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zāi dì biàn
成语注音:ㄊㄧㄢ ㄗㄞ ㄉㄧˋ ㄅㄧㄢˋ
成语简拼:TZDB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联合式成语
常用程度:一般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天災地變
成语解释
天地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。古人迷信,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。
成语用法
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灾祸等
近义词
天灾物怪、天灾地孽
成语接龙
1、天灾地变→变古易常→常年累月→月晕础润→润屋润身→身操井臼→臼杵之交→交口称赞→赞口不絶→絶伦逸羣→羣口铄金→金兰之友→友风子雨→雨沐风餐→餐霞吸露→露才扬己→己饥己溺→溺心灭质→质伛影曲→曲意迎合→合眼摸象→象箸玉杯→杯觥交杂→杂乱无章→章父荐屦
2、天灾地变→变故易常→常胜将军→军不血刃→刃迎缕解→解纷排难→难以置信→信步而行→行间字里→里谈巷议→议论风生→生荣死哀→哀感天地→地覆天翻→翻黄倒皂→皂白难分→分茅胙土→土阶茅屋→屋下架屋→屋下作屋→屋乌之爱→爱惜羽毛→毛发不爽→爽心豁目→目怔口呆
3、天灾地变→变化多端→端人正士→士死知己→己溺己饥→饥寒交切→切中时病→病病歪歪→歪风邪气→气焰熏天→天下为笼→笼中之鸟→鸟枪换炮→炮龙烹凤→凤毛龙甲→甲冠天下→下回分解→解衣抱火→火热水深→深中笃行→行崄侥幸→幸灾乐祸→祸绝福连→连绵不断→断线偶戏
4、天灾地变→变幻无常→常年累月→月露风云→云集景从→从轻发落→落叶知秋→秋毫无犯→犯言直谏→谏尸谤屠→屠所牛羊→羊质虎皮→皮破血流→流言惑众→众毛攒裘→裘马轻狂→狂犬吠日→日薄西山→山遥路远→远谋深算→算沙抟空→空谷幽兰→兰因絮果→果然如此→此伏彼起
5、天灾地变→变幻无常→常年累月→月露之体→体大思精→精兵简政→政令不一→一命之荣→荣古虐今→今非昔比→比目连枝→枝叶相持→持危扶颠→颠鸾倒凤→凤髓龙肝→肝脑涂地→地旷人稀→稀奇古怪→怪事咄咄→咄咄怪事→事往日迁→迁延时日→日月其除→除恶务尽→尽付东流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“天灾地变”几个大字。
(2)冬冬写不出成语“天灾地变”的拼音。
(3)开侨中学的卓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灾地变”。
(4)小格不会写成语“天灾地变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5)正生叔叔给延均和可辛介绍了“天灾地变”的成语故事。
(6)顺帝晚年荒淫无道,天灾地变,民不聊生,受外族压迫的汉民族终于发出怒吼,有识之士莫不揭竿而起。
成语出处
《魏书·崔浩传》:『比年以来,天灾地变,都在秦凉。』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天灾天灾:自然灾害,如水灾、旱灾、风灾、地震等。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灾灾:zāi 1、<名>火灾。《左传·宣公十六年》:『凡火,人火曰火,天火曰灾。』2、<名>泛指各种灾祸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缘木求鱼,虽不得鱼,无后灾。』《与吴质书》:『昔年疾疫,亲故多离其灾。』[灾变] 反常的自然变化。[灾眚] 灾难。[灾祥] 祸福。[灾异] 自然灾害和反常的自然现象。
地地:dì 1、<名>大地;地面。《赤壁赋》:『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』2、<名>土地;田地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人。』3、<名>领土;地域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『今齐地方千里,百二十城。』4、<名>处所;地方。《琵琶行》:『浔阳地僻无音乐。』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『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』5、<名>处境;境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『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地。』6、<名>路程。《红楼梦》:『那轿夫抬进去。走了一射之地。』(一射之地:即一箭之地,约一百五十步。)7、<名>底子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『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。』8、<助>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。杜甫《陪柏中丞观宴将士》:『几时束翠节,特地引红妆。』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『忽地起一阵大风。』[地镜] (1)地面的积水。(2)传说中的宝镜。
