』wèi 1、<介>给;替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。』2、<介>向;对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也。』3、<介>因为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。』4、<介>为了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序》:『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』5、<介>被。《过秦论》:『身死人手,为天下,何也。』6、<介>在……的时候。《晏子使楚》:『为其来也,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。』[为寿] 席间敬酒祝寿。
誓誓:shì 1、<名>古代统治者征战前告诫将士的言辞。《周礼·秋官·士师》:『(五戒)一曰誓,用之军旅。』2、<名>盟约;誓言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女子先有誓,老姥岂敢言。』3、<动>立誓;发誓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不久当还归,誓天不相负。』
折折:《卯集中·手字部》《唐韵》旨热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之列切,□音浙。拗折也。《诗·郑风》无折我树□。《周语》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,於是乎有折俎。又断之也。《易·贲象》君子以明庶政,无敢折狱。〈疏〉勿得直用果敢,折断讼狱。又折中也。《前汉·贡禹传》微孔子之言,亡所折中。又曲也。《礼·玉藻》折还中矩。〈注〉曲行宜方。还亦作旋。《史记·灌夫传》吾益知吴壁中曲折,请复往。又屈也。《前汉·伍被传》折节下士。又挫也。《史记·项羽纪》诸侯吏卒乗[音chéng]胜轻折辱秦吏卒。《前汉·蒯通传》汉王一日数战,亡尺寸之功,折北不救。又止也。《诗·大雅》予曰有御侮。〈传〉武臣折冲曰御侮。〈疏〉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。又直指人过失也。《史记·吕后纪》面折廷诤。又毁也。《易·说卦》兑为毁折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常从王媪武负贳酒,两家常折券弃责。〈注〉折毁之,弃其所负。又封土为祭处曰折。《礼·祭法》瘗埋于泰折,祭地也。〈注〉折,昭晢也,必为昭明之名,尊神也。又《前汉·郊祀志注》言方泽之形四曲折也。又短折,不禄也。《书·洪范》六极。一曰凶短折。〈疏〉未齓曰凶,未冠曰短,未婚曰折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伤人曰凶,禽兽曰短,草木曰折。〈又〉兄丧弟曰短,父丧子曰折。又葬具也。《仪礼·既夕》折横覆之。〈注〉折犹庪也。方凿连木为之,如牀而无箦,加之圹上,以承抗席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桓十一年》柔会宋公,□侯,蔡叔,盟于折。又姓。《后汉·方术传》折象,其先封折侯,因氏焉。又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食列切,音舌。《说文》断也。《广韵》断而犹连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折足,覆公餗。《礼·月令》孟秋命理,瞻伤察创视折。〈注〉折损筋骨也。《前汉·贾谊传》释斤斧之用,而欲婴以芒刃不缺则折。又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杜奚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田黎切,□音题。《礼·檀弓》吉事欲其折折尔。〈注〉安舒貌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征例切,音制。亦断之也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许少施巧,秦成力折。掎僄佼,□猛噬。〈注〉许少,古捷人。秦成,壮士也。又《集韵》时制切,音逝。亦曲也。《礼·曲礼》立则磬折垂佩。〈疏〉身宜偻折如磬之背也。《陆德明·音义》折,之列反,一音逝。《屈原·离骚》何琼佩之偃蹇兮,衆[音zhòng]薆然而蔽之。惟此党人之不亮兮,恐嫉妒而折之。〈注〉沈重曰折。《说文》作□,从斤断草。籀文作□,从草在仌中,冰寒故折。隶从手从斤。考证:(《礼·祭法》瘗埋于泰折,祭地也。〈注〉折,昭晳也。)谨照原文晳改晢。
箭箭:《未集上·竹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子贱切,音饯。《说文》矢也。《扬子·方言》自关而东曰矢,江、淮曰□,关西曰箭。《释名》箭,进也。又竹之小者曰箭。《周礼·夏官》东南曰扬州,其利金锡竹箭。〈注〉箭,筱也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震泽致定,竹箭既布。《竹谱》箭竹,高者不过一丈,节间三尺,坚劲,中矢。江南诸山皆有之,会稽所生最精好。又漏箭。《周礼·挈壷氏注》主定漏刻,先王分十二时於一书一夜,间以漏箭,准十二时为百刻,分书夜而定长短,故立此官掌之。又博箸也。《博雅》博箸谓之箭。又《华山记》箭括峰上有穴,裁见天日,攀缘自穴中而上,有至绝顶者。又赤箭,药名。《韩愈·进学解》赤箭青芝。又《广东新语》箭猪即封豕,初本泡鱼,化为豕,毫在项脊间,尺许如箸,白本黑端,人逐之则激毫以射。《集韵》或作翦、□。考证:(《扬子·方言》自周而东曰矢,江淮曰簇,关西曰箭。)谨据原文自周而东改自关而东。又据诗疏引方言及聚珍板校本,簇改□。
为为:《巳集中·爪字部》《唐韵》薳支切《集韵》于嬀切,□音潙。《说文》母猴也。其为禽好爪。爪母猴象也。下腹为母猴形。王育曰:爪象形也。又《尔雅·释言》作,造,为也。《书·益稷》予欲宣力四方汝为。《洪范》有猷有为有守。又治也。《晋语》疾不可为也。〈注〉为,治也。又使也。《鲁语》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。〈注〉为,犹使也。又语词。《前汉·武帝纪》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。又姓。《广韵》风俗通云:汉有南郡太守为昆。《韵会》鲁昭公子公为之后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于伪切,音□。《广韵》助也。《增韵》所以也,缘也,被也,护也,与也。《书·咸有一德》臣为上为德,为下为民。《释文》为上为下之为,于伪反。徐云:四为字皆于伪反。又《多士》惟我下民秉为。《诗·大雅》福禄来为。〈笺〉为,犹助也。《释文》于伪反,协句如字。又叶吾何切,音莪。《诗·王风》有兔爰爰,雉离于罗。我生之初,尙无为。我生之后,逢此百罹,尙寐无吪。
誓誓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时制切,音逝。《说文》约束也。《六书统》从言从折。以言折其罪也。《尔雅·释言》谨也。〈注〉所以约勤谨戒衆[音zhòng]。〈疏〉谨,敕也。集将士而戒之曰誓。《释名》制也,以拘制之也。《正韵》约信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禹乃会羣后,誓于师。〈传〉誓,戒也。军旅曰誓。《左传·闵二年》誓军旅。〈注〉宣号令也。《礼·曲礼》约信曰誓。〈疏〉用言辞共相约束,以为信也。又《文王世子》曲艺皆誓之。〈注〉戒谨也。又《玉篇》命也。《周礼·春官·典命》凡诸侯之适子,誓于天子摄其君。〈注〉誓,犹命也。言誓者,明天子既命之为嗣,树子不易也。又礼,将祭而号令齐百官,亦谓之誓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。〈注〉誓戒,要之以□,重失礼也。又男女私约亦曰誓。《诗·国风》信誓旦旦。又《尚书》有甘誓、汤誓、泰誓、牧誓、费誓、秦誓,皆篇名。〈传〉书有六体,誓其一也。又人名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高誓,古仙人名。又《集韵》以制切,音曳。相约以言也。又食列切,音舌。义同。考证:(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祀五帝,则掌百官之誓戒。《郑笺》誓戒,要之□,重失礼也。)谨按周礼注不名为笺,郑笺谨改注。要之下照原文增以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