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ī shí zhī xiù
成语简拼:YSZ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一時之秀
成语解释
一个时期的优秀人物。亦作『一时之选』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;指一个时期的优秀人物
成语接龙
1、一时之秀→秀才人情→情意绵绵→绵绵不絶→絶地天通→通儒达士→士农工商→商彝夏鼎→鼎足而居→居大不易→易子而食→食辨劳薪→薪尽火传→传龟袭紫→紫绶金章→章台杨柳→柳眉星眼→眼花历乱→乱作一团→团头聚面→面有难色
2、一时之秀→秀色堪餐→餐风饮露→露红烟绿→绿林强盗→盗锺掩耳→耳软心活→活龙活现→现身说法→法出一门
成语示例
(1)既是一时之秀,陛下的诗句,何轻薄丽华之甚?▼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三十九回
(2)…问帝:『萧妃何如此人?』帝曰:『春兰秋菊,各一时之秀也。』后主复诵诗十数篇。帝不记之,独爱《小窗诗》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
成语造句
(1)成语「一时之秀」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。
(2)鸽子写不出成语“一时之秀”的拼音。
(3)霍尔奇镇中学的马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一时之秀”。
(4)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“一时之秀”几个大字。
(5)梦婷哥哥给煜熙和琳幻讲述了“一时之秀”的成语典故。
(6)芮芮不会写成语“一时之秀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7)我在成都吃过成都有名儿的钟水饺,与你们相比,是春兰秋菊,各是一时之秀。
(8)既是一时之秀,陛下的诗句,何轻薄丽华之甚?见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三十九回。
成语出处
《周书·唐瑾传》:『时六尚书皆一时之秀,周文自谓得人,号为六俊。』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四卷:『后主问帝:「萧妃何如此人?」帝曰:「春兰秋菊,各一时之秀也。」』
成语故事
南北朝时期,北周的唐瑾很有学问,被爱才的杨坚发觉,出仕为官,立下大功。他为官时十分清廉,乐善好施,赢得朝廷上下的一致称赞,德高望重的燕公于谨向文帝请示与唐瑾结为兄弟,文帝封唐瑾为吏部尚书,与在朝五位尚书都是一时之秀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一时一时:(1)一个时期:此一时彼一时;一时无出其右。(2)短时间;暂时:一时半刻;一时还用不着;这是一时的和表面的现象。(3)临时;偶然:一时想不起他是谁。(4)叠用,跟『时而』相同:高原上气候变化大,一时晴,一时雨,一时冷,一时热。
一一:yī 1、<数>《狼》:『一屠晚归。』2、<连>一边;一面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』3、<形>同一;一样。《察今》:『古今一也。』4、<动>看作一样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』5、<动>统一。《阿房宫赋》:『六王毕,四海一。』6、<动>专一。《劝学》:『用心一也。』7、<副>全;一概。《岳阳楼记》:『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。』8、<副>一旦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『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,如姬必许诺。』9、<副>才;刚刚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初一交战,操军不利。』10、<副>初次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一鼓作气。』[一旦] (1)有一天。(2)一时;忽然。(3)形容时间很短。[一何] 多么。[一力] (1)协力。(2)竭力。[一体] 关系密切,如同一个整体。一样,相同。[一昨] 前些日子。
时时:shí 1、<名>季节;时节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狱中杂记》:『今天时顺正,死者尚稀。』3、<名>时辰;时刻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『斧斤以时入山林,林木不可胜用也。』4、<名>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;某一事情发生的时候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『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。』5、<名>时代。《察今》:『世易时移,变法宜矣。』6、<名>时事;时势。《春望》:『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』7、<名>时俗;时尚。《师说》:『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』8、<名>时机;机遇。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:『大丈夫相时而动。』9、<名>时运。《垓下之战》:『时不利兮骓不逝。』10、<副>按时。《论语》: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11、<副>当时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故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。』12、<副>时常;经常。《项脊轩志》:『小鸟时来啄食,人至不去。』
之之:zhī 1、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『吾欲之南海。』2、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『这个』、『这』、『这种』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』3、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他』、『它』、『它们』、『他们』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『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。』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『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』4、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君将哀而生之乎?』5、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『你』、『您』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『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之。』6、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『的』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『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』7、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。』8、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『蚓无爪牙之利。』9、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『得』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』10、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『句读之不知。』11、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顷之,烟炎张天。』12、<助>用在『前』、『后』、『内』、『外』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『数十年之后,甲兵顿弊。』
