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zài zuò dào lǐ
成语简拼:ZZDL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成语繁体:再做道理
成语解释
指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。
成语接龙
再做道理→理所不容→容膝之地→地主之仪→仪静体闲→闲非闲是→是非曲直→直上直下→下乔迁谷→谷父蚕母→母以子贵→贵耳贱目→目无王法→法不阿贵→贵不召骄→骄兵之计→计穷力极→极天蟠地→地瘠民贫→贫困潦倒
成语示例
(1)…死!无可奈何,只得把女儿权时养在家里,等日后再做道理。我进京找他求信,恰好碰了这个当口。所以我也不便…——晚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(2)…些微银子,叫他仍旧到王府塘去,等他自己回去,再做道理拿他。』少卿依着武书,赏了差人四钱银子。差人不敢…——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
(3)…老憎道:『贫僧茅庵不远,且同往暂住一宵,来日再做道理。』宋金感谢不已,随着老憎而行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成语造句
(1)爱爱写不出成语“再做道理”的拼音。
(2)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“再做道理”几个大字。
(3)大勇不会写成语“再做道理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4)东贤大哥哥给家欣和根莲讲解了“再做道理”的典故。
(5)析木初级中学的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再做道理”。
(6)无可奈何,只得把女儿权时养在家里,等日后再做道理。
成语出处
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六十五回:『我且有尺水行尺船,等什么鹰神再来,我再做道理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道理道理:[dàoli] (1)事物的规律。跟他讲解物理学的道理。(2)事情或论点的根据;理由。摆事实,讲道理。(3)办法。我们可以商量个道理救得此人么?――《儒林外史》。(4)打算。候朝廷诸事安顿后,再做道理。――《三侠五义》。(5)处置;处理。咱们可先将他带回去,再作道理。――《施公案》。
再再:zài 1、<数>第二次。《滕王阁序》:『胜地不常,盛筵难再。』《曹刿论战》:『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』2、<数>两次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日再食。』《促织》:『问者爇香于鼎,再拜。』3、<副>连接两个动作,表示先后关系。《活板》:『用讫再火令药熔。』[注] 在古代汉语中。『再』不是『再一次』的意思。如『三年再会』是说『三年之内会面两次』,不是『三年之后再会』的意思。[再蘸] (1)第二次斟酒。(2)再娶或再嫁。[再四] 多次。[再造] (1)重新获得生命。(2)重建。
做做:zuò 1、<动>当;为。《窦娥冤》:『天也,你错勘贤愚枉做天。』2、<动>充当;充任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『推开看里面时,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廒。』3、<动>成为;变成。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: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。』4、<动>使,多用于假设语气。秦观《江城子》:『便做春江都是泪,流尽,许多愁。』5、<介>因为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『你们做什么闹。』[做弄] (1)捉弄。(2)酝酿。
道道:dào 1、<名>路;道路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。』《陈涉世家》:『会天大雨,道不通。』[又] <动>取道;道经。《鸿门宴》:『从郦山下,道芷阳间行。』《<指南录>后序》:『道海安,如皋,凡三百里。』2、<名>途径;方法;措施。《六国论》:『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』3、<名>规律;法则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』4、<名>道理;事理。《师说》:『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』5、<名>道德;道义。《陈涉世家》:『伐无道,诛暴秦。』6、<名>学说;主张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『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。』7、<动>说;谈论。《桃花源记》:『不足为外人道好。』8、<动>通『导』,引导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『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』9、<动>通『导』。疏通。《尚书·禹贡》:『九河既道。』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『大决所犯,伤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决使道。』10、<名>古代行政区划名。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,道下辖州。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,道下辖府,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、道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『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。』11、<名>简称道家、道教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『道家者流,盖出于史官。』12、<动>以为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,谁知这厮故意卖弄。』13、<介>从;由。《管子·禁藏》:『凡治乱之情,皆道上始。』14、<量>元稹。《望喜驿》:『一道月光横忱前。』[道心] (1)犹言道德观念。(2)悟道之心。[道学] (1)道家的学说。(2)指理学,即以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。[道眼]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。[道义] (1)道德和义理。(2)道德和正义。[道艺] 学问与技能。
