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尺水行尺船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yǒu chǐ shuǐ xíng chǐ chuán成语简拼:YCSXCC
常用程度:生僻成语
成语繁体:有尺水行尺船
成语解释
指量力而行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处事
成语造句
(1)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“有尺水行尺船”几个大字。
(2)会会写不出成语“有尺水行尺船”,导致期末考试只考了97分。
(3)庆华中学的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有尺水行尺船”。
(4)我们都明白有尺水行尺船,不会乱来的。
(5)小方不会写成语“有尺水行尺船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孜妍哥哥给选均和子瑄介绍了“有尺水行尺船”的成语典故。
(7)在去稷山大佛寺的时候,红哥哥给诗茵和灶淋讲解了『有尺水行尺船』的典故。
成语出处
《醒世姻缘》第65回:『我且「有尺水行尺船」,等什么鹰神再来,我再做道理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有有:yǒu 1、<动>与『无』相对。《论语》:『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』2、<动>占有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』3、<动>掌握。《察今》:『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』4、<形>富有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5、<名>收获;出产的东西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』6、<连>或者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故君子有不战,战则必胜。』7、<助>用在动词前,以助语气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。』酉yòu 1、<副>通『又』,表示进一层。《劝学》:『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』2、<连>通『又』,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。』[有间] (1)时间很短;一会儿。(2)有缝隙。(3)有仇怨;有矛盾。[有司] 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做具体工作。后泛指官吏。
尺尺:chǐ 1、<量>长度单位,十寸为一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邹忌修八尺有余。』2、<名>量长度的工具,尺子。3、<形>表示短、少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『群臣侍殿上者,不得持尺兵。』[尺晷] 晷,日影。日影移动一尺。比喻较短的时间。《宋史·朱台符传》:『时太宗廷试贡士,多擢敏速者,台符与同辈课试,以尺成一赋。』[尺书] 1.信札;书信。古诗《弧儿行》:『愿欲寄尺,将与地下父母。』2.简册;书籍。王充《论衡·书解》:『秦虽无道,不燔[音fán]诸子,诸子尺,文篇具在。』[尺素] 1.古人写文章或书信常用的长一尺左右的绢帛。后泛指文章、书籍。古诗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『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书。』2.用作书信的代称。秦观《踏莎行》:『驿寄梅花,鱼传尺。』
水水:shuǐ 1、<名>水。《劝学》:『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』2、<名>河流。《登泰山记》:『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。』3、<名>泛指水域。《赤壁之战》:『刘备、周瑜水陆并进,追操至南郡。』4、<名>水灾。《女娲补天》:『水浩洋而不息。』
