皂白须分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ào bái xū fēn成语简拼:ZBXF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皂白須分
成语解释
皂:黑色。黑白要分清楚。比喻必须明辨是非。
成语接龙
皂白须分→分甘共苦→苦海茫茫→茫茫荡荡→荡荡悠悠→悠然自得→得财买放→放辟淫侈→侈恩席宠→宠柳娇花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写着“皂白须分”几个大字。
(2)嘟嘟不会写成语“皂白须分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3)非儿写不出成语“皂白须分”的拼音。
(4)富川一中的舒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皂白须分”。
(5)湘宁哥哥给韦其和雨萍介绍了“皂白须分”的成语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旧唐书·裴寂传》:『朕之有天下者,本公所推,今岂有贰心?皂白须分,所以推究耳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皂白皂白:[zàobái] 黑色和白色。引喻为正确与谬误。不分青红皂白。
皂皂:zào 1、<形>黑。《宋史·舆服志》:『紫地皂花。』2、<名>奴隶的一个等级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『士臣皂。』3、<名>通『槽』。牛马等牲口的食槽。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『牛骥同一皂。』[皂隶] (1)奴隶。(2)奴仆;贱役。(3)衙门里的差役。
白白:bái 1、<名>白色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永州之野产异蛇,白质而黑章。』2、<形>纯洁;干净。《石灰吟》:『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问。』3、<形>明亮;光明。《赤壁则》:『相与枕藉手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』4、<形>清楚;明白。《荀子·天论》:『功名不白。』《书搏鸡者事》:『然使君冤未白,犹无益也。』5、<形>真诚;坦白。《庄子·天地》:『机心存于胸中,则纯白不各。』6、<动>禀告;陈述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便可白公姥,及时相遣归。』7、<副>单单;只是。《红楼梦》:『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。』8、<名>指罚酒用的酒杯,也泛指酒杯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『飞觞举白。』[白衣] 1.白色的衣。杜甫《可叹》:『天上浮云如白,斯须改变如苍狗。』2.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,犹言『平民』,『老百姓』。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『以为不宜与白会。』3.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。《汉书·龚胜传》:『闻之白,戒君勿言也。』
须须:xū 1、<名>胡须;胡子。《陌上桑》:『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』2、<名>动物的触须。《促织》:『俄见小虫跃起,张尾伸须。』3、<动>等待。《诗经·匏有苦叶》:『人涉卬否,卬须我友。』4、<动>需要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』5、<副>应该。《凉州词》:『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』6、<副>本是。《[般涉调]哨遍·高祖还乡》:『你须身姓刘,你妻须姓吕。』7、<副>却。《失街亭》:『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。』[须眉] 胡须和眉毛,代指男子。[须索] 必须。[须臾] 片刻;一会儿。《荀子·劝学》:『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之所学也』
分分:fēn 1、<动>剖开;分开。《谋攻》:『倍则分之。』《滕王阁序》:『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。』2、<名>半;一半。《三峡》:『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天日。』3、<动>分配;分享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』4、<动>区分;辨别。《荷蓧老人》:『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』5、<名>春分;秋分。《左传》:『日过分而未至。』6、<量>成;事物的在十分之一。《祭妹文》:『减一分则喜。』7、<量>长度单位,十分为一寸。《核舟记》: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。』fèn 1、<名>职分;名分;本分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欺于郑袖。』《﹤指南录﹥后序》:『予分当引决。』2、<名>情分;情谊。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:『恩爱苟不亏,在远分日亲。』3、<名>缘分;福分。刘禹锡《寄乐天》:『幸免于斯分非分。』4、<名>才分;天分。《颜氏家和训·杂艺》:『良由无分故也。』5、<动>料想。《苏武》:『自分已死久矣。』
