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
www.16system.cn基本信息
成语拼音:tiān yǒu bù cè fēng yún,dì yǒu dàn xī huò fú成语简拼:TYBCFYDYDXHF
感情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结构:复句式成语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繁体: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成语法文heurs et malheurs des hommes sont capricieux,autant que la tempête est imprévisible
成语解释
不测:料想不到。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,事先是无法预料的。
成语用法
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
近义词
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暂时祸福
成语示例
(1)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人有旦夕祸福,那厮恰才无病。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?张千,你再去看来。▼元·无名氏《合同文字》第四折
(2)…片时气断丹田;七魄分飞,顷刻魂归阴府。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小姐见阮三伏在身上,寂然不动…——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
(3)…英,字秀卿,从幼跟随父亲出外经纪。——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
(4)…脸向下沉了一会,自言自语:『可也别太高兴了,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啊!万一地中间出个什么事由,不…——当代·梁斌《红旗谱》
成语造句
(1)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几个大字。
(2)瓜瓜写不出成语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,导致期末考试只得了97分。
(3)广信哥哥给叛嫣和芦芸讲述了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的成语典故。
(4)双城学校的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。
(5)小京不会写成语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的最后一个字。
(6)这真叫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这个鲜花一般的大姑娘偏生给凤天南瞧见了。
(7)越是说得斩钉截铁,越显得是假话,因为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这两千七百多人中,难免没有暴疾而亡的事情发生,何能包得下一个不少?
成语出处
宋·无名氏《张协状元·胜花气死》:『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』
成语故事
三国时期,曹操屯兵赤壁欲进攻东吴,周瑜与孔明商量用火攻,可此时季节已过没有东南风。周瑜气得生病,孔明去看他,他说:『人有旦夕祸福。』孔明说:『天有不测风云。』并送他『欲破曹公,宜用火攻,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』于是刮起了东风
现代字典
康熙字典
不测不测:[bùcè] 料想不到的事情,多指祸患;意外。祸且不测,敢望报乎?――明·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;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。――《战国策·燕策》;临不测之渊,以为固。――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;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以防不测;险遭不测;不可探测的。
旦夕旦夕:<书>早晨和晚上,比喻短时间内:危在旦夕。
天天:tiān 1、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』《秋声赋》:『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。』《敕勒歌》:『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』2、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『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』3、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『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』4、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『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天奉我也。』《子鱼论战》:『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』《垓下之战》:『此天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』5、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『王者以民人为天,而民人以食为天。』[天道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气。[天府] 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[天光] 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[天理] (1)自然规律。(2)天然的组织结构。(3)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(4)上天主持的公道。[天伦] 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[天年] 自然寿命。[天书] (1)帝王的诏敕。(2)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(3)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[天作之合] 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