行行:xíng 1、<动>行走。《论语》:『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』2、<动>出行。《殽之战》:『为吾子之将行也。』3、<动>运行。《刻舟求剑》:『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』4、<动>传布。《原毁》:『士之处此世,而望名誉之光,道德行,难已。』5、<动>实行;做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。』6、<名>动作;行动;举动。《鸿门宴》:『大行不顾细谨。』7、<名>品行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其志洁,其行廉。』8、<副>将;即将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』9、<量>遍;次。《训俭示康》:『客至未尝不置酒,或三行五行。』háng 1、<名>道路。《诗经·七月》:『遵彼微行。』2、<名>行列;队伍。《国殇》:『凌余阵兮躐余行。』3、<名>辈;辈分。《苏武传》:『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』4、<量>指成行的事物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『出门登车去,涕落百余行。』[行宫] 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。[行将] 即将。[行李] (1)使者。(2)行装。[行人] (1)出使的人。(2)行路人。(3)出征的人。[行者] (1)行路人。(2)出征的人。(3)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;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。[行装] 出门携带的衣物。
船船:chuán 船。[又] 船载。韩愈《平淮西碑》:『蔡人告饥,船粟往哺。』[又] 船形的酒杯。陆游《梅花》诗:『劝君莫作儿女态,但向花前倾玉船。』[船骥] 船与良马。比喻治国贤能之臣。《吕氏春秋·知度》:『伊君、吕尚、管夷吾、百里奚,此霸王之船也。』[船脚] 1.驾船的人。2.船的吃水部分。[船乘] 船与车马。用以比喻治国贤能之臣。同『船骥』。
有有:《辰集上·月字部》(古文)《唐韵》云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云九切,□音友。《说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传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声。《九经字样》有,从月。从冃,伪。又《玉篇》不无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系辞》富有之谓大业。又《诗·商颂》奄有九有。〈传〉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传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〈注〉五谷皆熟书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质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论语》有子。〈注〉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韵》尤救切。与又通。《书·尧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诗·邶风》不日有曀。〈注〉有,又也。又《韵补》叶羽轨切。《前汉·叙传》文艳用寡,子虚乌有。寄言淫丽,托风终始。又叶演女切。《徐干·齐都赋》主人盛飨,期尽所有。三酒既醇,五齐惟醹。
尺尺:《寅集上·尸字部》《广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昌石切,音赤。《说文》十寸也。人手郤十分动衇为寸口,十寸为尺,规矩事也。从尸从乙。乙所识也。周制:寸尺咫寻常仞,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。《家语》布指知尺,舒肱知寻。《前汉·律正志》度量衡皆起於黄钟之律,一黍为分,十分为寸,十寸为尺。《蔡邕·独断》夏十寸为尺,殷九寸为尺,周八寸为尺。《周礼·司市》疏置丈尺於绢布之肆。又大尺曰施。《管子·地员篇》其施五尺。〈注〉施音遗,大尺之名。又《小尔雅》五尺谓之墨。《周语》不过墨丈寻常之间。〈注〉五尺为墨,倍墨为丈。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宫室,其名为墨,则墨者工师之五尺也。又《唐辇下岁时记》二月朔日为中和节,赐大臣戚里尺,谓之裁度民间。又法三尺,谓以三尺竹□书写法律,故俗谓舞文为弁髦三尺。今以三尺为□具,非也。又叶昌约切,音绰。《诗·鲁颂》是寻是尺。叶下作若。《韵会》通作赤。考证:(《说文》周制,寸,尺,咫,寻,常,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。)谨照原文常字下增仞字。(《周礼·地官》置丈尺於绢布之市。)谨照原文地官改为司市疏,市改肆。