变变:biàn 1、<动>变化;改变;发生事变。《涉江》:『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。』《察今》:『譬之若良医,病万变,药亦万变。』《赤壁赋》:『盖将自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一瞬。』2、<动>变通;灵活应变。《柳敬亭传》:『此子机变,可使以其技鸣。』3、<名>事变,突发事件。《隆中对》:『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』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灾灾:《巳集中·火字部》《说文》同灾。(灾)(古文)《唐韵》祖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将来切,□音哉。《说文》天火也。《春秋·桓十四年》御廪灾。又《玉篇》害也。《书·舜典》眚灾肆赦。〈传〉过而有害当缓赦之。《左传·僖十三年》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。又作菑。《诗·大雅》无菑无害。亦作甾。《史记·秦始皇纪》甾害绝息。又叶子之切。《史记·龟筴传》十有二月日至为期,圣人彻焉,身乃无灾。又叶将侯切。《班固·幽通赋》震鳞漦于夏庭兮,帀三正而灭周。巽羽化于宣宫兮,弥五辟而成灾。《说文》本作烖。或作灾。籀文作灾。(灾)考证:(《书·尧典》眚灾肆赦。)谨照原书尧典改舜典。
地地:《丑集中·土字部》“(古文)埊□埅□嶳《广韵》徒四切《集韵》大计切《韵会》徒二切《正韵》徒利切,□音弟。《说文》元气初分,重浊阴为地,万物所□列也。《白虎通》地者,易也。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。《释名》地,底也,其体底下,载万物也。《易·说卦传》坤为地。《内经》岐伯曰: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:冯乎。曰:大气举之。《周礼·地官》土训掌道地图,以诏地事,道地慝,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,以诏地求。《博物志》地以名山为辅佐,石为之骨,川为之脉,草木为之毛,土为之肉。又第也,但也。《前汉·丙吉传》西曹地忍之。又叶徒何切,音沱。《屈原·橘颂》闭目自慎,终不失过兮。秉德无私,参天地兮。《扬雄·羽猎赋》鸟不及飞,兽不得过,军惊师骇,刮野埽地。○按吴棫收地入个韵,音隋,则过可如字读,沱隋亦平去间耳。本作坔。考证:(《内经》岐伯曰,地为人之下,太虚之中。黄帝曰,何凭。曰,大气举之。)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。”
变变:《酉集上·言字部》《唐韵》秘恋切《广韵》彼眷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彼卷切,□鞭去声。《说文》更也。《小尔雅》易也。《广韵》化也,通也。《增韵》转也。《正韵》攺也。《易·乾卦》乾道变化。《易解》自有而无谓之变,自无而有谓之化。《礼·王制》一成而不可变。〈注〉更也。《周礼·夏官·司爟》四时变国火,以救时疾。〈注〉变,犹易也。《前汉·循吏传》汉家承敝通变。又动也。《礼·檀弓》夫子之病革矣,不可以变。〈注〉变,动也。《荀子·议兵篇》机变不张。〈注〉谓器械变动攻敌也。又权变。《前汉·魏豹传赞》张耳、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,以诈力成功。《文中子·述史篇》非君子不可以语变。〈注〉变,权也。反经合道之谓也。又灾异曰变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灾异愈甚,天变成形。又《诸葛丰传》灾变数见。又死丧曰变。《谷梁传·昭十五年》君在祭乐之中,大夫有变以闻,可乎。又姓,见《姓苑》。又《韵会》平免切,音辨。正也。《礼·礼运》大夫死宗庙谓之变。《□注》变读为辨。犹正也。又叶□眠切,音边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夫至人者,上闚青天,下潜黄泉,挥斥八极,神气不变。又叶必慎切,音鬓。《陆云诗》羽仪未变,叶有客来信。○按《说文》本从攴□,载攴部。徐曰:攴,有为也。精薀从久,俗伪作攵,□非。字汇已载攴部,是言部重出,下攺从攵,非。又集韵俗作〈木变〉□,亦非。□。考证:(《礼·檀弓》夫子之疾病矣,不可以变。)谨照原文疾病改病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