有有:yǒu 1、<动>与『无』相对。《论语》:『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』2、<动>占有。《鸿门宴》:『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』3、<动>掌握。《察今》:『有道之士,贵以近知远。』4、<形>富有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『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』5、<名>收获;出产的东西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。』6、<连>或者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『故君子有不战,战则必胜。』7、<助>用在动词前,以助语气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『干将发硎,有作其芒。』酉yòu 1、<副>通『又』,表示进一层。《劝学》:『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』2、<连>通『又』,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陈情表》: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。』[有间] (1)时间很短;一会儿。(2)有缝隙。(3)有仇怨;有矛盾。[有司] 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做具体工作。后泛指官吏。
不不:bú 1、<副>不,表一般否定。2、<副>没有,表存在的否定。《毛遂自荐》:『今日出而从,日中不决,何也?』3、<副>不是,表否定判断。《卖柑者言》:『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。』fǒu通『否』。 1、<助>在句末表询问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『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』2、<副>用在句中表否定。《鸿门宴》:『不者,若属皆为所虏。』《师说》:『或师焉,或不焉。』[不齿] 齿,并列,并排。不与并列,不与同列。表示极度鄙视。[不佞] 1.无口才;不会巧言善说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『雍也仁而不。』2.无才,自谦之词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『寡人不,不足以称宗庙。』
测测:cè 1、<动>测量水深;测量。《过秦论》:『据亿丈之城,临不测之渊以为固。』2、<动>估计;预料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夫大国,难测也。』《荆轲剌秦王》:『入不测之强秦。』[测揆] 测度。[测字] 旧时迷信把汉字拆开,用其偏旁点画的离合分聚等预测占卜凶吉,叫测字。也叫『拆字』。
风风:fēng 1、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2、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『山东之国,从风而服。』3、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以俟观人风者得焉。』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『衣冠简朴古风存。』4、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『故闻柳下惠之风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』5、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6、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『才晓得是门子透风。』7、<名>景象;景色。如『风景』。8、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『浴乎沂,风乎舞雩。』9、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fàng﹤动﹥通『讽』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『乃微言太后风上。』
云云:yún 1、<动>说。《兰亭集序》:『古人云:「死生亦大矣。」』2、<动>有。《荀子·法行》:『其云益乎。』3、<代>如此;这样。《师说》:『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』4、<助>用于句首、句中、句末,无意义。《诗经·卷耳》:『云何吁矣』《左传·成公十二年》:『日云莫矣。』《核舟记》:『盖大苏泛赤壁云。』5、<名>话。《苏武传》:『勿复有云。』6、<名>云彩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『云无心以出岫。』7、<形>盛多的样子。《过秦论》:『天下云集响应。』[云云] (1)众多,又作『芸芸』。(2)如此如此。
人人:rén 1、<名>人类。《屈原列传》:『夫天者,人之始也。』2、<名>人民;众人。《为学》:『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』[又] 人人;每人。《鱼我所欲也》: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。』3、<名>别人;他们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『老吾老,以及人人之老。』4、<名>人才;杰出的人物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:『子无谓秦无人,吾谋适不用也。』5、<名>人品;人的品德操行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『是其为人也,有粮者亦食,无粮者亦食。』
旦旦:dàn 1、<名>日出的时候;早晨。《涉江》:『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湖。』《木兰辞》:『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。』2、<名>日;一日。《捕蛇者说》:『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。』3、<名>旦角,传统戏曲中扮演妇女的角色。有青衣、花旦、花衫、老旦、武旦等之分。《窦娥冤》:『刽子磨旗、提刀,押正旦带枷上。』
