煮粥焚须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hǔ zhōu fén xū成语注音:ㄓㄨˇ ㄓㄡ ㄈㄣˊ ㄒㄩ
成语简拼:ZZFX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偏正式成语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煑粥焚須
成语解释
比喻兄弟友爱。
成语用法
作谓语、宾语;指手足之情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煮粥焚须”几个大字。
(2)惠阳初级中学的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煮粥焚须”。
(3)静静写不出成语“煮粥焚须”,导致期末考试才考了97分。
(4)小飞不会写成语“煮粥焚须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英楼大哥哥给雪瑛和圆悦讲了“煮粥焚须”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新唐书·李勣传》:『勣性友爱,其姊病,尝自为粥而燎其须。姊戒止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煮煮:zhǔ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有水的锅里烧:煮饺子;饭还没煮好;病人的碗筷每餐之后要煮一下。
粥粥:一、yù(1)<书>生养。(2)同『鬻』。二、zhōu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。
焚焚:fén 1、<动>烧。《过秦论》:『废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。』2、<动>指祭祀活动中烧香烧纸。《促织》:『成妻纳钱案上,焚拜如前人。』[焚和] 毁灭中和之性。[焚芝] 比喻好人遭受灾祸。
须须:xū 1、<名>胡须;胡子。《陌上桑》:『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』2、<名>动物的触须。《促织》:『俄见小虫跃起,张尾伸须。』3、<动>等待。《诗经·匏有苦叶》:『人涉卬否,卬须我友。』4、<动>需要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『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』5、<副>应该。《凉州词》:『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』6、<副>本是。《[般涉调]哨遍·高祖还乡》:『你须身姓刘,你妻须姓吕。』7、<副>却。《失街亭》:『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。』[须眉] 胡须和眉毛,代指男子。[须索] 必须。[须臾] 片刻;一会儿。《荀子·劝学》:『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之所学也』
粥粥:《未集上·米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之六切,音祝。糜也。《释名》粥濯于糜,粥粥然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秋行糜粥饮食。《风土记》天正日南,黄钟践长,是日始牙动,为饘粥以养幼。《南越志》卢陵城中有井,半青半黄,黄者甜滑,宜作粥,色如金,似灰汁,甚芬馨。又豆粥。《后汉·冯异传》光武至饶阳芜蒌亭,异上豆粥。《晋书·石崇传》崇为客作豆粥,咄嗟便办。又茗粥。《茶录》吴人采茶煑之,名茗粥。又楡粥。《唐书·阳城传》隐中条山,岁饥,屑楡为粥。又天有粥□。《天文集要》玉井主粥□。又凉州以粥为罗闍。《异物志》高昌僻土,有异于华,寒服冷水,暑啜罗闍。又《说文》本作鬻。今俗作粥。《前汉·文帝纪》吏廪当受鬻者,或以陈粟。〈注〉鬻与粥同。师古曰:黄帝始烹谷为粥,周谓之饘,宋、卫谓之餰。又姓。鬻熊,周文王时人,省作粥。楚有粥权,即熊后。又粥粥,□谦貌。《礼·儒行》粥粥若无能也。〈疏〉粥粥,柔弱专愚之貌。〈注〉亦作羊六反。又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余六切,音育。《前汉·礼乐志》粥粥音送。〈注〉粥粥,敬惧貌。师古曰:粥,弋六反。又北狄名。《史记·五帝纪》黄帝北遂荤粥。〈注〉粥,音育。又卖也。《礼·王制》田里不粥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。又《韵会小补》靡为切。□也。通作靡。又叶职律切,音□。《苏辙·钟山诗》老僧一身泉上住,十年扫尽人间迹。客到惟烧柏子香,晨饥坐视山前粥。