水水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式轨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数轨切,□税上声。《说文》准也。北方之行,象衆[音zhòng]水□流,中有微阳之气也。《徐铉曰》衆[音zhòng]屈为水,至柔,能攻坚,故一其内也。《释名》水,准也,准平物也。《白虎通》水位在北方。北方者,阴气,在黄泉之下,任养万物。水之为言濡也。《书·洪范》五行,一曰水。〈又〉水曰润下。《正义曰》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五行之体,水最微,为一。火渐着,为二。木形实,为三。金体固,为四。土质大,为五。《易·乾卦》水流湿。《说卦》坎为水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水者,地之血气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积阴之寒气为水。又六饮之一。《周礼·天官》浆人掌共王之六饮,水浆醴凉医酏。又《礼·玉藻》五饮:上水、浆、酒、醴、酏。〈注〉上水,水为上,余次之。又《礼·曲礼》凡祭宗庙之礼,水曰清涤。又明水,所以共祭祀。《周礼·秋官》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,以鉴取明水於月,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。〈注〉鉴,镜属,取水者。世谓之方诸。又官名。《左传·昭十七年》共工氏以水纪,故为水师而水名。又《前汉·律正志》五声,羽为水。又天水,郡名,汉武帝所置。又中水,县名,属涿郡。应劭曰:易□二水之中。□见《前汉·地理志》。又黑水,国名,即□韐。又露为上池水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饮是以上池之水。〈注〉上池水,谓水未至地,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。又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式类切,音坠。《刘桢·鲁都赋》苹藻漂於阳侯,芙蓉出於渚际。奋红葩之熩熩,逸景烛於崖水。又叶呼委切,音毁。《李白·游高淳丹阳湖诗》龟游莲叶上,鸟宿芦花里。少女棹轻舟,歌声逐流水。又《韵补》音准。引《白虎通》水之为言准也。○按准乃水之义,非水之音。盖沿《周礼·考工记》郑注,准读为水而误。今不从。
行行:《申集下·行字部》《唐韵》户庚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何庚切,□音蘅。《说文》人之步趋也。《类篇》从彳从亍。《韵会》从彳,左步。从亍,右步也。左右步俱举,而后为行者也。《尔雅·释宫》堂上谓之行,堂下谓之步。《释名》行,伉也,伉足而前也。又《广韵》适也,往也,去也。又《增韵》路也。《礼·月令》孟冬,其祀行。〈注〉行,在庙门外之西,为軷壤,高二寸,广五寸,轮四尺,设主軷上。又道也。《晋语》下有直言,臣之行也。又五行。《书·洪范》我闻在昔,鲧陻洪水,汨□其五行。《韵会》五行,运于天地间,未尝停息,故名。又行人,官名。《广韵》周有大行之官。《论语》行人子羽修饰之。又语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行,言也。〈注〉今江东通谓语为行。又歌行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为鼓一再行。《师古曰》行谓引,古乐府长歌行,短歌行,此其义也。又《唐书·韩琬传》器不行窳。《音义》不牢曰行,苦恶曰窳。又《广韵》下孟切,胻去声。《玉篇》行,迹也。《周礼·地官·师氏》敏德以为行本。〈注〉德行内外,在心为德,施之为行。又姓。《后汉·光武纪》隗嚣遣将行巡□扶风。〈注〉行,姓。巡,名。汉行佑为赵相。又《集韵》寒冈切,音杭。《类篇》列也。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郑伯使卒出豭,行出犬鸡。〈注〉百人为卒,二十五人为行。行亦卒之行列。《吴语》吴王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。〈注〉以百人通为一行,百行为万人,谓之方□。又中行,复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中行氏,晋公族隰叔之后也,汉文时有宦者中行说。又太行,山名。《书·禹贡》太行、恒山,至于碣石。〈注〉太行在河内山阳县西。又《广韵》户浪切,音笐。次第也。又辈行也。《杜甫诗》岂如吾甥不流宕,丞相中郞丈人行。又《韵会》行行,刚健貌。《论语》子路行行如也。又《类篇》下朗切,音沆。义同。又《韵补》叶先韵。《焦氏·易林》缺破不完,残祭侧偏。公孙幽遏,跛踦后行。又《集韵》乎监切,音嗛。与衔同。考证:(《左传·隐十一年》郑伯使卒出豭,行出鸡犬。)谨照原文鸡犬改犬鸡。(《杜甫诗》岂知吾甥不流宕。)谨照原文岂知改岂如。
船船:《未集下·舟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食川切,音膞。《说文》舟也。《世本》共鼓货狄作船,黄帝臣。《扬子·方言》舟,自关而西谓之船。《释名》船,循也,循水而行也。《史记·淮阴侯传》信乃益为疑兵,陈船欲渡临晋。〈注〉索隐曰:刘氏云:陈船,地名,在旧关之西,今之朝邑,非也。案京兆有船司空县,不名陈船。陈船者,陈列船艘,欲渡河也。《左思·蜀都赋》戈船掩乎江湖。又《正字通》皮船,明少保戚继光济水法,用生牛马皮,竹木缘之如箱形,火乾,再用竿系助之,以浮水。一皮船可乗[音chéng]一人,两皮船合缝,可乗[音chéng]三人。又《韵会》衣领曰船。《正字通》俗以船为襟穿。续演繁露云:杜诗,天子呼来不上船,或言衣襟为船,误。按蜀人呼衣系带为穿,俗因改穿作船。又姓。出《姓苑》。又天船,星名。见《丹元子·步天歌》。又《集韵》余专切,音沿。义同。俗作舡,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