夕夕:xī 1、<名>傍晚;太阳落山的时候。《陈情表》:『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』2、<名>夜晚。《殽之战》:『居则具一日之积,行则备一夕之卫。』
祸祸:huò 1、<名>灾难;灾祸。《老子》:『祸兮福所倚。』2、<动>危害;降祸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『子木有祸人之心。』
福福:fú 1、<形>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,与『祸』相对。也泛指幸福、福气。《老子》:『祸兮福所倚。』2、<动>赐福;保佑。《曹刿论战》:『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』3、<名>祭祀用过的酒肉。《周礼·天官》:『凡祭祀之致福者,受而膳之。』
天天:《丑集下·大字部》兲《唐韵》《正韵》他前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他年切,□腆平声。《说文》颠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镇也,居高理下,为物镇也。《易·说卦》乾为天。《礼·礼运》天秉阳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无实形,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别无天。《程子遗书》天之苍苍,岂是天之形。视下亦复如是。《张子正蒙》天左旋,处其中者顺之,少迟则反右矣。《朱子·语类》离骚有九天之说,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据某观之,只是九重。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,里面重数较软,在外则渐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里转得愈紧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细察卵白,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,第八重白膜稍硬,最后九重便成硬殻。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。今西洋历说,天一层缓似一层,此七政退旋,所以有迟速也。又星名。《尔雅·释天》天,根氐也。《周语》天根见而水涸。又古帝号。葛天氏,见《疏仡纪》。又神名。《山海经》形天与帝争神,帝断其首,乃以乳为目,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形一作□。《陶潜诗》□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或作兽名,非。又地名。《蜀地志》蜀卭僰山后四野,无晴日,曰漏天。《杜甫诗》地近漏天终岁雨。又山名。《九州要记》凉州古武城有天山,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。一曰在伊州。〈注〉天山,即祁连山。又天,乐名。钧天广乐,见《史记·赵世家》。又署名。《唐六典》内阁惟秘书阁,宏壮曰木天。今翰林院称木天署。又景天,草名。《陶弘景曰》以盆盛,置屋上,辟火灾。又髡□。《易·暌□》其人天且劓。又姓。汉长社令天高。见《姓苑》。○按先韵,古与真文通,故天字皆从铁因反。考之经史皆然,惟《易》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,与庚青通耳。《正字通》谓,至尊莫如天,天以下又莫如君父,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,所论颇正大。□,武后所造天字,似篆文天。
有有:《辰集上·月字部》(古文)《唐韵》云久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云九切,□音友。《说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传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声。《九经字样》有,从月。从冃,伪。又《玉篇》不无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系辞》富有之谓大业。又《诗·商颂》奄有九有。〈传〉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传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〈注〉五谷皆熟书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质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论语》有子。〈注〉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韵》尤救切。与又通。《书·尧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诗·邶风》不日有曀。〈注〉有,又也。又《韵补》叶羽轨切。《前汉·叙传》文艳用寡,子虚乌有。寄言淫丽,托风终始。又叶演女切。《徐干·齐都赋》主人盛飨,期尽所有。三酒既醇,五齐惟醹。
不不:《子集上·一字部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逋没切,补入声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则有变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礼·夏官》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〈注〉服不服之兽者。又《广韵》《韵会》□分物切。与弗同。今吴音皆然。又《韵会》俯九切,音缶。与可否之否通。《说文》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负切《广韵》甫救切,□缶去声。义同。又《广韵》甫鸠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,□音浮。夫不,□也。亦作鳺鴀。《尔雅·释鸟》□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陆玑云:今小鸠也。一名□鸠,幽州人或谓鷱鴡,梁宋间谓之隹,扬州人亦然。又未定之辞也。《陶潜诗》未知从今去,当复如此不。又姓。《晋书》汲郡人不准。◎按《正字通》云: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。又《正韵》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《诗·小雅》鄂不韡韡。《郑笺》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郑樵曰:不象萼蔕形。与旉通。《陆玑诗疏》柎作跗。《束皙·补亡诗》白华绦趺。