焚焚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(古文)燔[音fán]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符分切,音汾。《玉篇》烧也。《集韵》火灼物也。《书·胤征》玉石俱焚。《易·离卦》焚如。《春秋·桓七年》焚咸丘。〈注〉焚,火田也。《礼·月令》仲春毋焚山林。又《集韵》方问切,音奋。《左传·襄二十四年》象有齿,以焚其身。〈注〉杜预曰:焚,毙也。服虔曰:焚,读曰偾僵也。《集韵》本亦作偾。又叶汾沿切。《郭璞·炎山赞》木含阳精,气结则焚,理其微乎,其妙在传。又叶符筠切。《曹植文》季嗣不维,纲漏于秦,崩乐灭学,儒坑礼焚。《说文》本作燓。《集韵》或作炃燌。
须须:《戌集下·页字部》《广韵》锡兪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询趋切,□音需。《说文》面毛也。《易·贲卦》贲其须。〈注〉须之为物上附者也。〈疏〉须上附于面。《释名》颐下曰须。须,秀也。别作□。俗作须。又待也。《易·归妹》归妹以须。《诗·邶风》人涉卬否,卬须我友。又与□通。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日云莫矣,寡君须矣。《尔雅·释诂》□,待也。又资也,用也。与需通。《尔雅·释兽须属》兽曰衅,人曰挢,鱼曰须,鸟曰狊。〈疏〉此皆气倦体罢所须若此,故题云须属也。又斯须,犹须臾也。《礼·乐记》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又迟缓也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子不少须,衆[音zhòng]惧尽。《后汉·清河孝王传》且复须留。〈注〉《东观记》须留,作宿留。又须女,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·婺女注》正义曰:须女,四星。亦婺女,天少府也。须女,贱妾之称,妇职之□者。又国名。《春秋·僖二十二年》公伐邾,取须句。《公羊传》作须朐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东郡须昌县,故须句国。又《左传·定四年》分唐叔以密须之鼓。《史记·周纪》文王伐密须。〈注〉密须氏,姞姓之国。今安定阴密县是也。又邑名。《诗·邶风》思须与漕。〈传〉须、漕,卫邑。又《后汉·郡国志》南阳郡顺阳有须聚。又菜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须薞无。〈疏〉诗谷风,采葑采菲。传,葑须也。先儒以须葑苁当之。孙炎云:须,一名葑苁。又草名。《尔雅·释草》台,夫须。〈疏〉台,一名夫须。莎草也。又鸟名。《尔雅·释鸟》鷉,须鸁。〈疏〉鷉,一名须鸁。又兵器。《□名》须盾,本出於蜀。须,所持也。又《扬子·方言》须,捷败也。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谓之须捷。又姓。《左传·庄十七年》有须遂氏。《战国策》魏大夫须贾。又人名。《左传·僖二十四年》晋侯之竖头须,守藏者也。又《左思·吴都赋》旗鱼须。〈注〉以鱼须为旗之竿也。又《集韵》逋还切,音斑。班也。《礼·玉藻》笏,大夫以鱼须文竹。《释文》崔云:用文竹及鱼班也。隐义云:以鱼须饰文竹之边。须音班。又叶心秋切,音修。《息夫躬辞》嗟若是兮欲何留,抚神龙兮揽其须。《陆云·九愍》生遗年而有尽,居静言其何须。将轻举以远览,眇天路而高游。〈注〉须,求也。《说文徐注》此本须鬓之须。页,首也。彡,毛饰也。借为所须之须。俗书从水,非。毛氏曰:须与湏别。湏,火外切。烂也。考证:(《逸雅》颐下曰须。)谨按语见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释名。(《左传·成十二年》日云莫矣,寡君□矣。)谨按原文本作须,其义则为□。石经及各本皆同。今仍改须。(《尔雅·释兽须属》鱼曰须,鸟曰臭。)谨照原文曰臭改曰狊。(《前汉·清河孝王传》且复须留。)谨照原书前汉改后汉。(《诗·邶风》思须与漕。〈注〉须,漕,卫邑。)谨照原文注改传。(《逸雅》须盾,本出於蜀。须,所持也。)谨按所引出释名,今将逸雅改为□名。(《玉藻》大夫以鱼须文竹。〈注〉崔云,用文竹及鱼班也。)谨照原书注改为释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