皂皂:《午集中·白字部》《正字通》俗皁字。
白白:《午集中·白字部》《唐韵》旁陌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薄陌切,□音帛。《说文》西方色也。阴用事,物色白。从入合二,二阴数也。《释名》启也。如水启时色也。《尔雅·释天》秋为白藏。〈疏〉秋之气和,则色白而收藏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书绘之事,西方谓之白。《书·禹贡》冀州,厥土惟白壤。青州,厥土白坟。又《礼·檀弓》殷人尚白。又《增韵》素也。洁也。《易·贲卦》白贲无咎。〈注〉其质素,不劳文饰也。又《说卦》巽为白。〈疏〉风吹去尘,故洁白也。又明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当室之白。〈注〉谓西北隅得户明者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说不行,则白道而冥穷。〈注〉白道,谓明道也。《前汉·谷永传》反除白罪。〈注〉罪之明白者,皆反而除之。又白屋,以茅覆屋也。《前汉·萧望之传》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。又白衣,给官府趋走者。《前汉·两龚传》闻之白衣,戒君勿言也。又白徒,犹白身。《管子·乘马篇》白徒三十人奉车两。又白丁。《北史·李敏传》周宣帝谓乐平公主曰:敏何官。对曰:一白丁耳。又白民。《魏书·食货志》庄帝班入粟之制,白民输五百石,听依第出身。又白着。《唐书·刘晏传》税外横取谓之白着。《春明退朝录》世人谓酒酣为白着。言刻薄之后人必颠沛,酩酊如饮者之着也。又《礼·玉藻》君衣狐白裘。《□注》以狐之白毛皮为裘也。又《尔雅·释器》白金谓之银。又《唐书·食货志》隋末行五铢白钱。又《前汉·□法志》罪人为白粲。〈注〉坐择米使正白,三岁□也。又《古今注》白笔,古珥笔,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。又《字学渊源》飞白书,蔡邕见施垩帚而作。又星名。《博雅》太白谓之长庚。又旗名。《礼·明堂位》殷之大白。又罚爵名。《说苑》魏文侯与大夫饮,使公乘不仁为觞政,曰:饮不釂者,浮以大白。又酒名。《礼·内则》酒清白。〈注〉白事酒,昔酒也。色皆白,故以白名之。又稻曰白,黍曰黑。《周礼·天官·笾人》其实□蕡白黑。又马名。《诗·秦风》有马白颠。〈疏〉额有白毛,今之戴星马也。又猛兽名。《汲冢周书》义渠以兹白。〈注〉兹白,一名驳,能食虎豹。又虫名。《尔雅·释虫》蟫白鱼。〈注〉衣书中虫也。又《大戴礼》白鸟者,谓蚊蚋也。又草名。《前汉·西域传》邺善国多白草。又三白,正月雪也。《西北农谚》要宜麦,见三白。又五白,簙簺五木也。《宋玉·招魂》成枭而牟,呼五白些。又梵言一年为一白。《传灯录》我止林间,已经九白。又山名。《后汉·耿恭传》窦固前击白山,功冠三军。〈注〉冬夏有雪,故名白山。《金史·礼志》有司言,长白山在兴王之地,礼合尊崇。又水名。《桑钦水经》白水出朝阳县西。又州名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武德四年置白州,因博白溪而名。又海外有白民国。见《山海经》。又白狄,狄别名。见《春秋·成九年》。又戎类有六,一曰老白。见《风俗通》。又姓。黄帝后。《左传》秦大夫白乙丙。又复姓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白冥氏,秦族。《潜夫论》吉白氏,莘姓后。又白杨提,代北三字姓。又《諡法》外内贞复曰白。又《玉篇》告语也。《正字通》下告上曰禀白。同辈述事□义亦曰白。《前汉·高帝纪》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,白见四人。《后汉·钟皓传》钟瑾常以李膺言白皓。又《唐书·宦者传》宣宗时,诸道岁进阉儿,号私白。○按《说文》入声有白部,去声自部内亦载白字。在自部内者读疾二切,曰此亦自字也。省自者,词言之气从鼻出,与口相助也。是告语之白读自,西方之白读帛,音义各别。许氏分为二部。《玉篇》合而为一,今从之。又《集韵》步化切,音杷。亦西方色也。又博陌切。与伯同。长也。一曰爵名。亦姓。《印薮》有白鸾氏。〈注〉即伯字。又叶旁各切,音薄。《诗·小雅》裳裳者华,或黄或白。我觏之子,乘其四骆。又叶房密切,音弼。《苏轼·寒食雨诗》暗中偸负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,病起头已白。□,古文自。疾二切。考证:(《礼·明堂位》殷之太白。)谨照原文太白改大白。