理理:lǐ 1、<动>雕琢、加工玉石。《韩非子·和氏》:『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。』2、<动>治理;管理。《诗经·大雅·江汉》:『于理于理,至于南海。』3、<动>料理;整理;整顿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『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。』4、<形>清明;安定;治理得好。《张衡传》:『上下肃然,称为政理。』5、<名>道理;规律;原则;法则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兰芝仰头答:理实如兄言。』《六国论》:『胜负之数,存亡之理。』《伶官传序》:『自然之理也。』6、<名>义理。《伤仲永》:『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』7、<名>纹理;纹路;条理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。』8、<名>法官;刑狱官署。《报任安书》:『遂下于理。』[理气] 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。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、条理;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。
再再:《子集下·冂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作代切,音载。《说文》一举而二也。从冓省。《徐曰》一言举二也。《玉篇》两也。《广韵》重也,仍也。《书·禹谟》朕言不再。《礼·儒行》过言不再。〈注〉知过则改,故不再也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一之谓甚,其可再乎。又子例切,音祭。《楚辞·九章》背法度而心治兮,辟与此其无异。宁溘死而流亡兮,恐祸殃之有再。
做做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正字通》俗作字,字汇租去声。又音佐,不知作本有去入二音,分作做为二,非。互见作字注。
道道:《酉集下·辵字部》衟《唐韵》徒皓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杜皓切,□陶上声。《说文》所行道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一达谓之道路。《诗·小雅》周道如砥。《前汉·董仲舒传》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。又《广韵》理也,衆[音zhòng]妙皆道也,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。《易·系辞》一阴一阳之谓道。〈又〉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《书·大禹谟》道心惟微。又顺也。《书·禹贡》九河既道。〈注〉顺其道也。又国名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江黄道柏。〈注〉道国,在汝南安阳县南。又《韵会》州名。汉属零陵郡,唐营州,攺道州。又当道,草名。《博雅》当道,马舄也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大到切《正韵》杜到切,□陶去声。《正韵》言也。《孝经》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。《大学》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。又由也。《礼·礼器》苟无忠信之人,则理不虚道。《中庸》尊德性而道问学。又治也。与导同。《论语》道千乗[音chéng]之国。《史记·文帝纪》道民之略,在于务本。又引也。《左传·隐五年》请君释憾于宋,敝邑为道。又从也。《前汉·淮南王传》诸使者道长安来。《山海经》风道北来。〈注〉道,从也。又《字汇补》动五切,音覩。《易林》冬薮枯腐,当风于道。蒙蔽尘埃,左氏劳苦。又叶徒厚切,头上声。《诗·卫风》墙有茨,不可道也。叶下丑。
理理:《午集上·玉字部》《唐韵》良止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两耳切《正韵》良以切,□音里。《说文》治玉也。《徐曰》物之脉理,惟玉最密,故从玉。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夏桀之时,金积折廉,璧袭无理。〈注〉用之烦数,皆钝而无文。又《说文徐注》治玉治民皆曰理。《书·周官》论道经邦,燮理阴阳。《前汉·循吏传》政平讼理。又《玉篇》正也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先王疆理天下。〈注〉理,正也。又《玉篇》道也。《广韵》义理。《易·系辞》易□而天下之理得矣。《史记·平原君传》谓公孙龙曰: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。其人理胜於辞,公辞胜於理,辞胜於理,终必受诎。《皇极经世》天下之数出於理,违理则入於术,世人以数而入於术,故失於理也。又性也。《礼·乐记》天理灭矣。〈注〉理,犹性也。又条理也。《易·系辞》俯以察於地理。〈疏〉地有山川原隰,各有条理,故称理也。又《说卦》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。《礼·中庸》文理密察。《朱注》理,条理也。又《礼·乐记》理发诸外,而民莫不承顺。〈注〉理,容貌之进止也。又《玉篇》文也。《前汉·周勃传》纵理入口。《唐书·太宗纪》本心不正,则脉理皆斜。又《增韵》肤肉之间为凑理,以其有脉理也。《礼·内则》薄切之,必绝其理。《杜甫诗》肌理细腻骨肉匀。又分也。《礼·乐记》乐者,通伦理者也。〈注〉理,分也。《释文》分,扶问反。又赖也。《孟子》大不理於口。又《广韵》料理。《晋书·桓冲传》冲谓徽之曰:□在府日久,当相料理。又《韵会》治狱官曰理。《礼·月令》孟秋之月,命理瞻伤,察创视折。〈注〉理,治狱官也。《史记·循吏传》李离者,晋文公之理也。又媒也。《屈原·离骚》解佩纕以结言兮,吾令蹇修以为理。〈注〉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。五臣云:令蹇修为媒,以通辞理。又姓。《五音集韵》臯陶为大理,因官氏焉,殷有理徵。又纸名。《博物志》南海以海苔为纸,其理倒侧,故名侧理。又《正字通》大理,古滇夷国名。自唐始通中国,正蒙赵杨段四姓,俱僭称帝。至元始臣服中国,称总管,及明而亡,改为大理府,属云南。又与李通。《左传·昭十三年》行理之命。〈注〉使人也。《周语》行理以节逆之。贾逵注小行人也。孔晁注亦作李。《前汉·天文志》骑官左角曰理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作李。考证:(《周语》行理以节逆之。《周礼·地官·小行人孔晁注》亦作李。)谨按周礼小行人注无孔晁作李之文,孔晁乃注国语者,小行人三字亦贾逵国语注文。今照僖三十年左传疏所引周语注,改为贾逵注小行人也。孔晁注亦作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