《唐诗》红萼青趺皆因之。又华不注,山名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《伏琛齐记》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又《古诗·日出东南隅行》使君谢罗敷,还可共载不。罗敷前致辞,使君亦何愚。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〇按愚当读若吾,疑模切,与敷不夫叶。敷不夫本同模韵,《正字通》不改音符,叶夫愚,非是。又与丕同。《书·大诰》尔丕克远省。马融作不。《秦·诅楚文》不显大神巫咸。《秦·和钟铭》不显皇祖。□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。不显不承,犹书云丕显丕承也。又《韵补》叶补美切,音彼。《荀子·赋篇》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与。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者与。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《正字通》不字在入声者,方音各殊,或读逋入声,或读杯入声。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,今北方读如帮铺切,虽入声转平,其义则一也。考证:(《礼·曾子问》葬引至于堩,日日有食之,)谨照原文省下日字。(《荀子·赋论篇》)谨照原书省论字。(〈注〉谓小人所鄙也。)谨按原文无此注,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。
测测:《巳集上·水字部》《唐韵》初侧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察色切《正韵》初力切,□音恻。《说文》深所至也。《玉篇》度深曰测。又凡测度之称。《易·系辞》阴阳不测之谓神。又清也。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弓人漆欲测。又测测,刃利意。《诗·周颂·畟畟良耜传》畟畟,犹测测。
风风:《戌集下·风字部》凬飌檒《唐韵》方戎切《集韵》方冯切《正韵》方中切,□音枫。风以动万物也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《河图》风者,天地之使。《元命包》阴阳怒而为风。《尔雅·释天》南风谓之凯风,东风谓之谷风,北风谓之凉风,西风谓之泰风。《礼·乐记》八风从律而不奸。〈疏〉八方之风也。《史记·律书》东北方条风,立春至。东方明庶风,春分至。东南方清明风,立夏至。南方景风,夏至至。西南方凉风,立秋至。西方阊阖风,秋分至。西北方不周风,立冬至。北方广莫风,冬至至。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以十有二风,察天地之和命,乖别之妖祥。〈注〉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,以知和不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易·系辞》风以散之。又趋风,疾如风也。《左传·成十六年》郤至三遇楚子之卒,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。又《玉篇》敎也。《书·毕命》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又《说命》四海之内,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〈注〉言天下仰我德,是汝之敎也。《诗·关雎序》风之始也。〈笺〉风是诸侯政敎也。又风俗。《礼·乐记》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又疾名。《左传·昭元年》风淫末疾。〈注〉末,四肢也。风为缓急。又《广韵》佚也。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传〉马牛风佚。〈疏〉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贾逵云: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。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又防风,国名。今湖州武康县。又地名。宁风,齐地,见《左传》。右扶风,见《汉书》。又官名。《前汉·地理志》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。又鸟名。《诗·秦风》鴥彼晨风。《尔雅·释鸟》晨风,鸇。〈疏〉晨风,一名鸇,挚鸟也。郭云:鹞属。又《晋书·舆服志》相风中道。《正字通》晋制,车驾出,相风居前。刻乌於竿上,名相风。又《述征记》长安南有台,高十仞,立相风铜乌,遇风辄动。又草名。《西京亲记》怀风,苜蓿别名。一名光风。又姓。黄帝臣风后。又风胡,见《越绝书》。又《神异经》西方有披发东走,一名狂,一名颠,一名狷,一名风。又《广韵》方凤切,音讽。《诗·关雎序》诗有六义焉。一曰风,上以风化下,下以风刺上,主文而谲谏,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,故曰风。〈笺〉风化。风刺,皆谓譬谕,不直言也。《释文》下以风之。风,福凤反。〈注〉风刺同。又叶分房切,音方。《楚辞·惜誓》涉丹水而驰骋兮,右大夏之遗风。黄鹄之一举兮,知山川之纡曲,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。又叶甫烦切,音蕃。《王粲诗》烈烈冬日,肃肃凄风。潜鳞在渊,归鴈载轩。又叶闾承切。《后汉·冯衍显志赋》摛道德之光辉兮,匡衰世之渺风。褒宋襄于泓谷兮,表季札于延陵。又叶孚金切,音分。《诗·邶风》絺兮綌兮,凄其以风。我思古人,实获我心。又《大雅》吉甫作颂,穆如清风。仲山甫永怀,以慰其心。《楚辞·九章》乗[音chéng]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。步余马兮山臯,邸余车兮方林。《释名》兖豫幷[同并]冀,横口含唇言之,读若分。青徐,踧口开唇推气言之,读若方。风,放也,气放散也。《□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或曰今太行之西,汾晋之间读风如分,犹存古音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十二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《说文》风动虫生,故虫八日而化。从虫凡声。《赵古则曰》凡物露风则生虫,故风从虫,凡谐声。考证:(《尔雅》西风谓之秦风。)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。(《书·费誓》马牛其风。〈疏〉贾逵云,风,放也。牝牡相诱谓之风,然则马牛放佚,因牝牡相逐,而遂至放佚远去也。)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。(《陈第·毛诗古音考》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,孚金切。《正韵》一东收风,二十侵阙,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。)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。