须须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《广韵》锡兪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询趋切,□音需。《说文》面毛也。《易·贲卦》贲其须。〈注〉须之为物上附者也。〈疏〉须上附于面。《释名》颐下曰须。须,秀也。别作□。俗作须。又待也。《易·归妹》归妹以须。《诗·邶风》人涉卬否,卬须我友。又与□通。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日云莫矣,寡君须矣。《尔雅·释诂》□,待也。又资也,用也。与需通。《尔雅·释兽须属》兽曰衅,人曰挢,鱼曰须,鸟曰狊。〈疏〉此皆气倦体罢所须若此,故题云须属也。又斯须,犹须臾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又迟缓也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子不少须,衆[音zhòng]惧尽。《后汉·清河孝王传》且复须留。〈注〉《东观记》须留,作宿留。又须女,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·婺女注》正义曰:须女,四星。亦婺女,天少府也。须女,贱妾之称,妇职之□者。又国名。《春秋·僖二十二年》公伐邾,取须句。《公羊传》作须朐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东郡须昌县,故须句国。又《左传·定四年》分唐叔以密须之鼓。《史记·周纪》文王伐密须。〈注〉密须氏,姞姓之国。今安定阴密县是也。又邑名。《诗·邶风》思须与漕。〈传〉须、漕,卫邑。又《后汉·郡国志》南阳郡顺阳有须聚。又菜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须薞无。〈疏〉诗谷风,采葑采菲。传,葑须也。先儒以须葑苁当之。孙炎云:须,一名葑苁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台,夫须。〈疏〉台,一名夫须。莎草也。又鸟名。《尔雅·释鸟》鷉,须鸁。〈疏〉鷉,一名须鸁。又兵器。《□名》须盾,本出於蜀。须,所持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须,捷败也。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谓之须捷。又姓。《左传·庄十七年》有须遂氏。《战国策》魏大夫须贾。又人名。《左传·僖二十四年》晋侯之竖头须,守藏者也。又《左思·吴都赋》旗鱼须。〈注〉以鱼须为旗之竿也。又《集韵》逋还切,音斑。班也。《礼·玉藻》笏,大夫以鱼须文竹。《释文》崔云:用文竹及鱼班也。隐义云:以鱼须饰文竹之边。须音班。又叶心秋切,音修。《息夫躬辞》嗟若是兮欲何留,抚神龙兮揽其须。《陆云·九愍》生遗年而有尽,居静言其何须。将轻举以远览,眇天路而高游。〈注〉须,求也。《说文徐注》此本须鬓之须。页,首也。彡,毛饰也。借为所须之须。俗书从水,非。毛氏曰:须与湏别。湏,火外切。烂也。考证:(《逸雅》颐下曰须。)谨按语见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释名。(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日云莫矣,寡君□矣。)谨按原文本作须,其义则为□。石经及各本皆同。今仍改须。(《尔雅·释兽须属》鱼曰须,鸟曰臭。)谨照原文曰臭改曰狊。(《前汉·清河孝王传》且复须留。)谨照原书前汉改后汉。(《诗·邶风》思须与漕。〈注〉须,漕,卫邑。)谨照原文注改传。(《逸雅》须盾,本出於蜀。须,所持也。)谨按所引出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□名。(《玉藻》大夫以鱼须文竹。〈注〉崔云,用文竹及鱼班也。)谨照原书注改为释文。
分分:《子集下·刀字部》《唐韵》府文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方文切,□音餴。《说文》别也。从八刀,刀以分别物也。《易·系辞》物以羣分。又《增韵》裂也,判也。又《广韵》赋也,施也。《增韵》与也。又《玉篇》隔也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一黍之广为一分。分者,自三微而成着,可分别也。又半也。《公羊传·庄二年》师丧分焉。《荀子·仲尼篇》以齐之分,奉之而不足。又徧也。《左传·哀元年》熟食者分,而后敢食。又与纷通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分分乎其有终始也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祸之生也分分。〈注〉犹纷纷。又《周礼·天官》以待国之匪颁。〈注〉匪读为分。又《唐韵》扶问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符问切,□汾去声。名分也。《礼·礼运》礼达而分定。又均也,分剂也。《礼·曲礼》分毋求多。又分位也。《汉诸葛亮出师表》此臣所以报先帝,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又《集韵》方问切,纷去声。均也。《左传·僖元年》救患分灾。又《正韵》府吻切,音粉。《尔雅·释器》律谓之分。〈注〉分音粉,律管可以分气。又《韵补》叶肤容切,音丰。《曹植·七启》太极之初,浑沌未分。万物纷错,与道俱隆。又叶肤眠切,音近徧。《班固·西都赋》九市开场,货别队分。人不得顾,车不得旋。灾字原刻从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