秀秀:xiù 1、<动>谷物叶穗开花。聂夷中《田家》:『六月禾未秀,官家已修仓。』2、<形>秀丽;美好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』3、<形>繁茂。《醉翁亭记》:『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。』4、<动>高出;突出。《游黄山记》:『则天都、莲花二顶,俱秀出天半。』5、<形>优秀;杰出。《礼记·王制》:『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,曰俊士。』[秀才] (1)才华出众的人。(2)汉代科举科目之一,由各州推举。唐初曾设秀才为举士科目,不久废止。明清称通过考试或纳捐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。(3)唐宋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通称。
一一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(古文)弌《唐韵》《韵会》於悉切《集韵》《正韵》益悉切,□漪入声。《说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《广韵》数之始也,物之极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广韵》同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□政,其极一也。《史记·儒林传》韩生推诗之意,而为内外传数万言,其语颇与齐鲁间殊,然其归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颜延之·庭诰文》选书务一不尚烦密。《何承天·答颜永嘉书》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韵》纯也。《易·系辞》天下之动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经》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又均也。《唐书·薛平传》兵铠完砺,徭赋均一。又诚也。《中庸》所以行之者,一也。又正一。《唐书·司马承桢传》得陶隐居正一法,逮四世矣。又一一。《韩非子·内储篇》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。宣王悦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《韩愈诗》一一欲谁怜。《苏轼诗》好语似珠穿一一。又《星经》天一星,在紫微宫门外。太一星,在天一南半度。又太一,山名,即终南山。一名太乙。又三一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以太牢祀三一。〈注〉天一,地一,泰一。泰一者,天地未分元气也。又尺一,诏版也。《后汉·□蕃传》尺一选举。〈注〉版长尺一,以写诏书。又百一,诗篇名,魏应璩着。又姓,明一炫宗。又三字姓。北魏有一那娄氏,后改娄氏。又一二三作壹贰叄。《大学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《史记·礼书》总一海内。《前汉·霍光传》作总壹。《六书故》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,用壹贰叄以防奸易。又《韵补》叶於利切,音懿。《左思·吴都赋》藿蒳豆蔲,姜汇非一。江蓠之属,海苔之类。又叶弦鸡切,音兮。《参同契》白者金精,黑者水基。水者道枢,其数名一。
时时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(古文)旹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市之切《正韵》辰之切,□音莳。《说文》四时也。《释名》四时,四方各一时。时,期也,物之生死各应节期而至也。《书·尧典》敬授人时。〈传〉敬记天时以授人也。〈又〉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闰月定四时成岁。《礼·孔子间居》天有四时,春秋冬夏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阴阳之专精为四时。〈又〉三月而为一时。又《韵会》辰也,十二时也。又《广韵》是也。《书·尧典》黎民於变时雍。〈传〉时,是也。《诗·大雅》曰止曰时,筑室于兹。《朱传》可以止于是,而筑室矣。又《博雅》伺也。《论语》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〈疏〉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。又《博雅》善也。《广韵》中也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庄九年》战于乾时。〈注〉乾时,齐地。时水在乐安界,岐流旱则竭涸,故曰乾时。又姓。《广韵》良吏传有时苗。《何氏姓苑》云:今钜鹿人。又与埘同。《诗·王风》鸡栖于埘。《释文》埘,本亦作时。又《韵补》叶上纸切。《王粲·七释》不以志易道,不以身后时。进德修业,与世同理。又叶侧吏切。《屈原·离骚》忳鬰邑余侘傺兮,吾独穷苦乎此时也。叶下态,态音替。
之之:《子集上·丿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止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真而切,□音枝。《说文》出也,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适也,往也。《礼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□气,则无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礼·大学》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〈注〉之,适也。《朱传》犹於也。又语助辞。《书·金縢》礼亦宜之。《礼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语尾,或层出。如毛诗我之怀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,六句九之字,常华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诗·周南》之子于归。〈注〉之子,是子也。又变也。《易传》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孙奕示儿编》之字训变,左传,遇观之否。言观变为否也。又至也。《诗·鄘风》之死矢靡他。又遗也。《扬子·法言》或问孔子,知其道之不用也。则载而恶乎之。曰:之后世君子。〈注〉言行道者贵乎及身,乃载以遗后世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《郝敬读书通》凡言之者,物有所指,事有所属,地有所往,连属之辞也。通作旃。《诗·唐风》舍旃舍旃。又《魏风》上慎旃哉。□与之同。通作至。往彼曰之,到此曰至,音义互通。又《韵补》叶职流切,音周。《楚辞·九章》吕望屠於朝歌兮,甯戚歌而饭牛。不逢尧舜与桓缪兮,世孰云而知之。叶上牛下求。《周伯琦曰》古人因物制字。如之本芝草,乎本吁气,焉本鸢,后人借为助语,助语之用既多,反为所夺,又制字以别之,乃有芝字吁字鸢字。考证:(《礼·文王世子》冬亦如之。)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。
秀秀:《午集下·禾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息救切,音绣。荣也,茂也,美也,禾吐华也。《诗·大雅》实发实秀。○按《尔雅》云:禾谓之华,草谓之荣,不荣而实者谓之秀,荣而不实者谓之英。汉儒据此释《诗》,遂以秀为不荣而实。李巡曰:分别异名以晓人,故以英、秀对文,其实黍、稷皆先荣后实。《诗·出车篇》云黍稷方华。《生民篇》云实发实秀,是黍、稷有华亦称秀也。此说甚是。《论语》明言不秀不实,秀实自不容混。朱子释《论语》秀曰吐华,释《生民》秀曰始穟。足正汉儒之误。又凡草皆得言秀。《诗·豳风》四月秀葽。《礼·月令》孟夏苦菜秀。又三秀,芝草。《楚辞·九歌》采三秀於山间。又秀气。《礼·礼运》人者,五行之秀气。《周子·太极图说》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。又秀士,秀才。《礼·王制》命乡论秀士,升之司徒曰选士。《史记·贾谊传》吴廷尉为河南守,闻其秀才,召置门下。《韵会》秀才之名始此,后光武名秀,改为茂才。又州名。汉属会□郡,五代晋钱元瓘奏置秀州,宋庆元改嘉兴府。又姓。又与綉通。《石鼓文》秀弓寺射。〈注〉綉弓,戎弓也。又叶思久切,音又。《诗·大雅》实发实秀,实坚实好。好叶讦口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