云云:《子集上·二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王分切《韵会》《正韵》于分切,□音云。《说文》山川气也。象回转形。后人加雨作云,而以云为云曰之云。《正字通》与曰音别义同。凡经史,曰通作云。又运也。《管子·戒篇》天不动,四时云下,而万物化。〈注〉云:运动貌。又狎昵往复也。《诗·小雅》昏姻孔云。《朱传》云:旋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九年》晋不邻矣,其谁云之。〈注〉云:犹旋。旋归之也。又语助。《诗·小雅》伊谁云憎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秦文公获若石云于□仓北坂。又陆佃曰:云者,有应之言也。《左传·襄二十六年》子朱曰:朱也当御。三云:叔向不应。又云云:衆[音zhòng]语也。《前汉·汲黯传》上曰,吾欲云云。〈注〉犹言如此如此也。又云云:山名。《前汉·郊祀志》封大山禅云云:〈注〉云云:太山下小山。又云为。《易·系辞》变化云为。又姓。汉云敞。又与芸同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万物云云。〈注〉盛貌。老子作芸芸。又纷云:兴作貌。《吕览·圜道篇》云气西行云云然。《前汉·司马相如传》威武纷云。俗作纭。又《韵补》叶于先切,言也。《韩愈·剥啄行》我谢再拜,汝无复云。往追不及,来可待焉。考证:(《史记·封禅书》秦文公获若云云于陈仓北坂。)谨照原文获若云云改为获若石云。又按云是语助。谨将此十七字移於伊谁云憎之下。(《汲黯传》武帝曰,吾欲云云。〈注〉犹言如此如此也。)谨照原书改前汉汲黯传上曰,吾欲云云。
人人:《子集中·人字部》《唐韵》如邻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而邻切,□音仁。《说文》天地之性最贵者也。《释名》人,仁也,仁生物也。《礼·礼运》人者,天地之德,阴阳之交,鬼神之会,五行之秀气也。又一人,君也。《书·吕□》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。又予一人,天子自称也。《汤诰》嗟尔万方有衆[音zhòng],明听予一人诰。又二人,父母也。《诗·小雅》明发不寐,有怀二人。又左人,中人,翟国二邑。又官名。《周礼》有庖人,亨人,浆人,凌人之类。又枫人,老枫所化,见《朝野佥载》。又蒲人,艾人,见《岁时记》。又姓。明人杰。又左人,闻人,俱复姓。又《韵补》叶如延切,音然。《刘向·列女颂》望色请罪,桓公嘉焉。厥后治内,立为夫人。
旦旦:《辰集上·日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得案切《正韵》得烂切,□丹去声。《说文》明也。从日见一上。一,地也。《玉篇》朝也,晓也。《尔雅·释诂》旦,早也。《书·大禹谟》正月朔旦。《诗·陈风》谷旦于差。又《大雅》昊天曰旦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日至于曲阿,是谓旦明。又《诗·卫风》信誓旦旦。〈笺〉言其恳恻款诚。〈疏〉旦旦犹怛怛。《释文》旦旦,《说文》作□□。又《诗·卫风·朱传》旦旦,明也。又《前汉·惠帝纪》当为城旦舂者。〈注〉城旦者,旦起行治城。舂者,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,皆四岁□也。又震旦,西域称中国之名。《楼炭经》葱河以东名震旦。又盍旦。《礼·坊记》相彼盍旦。〈注〉盍旦,夜鸣求旦之鸟。又与神同。《礼·郊特牲》所以交於旦明之义也。〈注〉旦当为神,篆字之误也。又《韵补》叶都眷切。《庾敳·意赋》宗统竟初不别兮,大德亡其情愿。天地短於朝生兮,亿代促於始旦。
夕夕:《丑集下·夕字部》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□祥易切,音席。晨之对,暮也。《尚书·大传》岁之夕,月之夕,日之夕,谓腊为岁夕,晦为月夕,日入为日夕也。《诗·小雅》以永今夕。又朝见曰朝,夕见曰夕。《晋语》平公射鷃不死,使竖襄搏之,失。公怒,将杀之,叔向闻之夕。〈注〉夕见于朝以谏也。又七夕。《齐谐记》桂阳武丁有仙道,谓弟曰:七月七夕,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七夕,妇女结彩楼,□瓜果庭中,穿七孔针以乞巧。柳宗元有乞巧文。又官名。夕郞,汉制,给事黄门之职。又地名。《左传·庄十九年》楚子卒,鬻拳葬诸夕室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经》浑夕之山。又曹夕之山。又姓。望出巴郡。见《统谱》。又斜也。《吕览》正坐于夕室,谓室斜而正其坐也。又与昔通。《庄子·天运篇》通昔不寐。又叶在爵切,音皭。犹宿也。《诗·齐风》齐子发夕。《陆德明疏》发朝也。叶上鞹薄。《说文》从月半见。《徐曰》月字之半,月初生则暮见西方,故半月为夕。
祸祸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(古文)旤《唐韵》《正韵》胡果切《集韵》户果切《韵会》合果切,□和上声。《说文》害也,神不福也。《释名》毁也,言毁灭也。《增韵》殃也,灾也。《诗·小雅》二人从行,谁为此祸。《礼·表记》君子慎以避祸。又作旤。《前汉·五行志》六畜谓之旤,言其着也。又作祻。《晋书·文帝纪》□同发机。又叶后五切,户上声。《冯衍·显志赋》昔三后之纯粹兮,每季世而穷祸。吊夏桀於南巢兮,哭殷纣於牧野。野,音竖。又叶纸韵,虎委切。《荀子·成相篇》世之祸,恶贤士,子胥见杀百里徙。又叶支韵,许规切。《荀子·成相篇》论臣过,反其施,尊主安国尚贤义,距谏饰非,愚而上同,国必祸。义叶宜。
福福:《午集下·示字部》(古文)畗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方六切,肤入声。佑也,休也,善也,祥也。《礼·祭统》福者,备也。《易·谦卦》鬼神害盈而福谦。《书·洪范》向用五福。又《释名》福,富也。其中多品如富者也。又祭祀胙肉曰福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祭祀之致福者,受而膳之。《谷梁传·僖十年》祠致福於君。又福犹同也。《张衡·西京赋》仰福帝居,阳曜阴藏。《薛注》言今长安宫,上与五帝所居之太微宫,阳时则见,阴时则藏,同法也。又州名。秦闽中郡,□立闽州,唐改福州。又姓。元忠臣福寿。又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敷救切,音副。藏也。《史记·龟筴传》邦福重龟。〈注〉徐广读。又叶笔力切,音偪。《诗·大雅》自求多福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介尔景福。俱叶上德字。《正字通》福本有偪音。说文从示畐声。贾谊治安策,疏者或制大权,以福天子。乃偪伪为福,非福与偪通也。诸韵书误以为福、偪同音共义,合为一,盖未详毛诗、仪礼及安世房中歌、班固明堂诗,福皆读偪,与偪义不相通也。韵会职韵逼字注云,通作福。字汇福与逼同,尤非。考证:(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韵会》□方六切,肤平声。)谨按福系入声字,平改入。